1. 長期癤腫是怎麼回事
癤腫是毛囊被細菌感染後形成的較大塊的紅色腫物。癤腫多發生在人體受壓的部位,如頸部領圈處或臀部。癤腫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有劇烈的搏動性跳痛,尤其如果癤腫長在前額或下頜等皮膚組織緻密、張力較高的部位,會痛得更加厲害。一般過一兩天後,紅色腫物的中央會形成膿拴,二三天後會自行破潰。也有的癤腫可能不發生破潰而自行消失。癤腫雖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是因為毛囊間緊密相鄰,若不及時處理已經長出的癤腫,不僅疼痛難忍,而且容易引起周圍皮膚的感染,會長出更多的癤腫來。 處理措施及注意事項 如果孩子長了癤腫,家長一般可以做以下一些工作: 用醫用酒精或淡鹽水,幫孩子擦洗干凈癤腫,塗上抗感染葯膏,並用消毒紗布敷蓋在癤腫上,這樣可以避免衣服對癤腫的磨擦,還可以防止癤腫的感染擴散。 切不可為了將癤腫的膿液擠出,而用手去擠捏癤腫,因為這樣做往往會使感染加重,帶來更多的麻煩,一般只有等膿液自行流出。一旦癤腫破潰,要及時用醫用酒精或淡鹽水清洗干凈患處,並繼續保持患部的衛生,用消毒敷料再覆蓋幾天。 為了防止感染的擴散,應當注意患者不要與其他人共用毛巾。如果癤腫發生在臀部,對嬰兒要盡可能不用尿布,至少要做到勤換尿布。 如果癤腫長在皮下組織緻密區域或淋巴附近,或者癤腫有血性流體流出,應當帶孩子去醫院醫治。 參考資料:http://www.61hih.com/Article/ill/ills/200503/42.html 癤是人體皮膚單個毛囊或皮脂腺因細菌感染(一般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人體的頭、面、頸、腋和臀等部位尤易發生。癤在初患時紅腫熱痛,成熟後其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頭,待自行破潰,膿栓排空即愈。但若處理不當,如胡亂擠壓會使細菌隨血液進入顱腦(海綿竇或腦膜),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則病情就十分危險。另外,營養不良、抵抗力較弱的小兒會有病情纏綿多發,此起彼伏,以致進入癤病期的情況,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 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 首先,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 平時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於預防癤子的發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葯2~4次,對尚未化膿的癤子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必須讓癤子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 癤子表現為皮膚疼痛、腫脹,裡面充滿膿汁。發生在毛囊由細菌感染引起時,雖然有些人的鼻子帶有細菌,但其感染源尚不清楚。癤子一般發生在潮濕的部位,如腋窩、腹股溝和頸背部等。 有什麼症狀? 癤子開始為小的紅色腫塊,逐漸變大,裡面充滿膿汁。有如下症狀: .癤子周圍疼痛、壓痛。 .癤子頭為黃色或白色,中間有膿汁。 大多數癤了都會出頭,可由此排出膿汁,個別的癤於由周圍的組織吸收。大多數的情況2周內就可痊癒。 家長能做些什麼? 如果癤子要出頭了,在癤子的表面塗上硫酸鎂葯膏,然後上面蓋上膠布,這樣做可以加快癤子的破潰和癒合。癤子破潰後,請用蘸有抗菌葯水的棉花小心將膿汁擦去,然後用膠布將患處蓋好。不可捅癤子,也不可擠癤子,否則會引起感染擴散。如果癤子2周內沒有癒合,或是變大、疼痛,或是復發,請帶孩子看醫生。 醫生會怎麼做? 醫生會開口服抗生素,以消除感染。有時醫生會在癤了上切開一個小口,以利排膿。 癤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主要誘因 是機體抵抗力低下、皮脂腺分泌過旺、皮膚破損和濕疹、痱子、瘙癢 等皮膚病。此外,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和免疫力低下者(如長期 使用激素者)也易生癤。 人們大都以為,生癤是件小事,小孩因不懂科學衛生知識更不重 視。生癤後,特別是膿頭快破潰時,因隨手搔抓、擠壓,使手上的細 菌和癤中的膿栓擠入血液,嚴重者可引起菌血症、敗血症或膿毒血症, 進而誘發腎小球腎炎等,至此,「小癤」的遺禍就大了。 癤子為何會引起腎炎?因為癤子可由A族鏈球菌(即溶血性鏈球 菌)引起。生癤後不及時治療或抵抗力低下,大量鏈球菌就進入血液 循環(擠癤時更易發生這種情況),導致腎臟產生變態反應,引起彌 漫性腎小球性腎炎,一般稱急性腎炎。臨床表現為:血尿、尿頻尿急、 全身乏力、顏面及眼瞼浮腫,尿液化驗有蛋白尿、紅細胞等。這時應 立即到正規醫院治療。 預防癤子,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講究皮膚的清潔衛生,其次 避免皮膚破損,特別要保護硬領、腰帶等皮膚易損區。皮膚被蚊蟲叮 咬後不可搔抓,否則細菌入侵最易生癤。及時治療瘙癢性皮膚病,如 濕疹、痱子和足癬等。洗澡時,不要用鹼性大的肥皂,以免破壞皮膚 表層的弱酸性環境,而降低其天然抗病能力。再次飲食宜清淡,不要 吃油膩和辛辣食品,可在醫生指導下內服六神丸、牛黃解毒丸等清熱 消炎葯,以清除體內的「火毒」。 癤子如何治療呢?在初發階段,可於患處塗搽碘酒,或用六神丸 5~10粒研碎加醋調成糊狀貼敷患處。癤腫中期,採用局部治療,如 熱敷,有利於減輕疼痛和炎症消散;也可外敷金黃散、百多邦軟膏等; 已有膿頭的可在其頂部塗石炭酸或碘酊,防止擠壓碰觸,千萬不可用 手指擠壓排膿,如此極易引起感染。症狀較重者可口服抗生素,以防 誘發腎炎。特別大的癤癰,應到醫院請醫生在嚴格消毒狀態下切開排 膿,再外敷抗菌消炎葯,以防感染。中葯六神丸、金銀花露、甘露消 毒丹和西黃丸等治療癤癰,有其獨特的優點,可在醫師指導下選用
2. 癤、癰不能吃的食物有哪些
癤、癰患者應忌食生薑、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及芥菜、黃魚、蝦、蟹、雞頭、鵝肉、豬頭肉等發物,應避免食用油煎炸食品及肉類罐頭。 狗肉:為溫補之物,能益氣壯陽。《本草經疏》認為它能發熱動火。《本草綱目》亦雲:若素常氣壯多火之人,則宜忌之。癰癤疔毒者皆為氣壯多火之疾,一切溫補食物皆當忌之,狗肉尤忌。 羊肉:性溫熱而助陽。癰疽疔毒之人,火毒為患,法宜清涼之食,切勿服食羊肉之溫補食品,慎之慎之。 雉肉:又稱野雞肉,前人視之為發物。如唐代食醫孟詵曾說它發五痔諸瘡疥。《日華子本草》還說有痼疾人不宜食。清·王孟英也認為諸病人忌之。所以,患有癰癤疔瘡者,應當忌食。 螃蟹: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視之為誘發病氣之發物。《本草衍義》中就曾說此物極動風,體有風疾人,不可食。凡癰癤疔毒患者,誤食多食,可以加重病情,切勿食之。 蝦子:性質溫熱,味甘咸,能補腎興陽,同時又是一種發物食品。《食療本草》中載:蝦,動風,發瘡疥。《飲食須知》也指出:多食動風助火,發瘡疾,有病人勿食。癰癤疔毒之人以火毒為患,蝦子性熱,壯陽助火,又易動風發瘡,故應忌食之。 蚶肉:性溫,味甘,能補血、溫中、健胃,實為一種溫補性食品。正如《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說:蚶,多食壅氣,濕熱盛者忌之。癰癤疔瘡本為熱毒之患,蚶肉溫補,法當忌食。 糟魚:又稱醉鯗,用青魚或鯇魚、鯉魚等以鹽糝醞釀而成。清·王孟英指出:既經糟醉,皆能發疥、動風,諸病人均忌。可見糟魚醉鯗也屬發物食品,凡癰癤疔瘡者忌食之。 黃魚:即石首魚。根據民眾及古代醫家經驗,黃魚乃海腥發物食品。如《本草匯言》中記載:石首魚,動風發氣,起痰助毒。《隨息居飲食譜》亦有告誡:多食發瘡助熱,病人忌之。尤其是外科的癰癤疔毒之人,食用黃魚後會加速化膿,甚至誘發疔毒走黃,切勿食用。 鱸魚:又稱花鱸。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根據前人經驗,有癰癤疔瘡者忌食之。如崔禹錫曾說:鱸魚肉多食發痃癖瘡腫。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多食發瘡、患癖。 鱭魚:俗稱刀魚。甘溫益氣,同時又易發瘡發疥,助火動痰,實為發物。如唐·孟詵指出:鱭魚肉發疥,不可多食。《日用本草》也認為食之無益,助火動痰。《食物本草》還告誡:有濕病瘡疥勿食。所以,患癰癤疔瘡者,切勿食之。 鰷魚:性溫,能補虛暖胃。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鰷魚,助火發瘡,諸病人勿食。癰癤疔瘡以及丹毒紅腫之人,皆屬火毒為患,鰷魚性質溫熱,又能助火發瘡,故忌食為妥。 鰣魚:甘平,能補虛損。根據前人經驗,鰣魚屬於發物,多食易發動病氣,加重病情。如《本草求原》中說它發疥癩。《隨息居飲食譜》亦雲:諸病忌之,能發痼疾。所以,患有外科感染性的癰癤疔瘡之人,理應忌食。 鯉魚:為發物食品,人人皆知,民間及醫家均知其有觸發宿疾瘡毒之弊。唐代食醫孟詵早有告誡:天行病後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隨息居飲食譜》亦載:多食熱中,熱則生風,變生諸病。發風動疾,天行病後及有宿症者,均忌。癰癤疔瘡者食之,有誘發病氣,加重病情,促使化膿之害,切不可食。 鯧魚:根據前人經驗,鯧魚亦屬發物海鮮,食之易發動病氣,加重病情,促進化膿。如清·王孟英指出:鯧魚,多食發疥,動風。凡患有皮膚癤腫疔瘡疥癩之人,均忌食之。 黃顙魚:俗稱黃刺魚。甘平補脾,古代醫家認為它乃發物食品。如清代醫家王孟英說它發痘瘡。《日用本草》中記載: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發物食品有發病氣之力,多食之會加速化膿。因此,患有癰癤疔瘡之人,切莫食用。 鰱魚:性溫,味甘,有補中暖胃、健脾益氣作用。清代食醫王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熱中,動風,發疥。瘡家忌之。因其性質溫熱,又是動風發疥之物,所以,患有癰癤疔瘡之人,切勿服食。 帶魚:性溫,味甘,能補氣暖胃。根據古代醫家和民眾經驗,它又是一種海腥發物。《葯性考》中說:帶魚,多食發疥。清·王孟英亦雲:帶魚,發疥、動風,病人忌食。海腥魚類含有刺激性成分,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勢,尤其是外科病症,如疔癤瘡瘍,食之令加速化膿,故當忌之。 林檎:俗稱花紅。味酸甜,其性多澀氣收斂。如《開寶本草》中說: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脈閉不行。《本經逢原》亦說:林檎,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復發,壅閉氣道使然。清代食醫王孟英也指出:多食澀脈滯氣,發熱生痰。根據古代醫家這些經驗,患有癰癤疔毒之人,切忌多食。 辣椒:性太熱,味辛辣,吃多了會由於強烈的刺激,引起瘡癤疔毒的加劇。因此,凡患有內外科發炎性的疾病,醫生常囑咐病人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無論是咽喉發炎,或是癰癤疔瘡,皆當忌食。 生薑:性溫熱,味辛辣,久食有損陰積熱之弊。癰癤疔瘡之人皆為火毒為患,《本草綱目》中說:生薑,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陰虛內熱,目並喉患,血證瘡痛,均忌之。由此可見,外科感染性疾病,皆不宜食。 胡椒:為一種常見的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明·李時珍指出: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清·王士雄亦雲: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發瘡損目。癰癤疔瘡實屬火熱為患,理所當然要忌吃大辛大熱,助邪上火的胡椒。 桂皮:為大辛大熱的五香調味品,雖有補火壯陽之功,但也有燥熱動火,辛香動血之弊。一切熱證火證陽證及陰虛火旺之人,皆當禁忌,故癰癤疔毒者概不可食。 小茴香:為五香調味品之一。性溫熱,味辛,能溫熱助火。所以,《得配本草》早已指出:熱毒盛者禁用。凡癰癤疔毒之證,皆屬火毒熾盛的熱證實證陽證,無論小茴香或是大茴香,皆當忌之。 人參:性溫熱,味甘苦,為溫補氣血的中葯,只宜虛寒之證,不宜熱證實證。凡患有癰疽疔瘡,或丹毒流火者,概莫服食。誤食之,必有加重病情之害。 除上列食物癤、癰患者不宜食用外,還應當忌吃豬頭肉、鹿肉、烏賊魚、鯇魚、香椿頭、洋蔥、楊梅、櫻桃、龍眼肉、荔枝、紅棗、石榴、砂仁、丁香、黃芪、紫河車、西洋參以及香煙、白酒、酒釀等。
3. 得癤腫飲食上要注意什麼
一般患癤腫的病人,多半是屬於濕熱型體質的人。最主要是辯緩在飲食上把關,少吃油膩、油炸、高脂肪、高甜味食品,多吃清淡、低鹽、少油的食物。我本人也患攜蘆模有癤腫,以前不知道癤腫的病因,在飲食上不注意,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而且還暴飲嘩岩暴食,吃火鍋總是吃的肚皮漲才過癮,所以癤腫總是找上我,好一點了又犯了,痘痘消退了又開始漲了,搞的我心煩氣躁的,越心煩情緒不好,越長痘痘,所以,我現在每天吃飯很注意,保持清淡,多吃五穀雜糧,痘痘也消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