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吃過哪些一嘗傾心的糕點
有很多好吃的一嘗傾心的糕點了。我隨便舉例說明一下。我是個愛吃點心(面點的人)我覺得好吃的有:
1、紅豆酥(那種現做的 烤出來的 ,外面的酥皮很香 )
2、紅豆菠蘿包
3、綠豆糕
4、廣式的椰汁紅豆糕、還有榴槤包
5、燒仙草
6、南瓜酥(糯米炸出來的那種)
7、抹茶慕斯蛋糕(不甜膩 且有一點點差的苦味很香的哦)
8、板栗糕
9、巧克力派 還有紅棗蛋糕
B. 壽誕的禮俗
過去,民間對成人誕辰的慶祝願一般比較簡補。只有一些大戶人家的尊長,其子女以示敬意為其生日操辦壽誕儀式較為隆重外,多不邀請親友參加,只是家人團聚一下而已。但近年來,在工廠或部隊中,通過為職工、戰士祝賀誕辰進行思想工作的做法,逐漸開始盛行起來。一般是在生日當天貼紅榜公布誕生者的姓名,寫幾句祝賀詞。並由領導出面贈送生日賀信、生日蛋糕,有的還給生日的同志額外加幾個菜,以示祝賀與關懷。戀人之間,相互祝賀生日通常都有被看作是件大事,切不可忽略。其形式可以採取致賀信,也可以贈禮品。這種禮品一般是具有愛情象徵的紀念品,但重在意義面不一定要花大錢,藉以增進雙方的感情。慶祝家庭成員中成人的誕辰,一般有這樣一些活動:首選是吃壽面。生日吃壽面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取其「長壽」之意。在我國南方,如為老年人祝壽,還有向鄰居送壽面的習俗,一般是一碗用大豬排做蓋澆的面條。而鄰居對此不應客氣或拒絕,相反,要向主人口頭表示生日的祝賀。其次是准備一些較豐盛的酒菜,在生日那天全家人一起聚餐,有時也請些關系比較親密的親友相聚。如果祝壽人和「壽星」分居在兩地,家人照樣可以進行慶祝活動,但事前要寄給「壽星」一封生日祝賀信,信要寫得熱烈和誠摯,而且最好要讓「壽星」能在生日當天收到。再次是近年來不少家庭在祝賀誕辰的活動,增添了吃生日蛋糕的活動。糕、乃「高」的諧音,意為「壽高」。如果當地沒有奶油蛋糕,買一般的雞蛋糕也行。自古以來,生辰壽誕禮俗,分成兩個大的段落。前期的壽誕禮儀,並不顯示得那麼重要。只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的子女往往對其十分重視,即使壽星們不在意,子孫也要在這種可以做而子的禮儀上做文章。
C. 天台風俗習慣的形成
1、春節
大年初一「五味粥」春節早餐,各地風俗不一。天台城鄉則是一律吃五味粥,所謂「五味粥」,就是白米、紅棗、豆腐、紅豆(赤豆)、芋艿五種合煮的粥。推究起來,源出於佛寺僧侶新年祈禱「五福」降臨人間而煮此雜羹。五台素稱「佛地」,土民多信佛教,這種習俗也就浸染開來,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年到頭,百姓能安居樂業。不過,這習俗的由來還得從元末說起,它是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朱元璋的義軍攻佔縣城而誕生的粥,寓意是吃了它,就能招來「五福」。
而午餐是天台的特色小吃:「絞餅筒」,晚餐是餃子或混沌。
除了吃,在天台,每個人家孩子都要穿新衣服,新鞋……寓意「除舊迎新」,願來年的生活更美好。這一天最幸運的要屬孩子了,他們會得到大人們准備的壓歲錢……。
還有,在本人家鄉「洪疇」,還有一種特有的習慣,雖然它是一種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畢竟生了孩子也還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洪疇那邊有這年生了個男孩,下一年的正月初一辦「瓜子酒」的習慣。所謂「瓜子酒」,就是將自己准備好的年貨擺出來招一些鄰里、朋友、親戚來吃自己精心准備的年貨,以示慶祝。每年的這一天,辦「瓜子酒」的人家會准備瓜子、花生、米泡糖這些傳統年貨,現在的人家也會准備糖果、果凍、水果罐頭等一些新式年貨。這一習俗,已經不止在洪疇、三合、坦頭這一帶盛行,就連與洪疇相鄰的三門縣境內的一些城鎮也開始競相舉辦。不過這一習俗由於歷史、地理等原因,只在天台東南角才有。
而正月初三以後則和其他地方大體相同,是一些走親戚看朋友之類的習俗。
2、元宵節
作為過年的最後一個節日,元宵節同樣熱鬧非凡。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天台人 除了會吃羹外,還有特色的小吃「糊拉沸」,並將正月十四定為元宵節。不過這「糊拉沸」歷史上還有一段故事:一個老藝人和其女兒在金兵的鐵蹄下,逃到了天台城,但由於過度勞累而昏到在地,於是以為好心人家舀了一碗糊拉沸給其去吃了。吃了一會倆人便眼睛一亮,連連說道:「亮眼糊!亮眼糊!」從此天台人便好吃糊拉沸的習俗。
同其他地方一樣,天台人也喜歡看元宵燈會,但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習俗。在每年的元宵節上,天台、三門等台州整個地方都有這樣一個習慣,那就是將一些小孩打扮成神仙的樣子,然後放在「轎子」或彩車上,為鬧元宵時的重要環節,它是人們觀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清明節
雖然天台人在清明節也祭拜祖先,掃墓,但天台人的祭品有所不同,燒了一些常規的食品,還有特有的清明餅和清明鉸,其中它們外面的皮也比較特別。這些皮除了有糯米粉的成分,還有一種叫做「箐」的野菜,這種野菜植株較小,大約只有一株小青菜大小,但是卻是真正的野味和綠色食品,也正是有箐的存在,清明餅的皮會是青綠色的。
3、 冬至
這雖然不是節日,但是它卻是古代的天氣預報員,它的到來就意味著寒冬真正的到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吃一些特色食品以表慶祝,但與其他地方不同,天台人的習慣不是吃湯圓,而是吃一種叫做「冬至圓」的糯米團。它的做法是先叫糯米粉和上水,然後做成球狀,待其熟後,再加上一些甜的佐料使之覆蓋在外面即可,這樣具有天台特色的「冬至圓」就做好了。
5、喜遷新居的風俗習慣
與其它地方不同,天台從舊的住所搬住新家一般要請客吃飯。往往是擺幾桌酒席,請上自己的朋友吃一頓,以示自己慶祝喜遷新家的快樂。
D. 貴州特產有哪些
貴州特產有:
1、貴州茅台酒:茅台酒產於遵義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鎮。茅台鎮釀酒歷史悠久,早在明代釀酒的工藝就已經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間,茅台鎮成為川鹽入黔的重要口岸,鹽運興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釀酒生產迅速發展;道光年間,茅台鎮的釀酒作坊不下20餘家,產量已達170噸。
4、湄潭翠芽:「湄潭翠芽」茶產於貴州高原東北部,素有「雲貴小江南」之美稱的貴州省湄潭縣。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於茶樹生長和生產優質茶葉,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富鋅硒」的貴州茶業第一縣,現有優質生態茶園60萬畝。
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古夷州就是湄潭;清《貴州通志》載:「湄潭雲霧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這「眉尖茶」即為「湄潭翠芽」前身。
5、平壩灰鵝:地域范圍產於貴州省平壩縣,毗鄰的清鎮、安順、長順和貴陽花溪也有分布特定品質平壩灰鵝體型緊湊。頭清秀。頸長,呈弓形。眼瞼淡黃。喙和額瘤黑色,額頂有一寬窄不等的灰白色毛圈。頸背毛色灰褐。
全身羽毛呈不同程度的灰色,腹羽兩端灰白,中段銀灰。背羽、尾羽和主翼羽、副翼羽灰色,邊緣色淺,形似鑲邊。
公鵝體長,喙長且寬,頸粗壯,胸寬大,脛粗長。母鵝清秀,體長而深,骨盆稍寬大。脛、蹼橘紅色。文化典故平壩灰鵝於明朝洪武年間引入飼養,當時稱為雁鵝,縣志里作為六畜之一。
E. 生日做壽是怎樣的
做生日,尤其是為老年人做壽,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壽誕禮儀是比較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所謂五福壽為先,《尚書·洪範》有雲:「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不但壽排在第一位,而且其他如「康寧」、「考終命」等也與壽有關,可見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做生日的意義一般在於祝願、祈福、慶賀健康長壽,年長的人做生日稱為做壽,又稱祝壽、慶壽、賀壽等,是每年生日時所舉行的人生禮儀。一般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做壽,按照傳統,五十歲以前在誕生日舉行儀式稱為「過生日」,五十歲以後才是名正言順的「做壽」。不過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做壽。
做壽是一項相當古老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壽誕禮儀還不甚完備,但是這類儀式已經比較盛行。如《詩經·豳風·七月》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壽,不塞不崩」的記述,表明當時不但已經有做壽禮儀,而且做壽時還有要表達祝福的習俗。至漢代,尊老敬老成為流行的社會風尚,做壽被看做是孝順的一個表現形式,因而做壽儀式也是辦的越風光體面越好。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做壽禮儀。唐宋時期,則是做壽禮俗發展的高峰階段。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曾將自己的生日稱做「聖壽節」,開了中國皇帝慶壽的先河,民間的做壽風氣則更為盛行。到明清時期,做生日的意義已經逐漸不再僅限於原始的祈求長壽、保佑健康的目的,開始成為人們享樂、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機會,因此做壽規模越來越大,壽禮也越來越貴。在當今社會,做壽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手段,講究禮尚往來的人們,通常在這一天向壽星贈送禮物。西方文化中的生日蛋糕、生日蠟燭以及生日聚會等元素也逐漸融入中國的做壽禮儀。
做壽的禮儀在各地都有不同特色,一般來說,男子辦虛歲,女子辦實歲,整歲生日要比其他年份辦的更為隆重。做壽禮儀比較繁復,講究的人家通常在生日前一天就開始做壽,稱為「暖壽」。生日當天,會設置壽堂、擺好壽燭、掛上壽幛,張燈結綵等待儀式開始。壽堂的布置一般是在正廳牆壁的中間懸掛南極仙翁(為男性做壽)或瑤池王母(為女性做壽)或其他象徵高壽的畫軸。壽堂中央設置禮桌,桌上擺上壽桃、壽糕、水果等物。做壽當天,壽星端坐於壽堂中間,接受親友賓客的祝福和晚輩的叩拜,稱為「獻壽」,通常平輩只是作揖,晚輩則需叩頭。獻壽儀式結束以後,主人家擺開壽筵,大家依次入席,品嘗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富貴之家還會請來戲班表演,總之越熱鬧越好。
壽桃、長壽面、壽筵等是壽禮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關於壽桃的傳說眾說紛紜。據說,當年孫臏十八歲離開父母,到遙遠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此後埋頭苦學,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其間,他既沒回家,也沒有給家裡寫封信。這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他老母八十歲的生日,禽獸尚且知道要報答撫育之恩。而他卻有十二年沒有回報母親的恩德。於是他決定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臨走之前,鬼穀子送給孫臏一個桃子,並且囑咐他說:「這個桃子是不會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孝母恩。就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桃子就謝別師傅上路了。當他風塵僕僕趕到家中時,全家正在為老母親做壽。孫臏取出師傅給的桃送給母親說這是師傅所贈的禮物。母親見到孫臏回來非常高興,接過桃吃了一口後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發生了返老還童的變化:滿頭銀發變做青絲,滿臉的皺紋全都消失,以往昏黃的雙眼重又變得明亮,掉光的牙又長了出來,就連走路也不用拄拐杖了。看到母親的變化,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也紛紛仿效孫臏的做法,在做壽這天送桃子給父母,希望他們也永遠年輕,健康長壽。由於鮮桃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於是在沒有鮮桃的季節,人們就用麵粉做成桃子的樣子給父母拜壽,稱做壽桃。
古往今來,長壽面在做壽時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角地位。傳說漢武帝有一氏與群臣聊天,說到人中與壽命關系重大,人中每長一寸,人的壽命就多一百年。東方朔笑言,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那不是有八寸長的人中嗎?群臣想到八寸人中的長臉(面)人,不由得大笑。這雖然是戲言,但經過長期流傳,人們逐漸相信人中真的與壽命有關系,為求吉利,就在做壽時贈送長壽面給壽星祝壽,祈求獲得長壽。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面條的形狀比較長,且「面」與「綿」諧音,容易使人聯想到壽命的綿綿不絕,表示延年益壽,因此做壽要吃長壽面。《清稗類鈔》中記載:「饋人以米面及炒熱之面,面條長,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也。」因此,在做壽之日吃面條的習俗,就逐漸的流傳開來了。壽面一般三尺長,每一束約百根以上,盤成塔形,頂部插上壽字,再在上面罩上紅紙作為壽禮,敬獻給壽星,通常准備雙份,在祝壽時把壽面置於壽案之上。壽面是過生日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廣開壽筵是做壽時的重要環節,有時富貴人家甚至會擺出流水席。在先秦兩漢時期,做壽的禮儀還不完整,只是在舉行宴飲、慶賀活動日寸「獻酒上壽」,在敬酒的時候表達祝願。後來,壽筵就逐漸成為做壽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獻壽儀式完畢之後,人們依次入席,共飲壽酒,吃長壽面,祝福壽星長命百歲。壽筵中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必不可少。清代,康乾時期的幾次規模空前的壽筵盛會,使民間祝壽風俗更加興盛起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生日宴會,當數乾隆皇帝舉辦的干叟宴。這一年乾隆已經年逾古稀,又喜得五世玄孫,於是他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干餘人,來紫禁城參加他的生日壽筵,慶祝自己的生日。皇帝如此,萬民自當效仿,一時擺壽筵的風氣大盛。
被邀請來參加壽筵的親友賓客往往都會備一份禮物作為壽禮。壽桃、壽燭、壽聯、壽圖等都可以用做壽禮。一般壽禮上都會加上些象徵長壽的圖案,如松柏、龜鶴、壽星等,都是與長壽有關的吉祥物。壽聯是一樣常用的壽禮,一般分為自壽聯和賀壽聯兩種。自壽聯的內容往往詼諧有趣,講究以自嘲的筆墨抒發個人志趣情懷,或是感慨人生心得,通常寫得文雅又個性鮮明的為上品,如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常如做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干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而一副賀壽聯往往既能表達撰寫者的祝福,也稱頌壽星的業績,是一種比較高雅的祝壽禮品。如乾隆皇帝八十壽慶時,紀曉嵐所寫的壽聯:「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既慶賀了乾隆的八十大壽,又點出他在位五十五年國泰民安的功績,使得乾隆十分高興。壽禮表達了親朋好友對於壽星的祝福,在講究禮尚往來的社會也具有一定的交際作用。
做壽禮儀發展到今天,有許多繁復的儀式已經消失,但是在生日當天表達祝福、慶賀生辰和祈求長壽等做壽的內在意義卻依然存在。擺壽筵、送壽禮、吃長壽面等習俗都很常見,並且還融入了很多時代元素,比如送旅遊機票給父母作為生日禮物等,既表達了子女的心意,也能使老人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健康長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因此做壽習俗也會繼續不斷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