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夏季有哪些节日
一,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二,父亲节
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三,国际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四,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五,夏至节
6月21日前后,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相传周代夏至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饥饿。从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
B. 蛋糕创业故事
蛋糕创业故事
好利来蛋糕店的创业故事
好利来蛋糕,已经是蛋糕界响当当的大名家了。很少人知道其创始人罗红却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罗红,男,1967年生,四川雅安人,企业家兼摄影家,现任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2年,罗红在兰州创办好利来蛋糕世界,以前店后厂、现场制作为经营模式,推出了琳琅满目、样式新颖的蛋糕样品,并一炮打响。
每一个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不是说他们一出身就有经营管理公司的能力,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家就要有一定的意志和努力,我们一起来看看罗红的创业之路吧。
罗红,男,1967年生,四川雅安人,企业家兼摄影家,现任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2年,罗红在兰州创办好利来蛋糕世界,以前店后厂、现场制作为经营模式,推出了琳琅满目、样式新颖的蛋糕样品,并一炮打响。1994年,好利来进军东北,势如破竹,相继占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市场,为好利来将饼店经营推向品牌专卖与连锁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罗红成立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对所属连锁店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目前为止,好利来已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四百多家连锁店,建立了庞大的连锁经营体系,并将产品扩展到面包、西点、中点、月饼等其他烘焙类食品。2001年,沈阳无菌食品工厂投产,2002年,投资1。1`亿在北京成立好利来食品工业园。2003年,罗红将管理总部迁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就是这么红火企业的老总,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不是生产报表、管理制度之类的文件,而都是他的巨幅照片:骑着马飞奔的、开着越野车溅起水花四射的。最大的一张罗红显然最为满意,夕阳西下,他穿着一身黑衣、戴着西部牛仔帽,倚在越野车上 眺 望远方。
罗红从小在大山里长大,雅安山水如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罗红对美的事物非常敏感,这可能也是罗红很早就喜欢摄影的原因。17岁就开始出外谋生的罗红,最初从事的就是与摄影有关的照片冲洗。攒的第一笔钱罗红就用它买了一台理光相机。也许从那时起,摄影情缘就已经流淌在罗红的血液里。
1995年春天,创办好利来三年之后,罗红又重温了儿时的旧梦,开始了他的西部摄影之旅。尽管西部摄影非常的艰辛,尽管商务异常的繁忙,但罗红每年都会放下工作,到西部地区旅行和摄影。10年来,他长途跋涉达9万多公里,几乎走遍了中国西部所有的省份,并多次进入新疆、西藏等地的无人区域,那些人际罕至、甚至连越野车都很难通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罗红的足迹。罗红眼里的西部总是丰富、细腻和充满生命力的。他的摄影作品强调光影的变化,丰富的层次和生动的细节将摄影家内心的情感挥洒自如。
2004年,罗红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将其中的代表作品编辑成DVD《大地的呼唤——罗红西部风光摄影作品》公开发行。这部DVD也是罗红的一本旅行摄影随笔,从成都出发,越过九寨沟,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世界屋脊CYE珠穆朗玛,中国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中闪耀,罗红本人也不断体验着追逐梦想、发现自然之美的快乐。他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全部的感悟,以及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独特人生体验,完全揉入到这部DVD影片中,近千幅作品全部出自罗红之手,形成了企业家与摄影人的自我对答,成为风景外的个性独白。
罗红的成功创业之路应该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所以呢,创业之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有梦想去坚持就会成为现实。在此祝愿所有的创业者梦想都能够成功,不过要找个好的创业项目哦!
汨罗蛋糕大王的创业故事
16年前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新婚燕尔就从农村来到城市,带着仅有的“压箱钱”和向亲朋好友借来的7000元开始白手起家,从创办第一家作坊式蛋糕屋到现在拥有6家连锁店,并有着自己响当当的“罗生蛋糕”品牌,统领汨罗蛋糕高端市场,总资产达2000多万,员工近百人。文罗生和妻子许红霞经历了创业的坎坷,更收获了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事业和家庭的喜悦。
因为爱情
结识许红霞是缘于一次扶残助学活动,通过志愿者队友断断续续的聊天中,笔者才知道她就是罗生蛋糕店的老板娘。许红霞慈眉善目,一看就是个睿智、能干的女人,怪不得老公文罗生会从株洲“嫁”到汨罗古培乡下。文罗生1米63的个子,不胖不瘦,性格比较内向,但心里那“小九九”生意经却是一套一套的。
文罗生来汨罗前,在株洲市区开了个蛋糕屋,从事蛋糕和食品加工。他当初决定放弃大城市的事业追随爱情来汨罗时,家人都坚决反对,说这个伢子脑壳进了水。“这根红线还是我姨父牵的咧。”许红霞说,她姨父那时在株洲当包工头,工地挨着文罗生的蛋糕屋,一来二去的,姨父见这个小伙子手艺好,人勤快,话少却彬彬有礼,于是就为他们当起了“媒人”,没想到自相识到相知竟真的千里姻缘一线牵了。
1996年,在一片不被看好声中,两个执着的年轻人踏上了创业的征程。刚刚结婚的夫妻俩在劳动北路租了间小门面,文罗生又做起了他的老本行。第二年,夫妻俩添了个可爱的千金,可开了一年多的蛋糕屋,竟连孩子的奶粉钱也赚不到,借来的7000元几乎亏空。这时,许红霞开始后悔放弃了自己轻松的幼师工作,打起了退堂鼓,但文罗生鼓励妻子说:“当初那么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更何况是这小小的挫折。就算经历再大的失败,我相信凭我们两个人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研制的生日蛋糕打响了品牌,越来越多的人在过生日时总会想到罗生蛋糕的美味和浪漫。2000年,他们的第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罗生蛋糕”店在建设路商业繁华地段正式开张了,新蛋糕店生意非常红火,亲朋好友们都对他们刮目相看。文罗生说:“现在回想,也许是年轻人的`固执与任性在作祟,但我就是认定了要跟她在一起,认定了我们能行。”在他的语气中,当初因为爱情的毅然决然依旧可见。
爱的力量
有了第一桶金的夫妻俩开始把目光瞄得更远,他们有了自己创业的方向:要做就做一流的!决定了创业方向的文罗生并没有贸然决定一口吃个大胖子,而是选择对市场做调查,文罗生发现市场上的蛋糕小作坊很多,品种单一,质量难以保证。于是,夫妻俩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最新设备,改进包装,严格质量,科学管理,加强营销,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上百万元,员工增加到了20多人,小蛋糕真的变成了金元宝。名气大了,腰包鼓了,文罗生却没有因此而满足。2010年文罗生又去了法国、韩国学习国外甜点制作。回到汨罗后,文罗生打算开连锁店,但事业才刚刚起步,要想再拿出一大笔钱出来肯定不现实。这时,贤惠的妻子看穿了丈夫的心思,她把自己买首饰和买车的钱都拿了出来,找银行贷款找熟人借,凑齐了开第二家店的启动资金送到了丈夫手上。顺利的第一步给了两人更大的创业动力和激情,他们依然每天忙到深夜,一大早又和员工一起将刚出炉的新鲜蛋糕包装好,然后第一时间送到超市、商店。
C. 潮汕人过端午节有些什么习俗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端口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干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着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中国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着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