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口市東海旅遊度假區有個徐福鎮辦事處,具體在哪我要去辦理居住證明。謝謝!
徐福鎮在度假區南面,出了大門往南走,路邊有指示牌,往東拐
2. 龍口名勝古跡
龍口市是山東省煙台市下轄縣級市,東與蓬萊市毗鄰,南與棲霞市、招遠市接壤,西、北瀕渤海,隔海與天津、大連相望。下面我整理了龍口名勝古跡,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龍口名勝古跡盤點龍口名勝古跡1:南山 旅遊 風景區
南山旅遊景區是國家授予的5A級景區之一,她位於龍口市境內景色秀麗的盧山之中,是一處 自然 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優秀旅遊勝地。2002年南山的旅遊企業全部順利通過ISO9001 國際 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雙重認證。整個景區分為宗教 文化 園、 歷史 文化園、主題公園和東海旅遊度假區四大部分。
南山旅遊風景區正以她優雅的自然景觀和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構畫出一幅“壽比南山”的人間美景。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南山景區宗教文化園 由南山古文化苑,南山禪寺、南山大佛、 香水 庵、靈源觀等組成。其景點均系晉、唐、宋、元、明、清代遺跡,千年古剎,可謂勝地重光,更添新顏。古建築群中的亭榭廊塔,山林水系,依山構造,古樸典雅,迤邐壯觀,氣勢宏偉。景區內的南山大佛,是一座舉世罕見的錫青銅釋迦牟尼大坐佛,高 38.66米、重380噸,堪稱世界第一銅鑄坐佛。大佛蓮花座下建有功德堂、萬佛殿、佛教歷史博物館。萬佛殿內陳列著9999尊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金銅佛像,與大坐佛共同構成了萬尊佛像的宏大陣容,佛教歷史博物館內展示了佛教文化興起興盛的歷史記載,館內陳列展出了釋迦牟尼佛舍利等數十件文物和佛教文化藝術珍品。
南山景區中華歷史文化園 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以歷史文化為經、吉祥文化為緯,起於遠古,止於清朝,按朝代順序建造而成的大型主題公園,佔地面積 6平方公里。中華歷史文化園以不同風格的中國主要朝代建築群為載體,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實物展示,生動展現了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大勢大略、重要文物,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並按照旅遊活動的要求 ,將歷史文化、吉祥文化、 民俗 文化、飲食文化、市井文化等融為一體,全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宛如一部鮮活的中國通史,是炎黃子孫領略歷史演進,匯集風雲人物,感悟中華文明的必由之地。2003年7月,該園區被命名為“中學歷史教學實景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 教育 基地”
龍口名勝古跡2:徐福故里
徐福故里,在今江蘇省贛榆區金山鎮徐福村,據出土文物可知,贛榆區在戰國時屬齊地, 秦時屬琅玡郡。由此,位於今江蘇贛榆區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稱是徐福故里。另一說法在今龍口徐福鎮(古稱徐鄉縣),徐福,中國歷史上秦代著名方士,偉大的 航海 家。2200多年前,他率領數千童男 童女,攜帶五穀百工,揚帆東渡,開創了中、日、韓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韓等各國人民的世代敬仰。
徐福的 事跡 ,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
(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西元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 捕魚 、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後來各史書對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記載,只是對所到達的地方說法不一。《 三國 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後漢書夷列傳”、《括地誌》等書記載為直洲,但具體方位不詳。到了五代的後
是日本,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永久享有這樣的權力,他妄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不斷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葯。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完後,東巡路過龍口——當時還叫作黃縣,在當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晉見了皇上,並隨團繼續考察。到了琅玡(今膠南)的時候,徐福正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裡面住著神仙,吃了山裡的仙葯,個個長生不老,他願意赴湯蹈火,為皇上取仙葯。秦始皇很高興,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命他入海求仙。但沒多久,徐福就回來了,說,他見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禮薄,需要美好的童男女和各種工匠用具作為獻禮,才能得到仙葯,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隨徐福再次出海。
第二年,泰始皇再次東巡,順便來找徐福,雖然路上遇到了刺客張良用大鐵錘襲擊,但躲過一劫的他仍按原計劃到達琅玡,可惜沒見到徐福。他再見到徐福的時候已經是十年後,他的第三次東巡。徐福依然沒有找到仙葯。 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本來就要拿到仙葯了,但是海上有大魚護衛仙山,功敗垂成。這次,秦始皇親自率領弓箭手到海上與大蛟魚搏鬥,殺了條大鯊魚,興沖沖的回去了,
想這下子可好了,徐福終於可以拿到仙葯了。但是,他還是沒有等到仙葯,在返回咸陽的路上,就病死了,他的手下為了篡位,密不發喪,全國人民都不知道,沒有了借口的徐福一時也騎虎難下,於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帶著浩浩盪盪的求仙團隊漂洋過海,尋找虛無縹緲的三神山和靈丹妙葯。從此,再未回到中原。 故里之爭:5月16日,離一年一度的龍口市徐福文化節還有兩天的時間,這次已經是第七屆了。屆時,將在徐福園廣場上為兩座徐福雕像舉行揭幕儀式,其中一座送給韓國濟洲島,立在徐福展示館。龍口人一直認為徐福的故鄉應該是龍口。
最早記錄徐福事跡的是《史記》,作為當時西漢武帝時太史令的司馬遷,距離徐福東渡的時間只有七八十年的時間,定是因為此事影響甚廣,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朽著作里記錄了當時求仙這一盛況:“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馬遷說徐福是齊地人。
在龍口市西北部有個徐福鎮,鎮因秦方士徐福而名,鎮上有仿秦古祠——徐公祠。徐公祠不大,不過一個四合院,裡面有徐福的雕像,和中外因徐福而進行的文化交流展示。“這里以前有個小廟,是當地人為紀念徐福建的。廟前就是徐格庄,據說就是徐福的老家。”徐公祠的管理人員李樹植說。平時來這里參觀的人並不多,但是,每來一個,李樹植都會這樣熱情的告訴遊客,龍口就是徐福的故鄉。
司馬遷沒有說出徐福的籍貫。那龍口人為什麼認為徐福的故里是龍口呢?這源於 《漢書· 地理 志》的記載:“東萊郡有縣十七 ……,徐鄉。”關於徐鄉的由來,元代研究齊國史地的學者於欽在《齊乘》中說:“徐鄉,蓋以徐福求仙而得名。”《齊乘》被史學界推為善本,是全國名志之一。“鄉”在秦代是一個行政區域單位,而徐鄉縣在漢代就是指黃縣,今龍口市,龍口市保存了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譬如,徐姓是黃縣的大姓;城東絳水河畔有一登瀛村, 傳說 徐福東渡瀛洲時,就是從這里集結童男女開始啟航的;風景優美的屺島上立著徐福的雕像,屺島原叫寄島,因當年徐福東渡時,將母親暫時安置在這個島上而得名,當然,這也只是個傳說。
贛榆--弦歌聲處是故鄉:有關徐福的故鄉還有另外一種說法。1982年6月,江蘇贛榆縣(現贛榆區)進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地方發現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當地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另據出土文物可知,贛榆縣在戰國時屬齊地, 秦時屬琅玡郡。由此,位於今江蘇贛榆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稱是徐福故里。這兩種說法在目前史學界上爭論頗多, 因為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一時爭論不止。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紀念徐福活動的展開。
龍口名勝古跡3:徐福節
江蘇贛榆區金山鎮(原徐福鎮)的徐福村是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徐福(?—?),即徐巿(注,是“巿”〔ㄈㄨˊ〕〔fuˊ〕而不是“市”〔ㄕˋ〕〔shiˋ〕),字君房,
秦朝時出生於齊地(今贛榆區金山鎮徐福村)。公元前219年,他受秦始皇所遣率三千童男女東渡日本,尋取長生不老之葯。在日本,他傳授農桑、醫葯百工,成了日本司農耕、蠶桑及醫葯之神,被日本後人稱為開國第一代 神武 天皇,被日本人民尊之為神,在日本新宮市有徐福公園,園內有徐福墓。贛榆人民為紀念這位中日友誼的最早使者,曾於1990年開始,先後 成功 舉辦了三屆徐福節。
1982年6月,江蘇贛榆縣進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地方發現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當地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另據出土文物可知,贛榆縣在戰國時屬齊地, 秦時屬琅玡郡。由此,位於今江蘇贛榆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徐阜村,被認為是徐福故里。
徐福村建有徐福祠,徐福祠內供奉著徐福塑像,建有徐福故里文物陳列室和漢畫像石長廊。徐福祠前的廣場上豎有趙朴初先生題寫“徐福村”碑和彭沖先生書寫的“徐福故里”碑。海內外人士拜謁者絡繹不絕。
第七屆徐福文化節暨徐福文化國際研討會
以“徐福東渡與和諧東亞”為主題的第七屆徐福文化節暨徐福文化國際研討會日前閉幕。在徐福故里——連雲港贛榆,連日來隨著徐福廟落成、徐福雕像揭幕、《中外徐福研究》首發式的舉行以及中央電視台“贛榆魅力——徐福故里”大型文藝晚會的舉辦,使得本屆徐福文化節的規模、影響都超過了歷屆。(光明日報2007-10-30 08:52)
徐福文化國際研討會是徐福文化節的重頭戲。會議共收到數十篇 論文 ,來自中、日、韓等國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對徐福文化進行了視角獨特、見解新穎的探討。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專程赴會並作了特別講演。兩千多年前,徐福東渡日本的壯舉,對東亞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和平交往方式,是人類相互提攜共同進步的楷模。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研究徐福東渡的目的不應該局限於徐福從哪裡出發、登陸,要以徐福研究為平台,弘揚徐福精神,傳播和平、合作的聲音,為中日友好發展、構建“和諧東亞”作出積極貢獻。
龍口名勝古跡4:徐公祠
徐庶廟位於具有28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三國文化發源地襄陽城西南50公里的南漳縣城北郊單家莊,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庶廟又稱單公詞、徐公祠,廟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後兩院,皆具古雅風貌。後毀廢,現存3間正殿和左右兩廡。殿內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慶十七年(1812年)所豎“漢徐庶故里”碑予以復制。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
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身邊也無濟於事,請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捨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北上歸曹以後,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盡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十年,卻從未在 政治 軍事 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聽到徐庶歸曹入魏後的經歷,不禁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嘆息不已。縱觀徐庶一生,然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終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業。但他忠直坦誠、孝敬親尊、力薦英才的人格品德將永傳後世。
猜你感 興趣 :
1. 山東煙台旅遊攻略
2. 即墨名勝古跡
3. 名勝古跡神話傳說
4. 各地名勝古跡的經典對聯
5. 名勝古跡的典故
3. 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 歷史上有沒有徐福這個人
徐福是秦朝時琅岈郡人,為一方士。
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徐福說海中有仙山。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但是徐福一曲便了無蹤影。
關於徐福的去向有幾種說法:
來到日本,是為神武天皇,日本現有徐福墓
到了琉球群島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琅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縣、(月垂)縣,攀成山,登芝罘(今煙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葯。徐福入海數年求葯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葯,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葯。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葯」,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葯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葯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八丈島位於日本首都東京南方300公里的海面上。受從太平洋北上的暖流的影響,八丈島氣候十分溫暖,俗稱「離東京最近的夏威夷。」
現在,從東京都到八丈島,乘船須10個小時,乘飛機連1個小時都用不上。每年,共有16萬多的遊客去只有1萬人口的八丈島觀光旅遊。
站在八丈島的南原海岸,遠眺碧綠的大海,多少流覽一點八丈島的歷史,馬上便會對這座「孤島」上濃重的外來影響感到吃驚。例如:12世紀是已經作為貢品的最高級的絲織品一黃八丈的存在;有民間自古流傳的徐福傳說。究竟是誰把絲的織法和染色法教給了孤島的居民呢?想到這里,我眼前浮現出在海上自由航行的古代亞洲人的群像。
在日本的古代史上,尤其是10世紀以後,有過執白旗的平氏和執紅旗的源氏兩個武士集團。這兩個強大的武士集團在日本的歷史中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他們取代了當時的貴族政治,成為武家政治的中心。
12世紀中葉,平氏的勢力依然很強大,源氏在和平氏之間發生的戰爭中敗北,17歲的年輕武將源為朝幾為刀下之鬼。然而,也許是「武士惜武士」的原因,平氏愛才,沒有殺以身材魁偉、能拉強弓聞名於世的源為朝,而是把他流放。流放的地點便是包括現在的八丈島在內的伊豆大島。
日本各地均有自己的民謠。北海道有「拉網小調」,新瀉縣有「佐渡小調」,而在八丈島流傳的是「梭咪小調。」在這個梭咪小調的歌詞里,有引人注意的地方。
「刮南風了喲!大家快出來喲!」
「迎親草屐紮上紅繩花喲!」
要理解這一段歌詞的意思,首先得知道流傳在八丈島的民間傳說。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源為朝在保元之亂時打了敗仗,被流放到伊豆大島,他憑著自己的武勇,很快便降服了伊豆諸島……」(其時源為朝已經使三宅島歸順,欲進而南下時,島長蒙騙他說:伊豆已經沒有其它島子了。源為朝看他說話時閃爍其詞,便繼續啟船南下)。
他們沖破黑瀨川的激流(黑瀨川並不是河流,而是海流),到達了一個小島。在海邊下船時不由得一驚,海邊上擺了很多雙上面結著紅繩花的草屐!全是女人的草屐。聽說這個小島名叫「女護島」。源為朝感到大惑不解。一個年輕伶俐的女人回答了他的疑問。
「自古這里的人們傳說,如果男女住在一個島上,海神便要出來作祟,因此,我們不能和距此20里遠的男島的男人們住在一起……」源為朝得知女護島的女人們和男島的男人們一年只有一次在刮南風的日子裡相會。他對那個年輕女人說:那是迷信,為了去除這個島的迷信,我和你結為夫婦之好,讓島上的女人們知道不會有人作祟,不知你意下如何?
年輕的女人聽後,不由得滿臉通紅,不過,她還是同意了。他們倆人生了雙胞胎的男孩,沒有任何東西作祟。自那以後,女護島的女人和男島的男人便住在一起了。」
這段文字引用的有些長。據說這個傳說中的女護島就是現在的八丈島,男島就是鄰近的青島。人們常說「英雄好色」,源為朝當時的行為似乎也相當大膽。源為朝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悲劇的英雄」,因此這些文學上的潤色也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吧。
其實,八丈島的那些耐人尋味的傳說有自己的背景。那便是江戶時代的小說《椿說弓張月》。作者瀧澤馬琴出身於武士之家,24歲時,他投身於文學創作。
江戶時代的前半期,出版的中心是在京都和大阪,進入後半期,江戶的出版業也興旺起來。作者也由業余作家發展為地地道道的專業作家。這對於有強烈個性的瀧澤馬琴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
書歸正傳,八丈島徐福的出場是在馬琴筆下的源為朝和女護島的年輕女人的對話部分。由於是江戶時代的日語,稍微有些費解。對話如下:
「(回答為朝的問題)至於這個島子是從何時開始住人,沒有明確的記載。據祖先代代口耳相傳,古代時外國的秦始皇帝來找過長生不老仙葯……」
「秦始皇召見徐福,按他的要求,建造大船十艘,並讓他帶上500童男童女,金銀珠寶,五穀器材。徐福的船來到日本的一個叫熊野的海邊。他(指徐福)留居在熊野,把跟隨他來的童女扔在這個島上,把童男扔在距此30里的島山……」
這么說居在女護島和男島的人竟然是和徐福一起乘船赴東海來的秦人的後裔。他們是參加給始皇帝尋找長生不老仙葯這一神聖事業的童男童女的子孫。至少在瀧澤馬琴的文學作品中是這樣寫的。而是,「他們養野蠶,一邊唱歌,一邊紡織絲綢。」
順便說一下,在江戶時代,活到60歲的人已經算是鳳毛麟角,而馬琴活到82歲,北齋活到90歲,他們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以前曾有過從唐朝長安出發,向西行,通往古代羅馬的絲綢之路。然而,在那更久之前的公元前,似乎便已有了從中國大陸出發,再向東行,經過朝鮮到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前面在八丈島的傳說中提起的黑瀨川便是沿太平洋北上的暖流,人們充分地利用海流和季節風,把先進的文化以及各種的技術帶到了「扶桑」國。
八丈島的徐福傳說不過是流傳在日本各地有關徐福傳說中的一部分,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到古代曾經進行過的規模壯觀的交流場面。
最後,為了提高八丈島的聲譽,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咸草。咸草是傘形科的多年草,自生在溫暖的日本海岸。其葉子有光澤,莖和葉均可食用。咸草的葉子摘掉後馬上便會長出新葉,因此,它的日語名字叫「明日葉」。咸草味美且營養豐富,居八丈島人說,「徐福來尋找的其實就是咸草。」
5. 山東龍口有哪些集市
初一:李巷(黃城)、逄家市場(龍口)、閆家店(海岱)、南仲家(北馬)、下丁家、歸姜、台上(豐儀)、諸由、窪里、新嘉
初二:北馬街、遲家溝、田家、黃城集、羊嵐、諸高爐、東江
初三:李巷(黃城)、龍化(中村)、海岱、菠欒、大張家、譚家(豐儀)、唐家集(諸由)、大王(徐福)
初四:逄家市場(龍口)、黃山館、大牟家、小陳家(北馬)、蘆頭、河西(下丁家)、七甲、石良、諸由、鄉城、蘭高、九里
初五:李巷(黃城)、中村、北馬、大張家、台上、徐格庄(羊嵐)、歐頭孫家
初六:龍化(中村)、閆家店(海岱)、南仲家(北馬)、下丁家、歸姜、黃城集、羊嵐、窪里、新嘉、東江
初七:李巷(黃城)、逄家市場(龍口)、遲家溝、田家、石良、唐家集(諸由)、諸高爐
初八:北馬、大張家、諸由、大王家、蘭高、
初九:李巷(黃城)、龍化(中村)、黃山館、大牟家、小陳家(北馬)、菠欒、河西(下丁家)、七甲、黃城集、東江
初十:中村、海岱、蘆頭、石良、徐格庄、鄉城、歐頭孫家、九甲
6. 秦始皇派徐福到海外尋找仙島,是否到了現在的日本島現在的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帶去的三千男女繁衍成的呢
到達的是日本
俗語道:「做了皇帝想成仙」。秦始皇是正是這樣的人物。清人丘瓊山《綱鑒合編》曾雲:「始皇既平六國,凡平生志欲無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壽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編織神仙之說,聲稱海上有仙人仙葯,吃了仙葯便可長生不死。齊人徐福就是這種情況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隊人馬在泰山封禪刻石,又浩浩盪盪前往渤海。抵達海邊,秦始皇登上芝罘島,縱情濃覽。只見雲海之間,山川人物時隱時現,蔚為壯觀,尤令秦始皇心馳神往。這種景象,本來是海市蜃樓,但方士為迎合秦始皇企望長生的心理,將其說成傳說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機給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長生仙葯。秦始皇大為高興,隨後根據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數千人隨他出海求取仙葯。他本人也在此留連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來的只是徐福空手而歸。徐福自稱見到海神,海神以禮物太薄,拒絕給予仙葯。對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要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師、穀物種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則不肯離開,一直等候3個月,不見徐福消息,才悵然而回。
其後幾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盧生等入海尋求仙葯,當然也是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來琅琊。當年徐福入海尋找仙葯,已經九年過去,一直未來歸報。當即派人傳召徐福,徐福連年航海,耗費很大,擔心遭到重譴,奏告秦始皇:「蓬萊仙山確實有仙葯,出海時常遇大蛟魚阻攔,所以不能到達。請派弓箭手一周前往,見到大蛟魚用連弩射擊。」秦始皇下令入海時帶足魚具,自己也准備了連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數十里,經過榮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時,果然見到大蛟魚,當即連弩齊射,大蛟魚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認為此後當可無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葯。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訊了。當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今河北世鹿東南),而徐福「得平原廣譯,止王不來,」一去再也不回了。
徐福,又作徐市,徐福故里據考證在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根據當地地方誌,徐阜村在明清兩代均稱徐福村,至今這里還流傳著徐福率童男童女浮海東渡之事。但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徐福故里為今山東省龍口市。
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
本世紀以來,中日學者對徐福浮海東渡之事進行了大量研究。馬非百在《秦集史》認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實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於海外。」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
7. 徐福真有其人嗎,傳說中的日本神武天皇是不是就是徐福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齊地琅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徐福是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的時代。後來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葯,一去不返。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名醫,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並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廟」。後來,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廣澤為王之說。 [編輯本段]關於徐福的去向幾種說法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徑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雲,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葯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葯,然而不得仙葯,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葯,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有趣的是,由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陸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跡。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采葯人的後代。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系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傑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象台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目前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系,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8.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徐福真東海那一片有招暑假工的嗎我的專業物流管理
龍口東海有招工的,我就在這里,了解情況較多。暑期是旅遊旺季,東海人氣比較旺,所以需要打工的學生也比較多,但和你的專業不一定對口。我所在的單位里有一位學習物流管理的大三同學,在這里現在干裝修管理,跑工地、干零活,已經兩年多了,表現很不錯;還有一位學室內設計的大二女生,現在開始利用課余和暑期准備在這里進行社會實踐,除了少量設計任務還兼做門市接待和裝修報價等;另一位學機械的大一同學正在公司廣告部搞平面設計實踐,學習設計宣傳廣告冊頁、門頭燈箱、社區生活手冊等等;另一位女生在旅店部打工,做內勤和服務台管理。總之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不知你在哪裡讀書?幾年級了?還有沒有其他特長?需要幫助的的話可以保持聯系,利用網路Hi隨時溝通。願意不願意參與《社區生活手冊》編輯或跑市場拉廣告?這和你的專業有點距離。東海這里也有快遞代理門市部。自己多幾樣技能選擇餘地就大了。
9. 徐福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2007年5月18日,中國·龍口第九屆徐福故里文化節暨《徐福志》首發式在徐福故里山東省龍口市萬松浦書院隆重舉行,來自日本、韓國及國內外史學界和各地徐福研究組織的專家學者近50人出席,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先生主持會議,中共龍口市委副書記孫為富致歡迎辭。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華夏徐福文化研究中心等20多個學術團體和個人發來了賀信、賀電。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謝華先生作了總結講話。
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著名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經考證為今龍口市)。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系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同時,對徐福及其集團東渡的研究,對於擴大對外開放、發展中日韓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快山東經濟文化建設及旅遊業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歷史記載的不詳,過去對徐福研究的開展尚不夠深入,但隨著中日韓三國有關徐福的文獻、考古、文物和傳說材料的不斷發現與增多,對徐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為了促進對徐福研究更加深入的開展和擴大對外交往,有必要對徐福的生平和業績進行全面的認識、總結和宣傳。2004年初,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決定編纂一部《徐福志》,並委託協會秘書處和山東師范大學地方史研究所進行志書編纂的籌備工作。《徐福志》的編纂工作得到山東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韓寓群省長、蔡秋芳副省長曾給予大力支持。龍口市委、市政府及龍口市徐福研究會對《徐福志》的編纂工作也十分重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了積極的保障。
《徐福志》共分6篇21章,洋洋38萬言,翔實地記述了徐福及其東渡的整個過程,據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較強的權威性。全國著名史學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先生擔任該書的學術顧問。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馬儀先生為編委會主任。主編為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師范大學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先生,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曲玉維、副秘書長史衍勤、郝慧民先生擔任副主編,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徐福志》的出版發行,是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是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以來的一個重要成果。《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將為徐福文化研究、交流和旅遊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泛的通道,成為中日韓人民世代友好往來新的紐帶和橋梁。《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必將有力地推動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向更深層次發展,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實,徐福傳說,虛虛實實,歷來是浮於中日兩國史學界的棘手「謎案」,但又是游離於歷史與文化之間的熱門話題,徐福成了中國與東北亞地區的一種獨特文化。在中國,自漢以下歷代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撰文賦詩的不在少數。一生喜好探幽訪奇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其《古風》(三)賦的正是「徐載秦女,樓船幾時回」;宋朝歐陽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爛熟於中日人民心中;元朝的吳萊熱衷於徐福傳說,他泛舟東海,尋訪古跡,寫下了著名的《甬東山水古跡記》,把徐福在舟山群島中的遺跡,一一記錄下來,並寫下了《聽客話蓬萊山紫霞洞》、《聽客話熊野徐福廟》等詩篇;明朝的宋濂、李東陽;清時的黃遵憲等也都以此為題材,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綜上所述,如果說徐福,作為一個歷史命題還有諸多難解之謎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文化名題,早已在歷史流變的進程中形成,並為中日韓乃至東北亞人民所接受。誰也不是提出徐福文化的始作俑者。而是事實告訴我們,徐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的狀況,對中日韓三國的交流與交往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歷史方面
對日本歷史
在日本古代史上,綿延了6000多年的繩紋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突然中斷了,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從石器時代一下躍入了金石並用時代,這一作用,來自於列島以外的移民,是外來的大規模集體移民帶來了新的文化。而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發生在這一時期,這又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關注。但是,《史記》中對徐福去向的記載只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么幾個字,這平原廣澤是哪兒?誰也不知道,以後又無令人信服的考古資料可以佐證。在日本,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在公元七世紀才出現,對於古代文史,大多是以口碑形式流傳下來的,其可信度也有限。因此,要確切地弄清是哪些集團從中國大陸帶去先進文化,著實是有困難的。當時的中國正置列國紛爭,連年征戰,老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蹈海東渡。移民集團到達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又何止徐福一個。就在史學界,關於倭人始祖問題,歷來也有「吳人後裔說」,「太伯後裔說」,「越人後裔說」,「徐福後裔說」,「騎馬民族後裔說」等諸多觀點,影響著日本歷史發展的外來文化有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通古斯文化等。因此,考察徐福文化的源頭,真正的涵義在於文化的認同和歸屬,這一認同和歸屬又以廣泛的血緣交融為基礎的。「徐福」僅僅是這一時期大陸移民集團的代名詞,是一種文化源頭的象徵。
另外,自戰國至秦漢,王侯將相大多熱衷於神仙之道,故在歷時幾百年的入海求仙活動中,出現了像安期生、羨門高誓、韓眾、盧生、少君等一大批方術之士。光是徐福入海求仙時就有三千童男女及無數百工相隨,有幾十條乃至上百條的船出海,就這一群體而言,也不可能首尾相隨、同時出發、同到一個目的地的。因此,在中國一千多里的海岸線上,在日本有近30個地方都有徐福的傳說,也就不奇怪了。徐福就成了這些方士群體、求仙隊伍的代名詞。我把其稱為共名的徐福。
漫畫《風雲》中的徐福(帝釋天)
徐福與日本歷史結合起來,從純歷史學的范疇到形成一種文化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流變的過程。自司馬遷《史記》記載以後,東漢班固的《漢書》、晉陳壽的《三國志》、南宋范曄的《後漢書》都記載有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跡,且不出《史記》內容的窠臼,所說徐福到過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萊、方丈等地,均是虛無縹緲的。
徐福傳說與日本之接軌,大約開始於隋唐時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來華,次年,隋煬帝派裴世清出訪日本,裴世清在日本九州一帶看到有一個風俗同於華夏的「秦王國」,於是就猜想,這大概是傳聞徐福止住不歸的「夷洲」,但又無法確定。之後,有人則把這個「秦王國」直接比定為日本。如明人薛俊蓍的《日本考略·沿革考》(成書於公元1530年)中說:「先秦時,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洲,號秦王國,屬倭奴。故中國總呼曰『徐倭』」。用肯定的語氣直接說徐福到的夷、澶二洲「屬倭奴」。
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日趨頻繁,人們發現日本的文物制度類似中國,頗存上古遺風,於是逐漸將徐福東渡之地鎖定為日本。
在徐福與日本古代史結合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義楚的《義楚六帖》中的記載。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時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順大使(即寬輔和尚)來中國,與我國的義楚和尚相識,相交日益深厚,寬輔把流傳在日本的關於徐福求仙到過日本的傳說講給義楚聽,後來義楚把寬輔的這一口述內容,記載在他的《義楚六帖·城廓·日本》中:「日本國亦名倭國,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也。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萊,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聳,頂有火煙,日中上有諸寶流下,夜則卻上,常聞音樂。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對中國歷史
在中國,徐福求仙到達日本,最終到達富士山的記載始見於此書,但這一記載也僅僅是一對異國友僧的交談內容,也只是傳說而言。然而,就是這樣一則不經意的談話記錄,卻成了以後徐福東渡到達日本的依據,傳承授受,一直沿襲到了至今。
電視劇《風雲》中的徐福
徐福文化歷史流變中的另一突出現象就是徐福逐漸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實記載內容逐漸被作為文人的創作而加以發揮,並且不斷加以神話。徐福則逐漸成為一種不折不撓、無所不能的精神象徵。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宋代李舫的《太平廣記》中一段有關徐福的記載: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烏銜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齎此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俱來迎羲而去。由是後人知福得道矣。又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醫張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聞大海中有神仙,正當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遇空舟,乃齎所攜。掛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萬人,如朝謁狀。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葯,因問彼皆何者。婦人指雲:「中心床坐,須鬢白者,徐君也。」又問:「徐君是誰?」婦人雲:「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此則是也。」頃之,眾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謁,具語始末,求其醫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飯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雲:「能盡此,為再餐也,但恐不盡爾。」某連啖之,如數甌物致飽。而飲亦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致醉。翌日,以黑葯數丸令食。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無愁歸路遙也。」復與黃葯一袋,雲:「此葯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某還,數日至登州。以葯奏聞。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至於徐福東渡與中日關系的意象結合,則在歷代的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國途經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鴻漸等人賦詩相送,唐僧人鴻漸寫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謁後歸日本國》:
禪居一海隔,鄉路祖洲東。
到國宣周禮,朝天得僧風。
山冥魚梵遠,日正辱樓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這大概是文獻所見「祖州」、「徐福」與「日本」的意象結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後,以徐福求仙為題材的詩文也常出於名人之手筆,李白寫過,皮日休寫過,朱少瑞寫過。在日本最有影響的要數宋代蘇軾的《海漫漫》與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清時期隨著與日本交往的更加頻繁,此類題材的詩文更是屢見不鮮,曾任日本大使館參贊的黃遵憲寫的《日本國志》中記載著徐福求仙事;曾任寧紹兵備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記》中記錄了其去新宮訪徐福墓的經過。
名人題留,佳作倍出,雖然,不少作品對徐福描述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是徐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過去我們卻因其是文學、是傳說,並不是史實而被忽視,即惑只作一些佐證材料來加以引用,沒有能夠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發覺其更深的內涵。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歷史上曾都通過各種形式,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個個復合的政治文化聯體。
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的交往,時常以徐福文化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而互相傳頌、贊賞。日本的弘順法師與我國的義楚和尚以談徐福傳說來頌揚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日本天台宗僧圓載,來華留學約40年後回國,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為他餞行,曾寫有一首《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其中有:「無限屬城為裸國,幾多分界是澶洲」的詩句。也以徐福求仙事來揭示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10. 徐福是什麼人他有什麼事跡
徐福,即徐巿(是「巿」〔fú〕而不是「市」〔shì 〕),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龍口市徐福鎮,生長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今金山鎮徐福村人(原名叫徐阜村);祖籍是今山東省龍口市徐福鎮人或為煙台市齊郡人。
徐福的事跡,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公元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此後再也沒有返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