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培训 » 江川最新古滇国蛋糕店是哪里
扩展阅读
做奶茶蛋糕用什么粉 2024-05-08 14:25:17
黄明昊吃蛋糕图片 2024-05-08 14:16:50
爸爸和儿子背影蛋糕图片 2024-05-08 14:16:47

江川最新古滇国蛋糕店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8-11 04:22:49

Ⅰ 抚仙湖三古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因湖畔有抚仙石而得名。抚仙石外形似一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抚仙湖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长31.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人抚仙湖也不及其半。抚仙湖为我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湖中有一小岛,名为孤山,是残留酌小断块山。湖的南端有一条小河与星云湖相通,名为隔河。抚仙湖仅有一条小的外泄河,即位于海口的清水河,流人南盘江。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

抚仙湖谜一:水下古城

自从1992年耿卫在一次潜水中无意发现抚仙湖水底有类似城墙的石砌建筑物后,关于水下建筑的种种猜想层出不穷。抚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拥有水怪传说一样,顿时成为科考人员、中外游客、新闻媒体争相逐梦的地方。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抚仙湖水下古城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澄江有这样的传说:澄江的“澄”就是沉没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没在抚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献记载,抚仙湖中曾沉人一座古城,并有顺口溜:石龙(抚仙湖中的“石埂子”)对石虎(抚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黄金二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当年全球6多人通过直播关注着水下考古,队员在湖底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块堆积,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条,表面依稀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有的用石块铺砌成平台,石块间均有类似石灰状的粘接材料填平。队员们不仅打捞上一块带有刻划纹痕迹的石板,还从湖底建筑墙体中打捞出一只陶釜。

近日在采访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棋先生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最新学术专着《探秘抚仙湖——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这本书中,张老对抚仙湖水下建筑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没的古城址,即东汉时期的俞元古城。沉没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质结构复杂,使当地湖盆中心及周围地区呈下降趋势,导致原在岸边的建筑物随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为当年水下考古直播现场惟一的云南专家,李昆声先生说起两年前的直播盛况依然涌动着激情,他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关注就是从直播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李昆声先生现在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认为沉没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对提高抚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处,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为欧洲的旅游热点,历史记载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见证,水下古城也将有同样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论。没有结论是好事,不要拘泥于去考证古城究竟是什么,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学结论,众说纷纭,就会有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写书;没有结论就会吸引大家来关注、讨论,就会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抚仙湖也就出名了。

抚仙湖周边文明非常辉煌。抚仙湖最具人文价值的是水下古城,周边有帽天山、李家山、关索戏,水下地上遥相呼应,所有人文、自然景观都值得大大炒作,并应以央视直播为契机带动抚仙湖炒作,有了效应就有人来投资、旅游。李教授也谈到目前对抚仙湖宣传中的不足,一是综合考虑弱了点。周边各个县对人文自然景观各吹各擂,整合不够;在玉溪三湖地区有着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抚仙湖北岸帽天山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李家山青铜文化——东汉时期水下古城——三国时李恢的传说——秀山及关索戏,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完全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综合研究,编写出书,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提供咨询。二是宣传的连贯性不够,除了一些大的炒作,还应配套出书出研究成果和画册。

谜二: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现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荡漾的抚仙湖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20纪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视线。就在这个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们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门类十分丰富,而且动物的软躯体保护极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异度,层次之多与分布之广,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称之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帽天山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杨应康对澄江的化石颇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闻媒体第一次报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来,他收集着每一篇与澄江化石有关的报道,也参与到对化石的采集、管理与保护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们戏称为“老化石”。说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杨应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刚开始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种类,但一听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动,很想参与到与化石有关的工作中去。于是,他1987年开始收集化石,1988年开办古生物化石展厅,1989年在帽天山设碑。到现在,他去过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化石,连哪一种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杨应康觉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进澄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些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到澄江来看化石,自然少不了浏览澄江的自然风光,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吸引人的资源,而专家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
李歌军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员。他说现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个门类120多个不同的类型,在帽天山登记展示的也有3000多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与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种类更多、保护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窗口,仅凭这一点,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瞩目的对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澄江对古生物化石群的宣传还不够,应该好好地运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这一文化瑰宝,把富有文化气息的古生物化石转化为旅游产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给澄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传到千家万户。

谜三:李家山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江川县博物馆的刘学义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见证人之一。他从事过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于李家山古墓群的来龙去脉也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说,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云南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联合在李家山进行了为期60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玉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出土于第24号大墓。这一年刘学义十八九岁,他是随家乡江城看热闹的人群来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批考古队员刨了一个深达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铜器时突然欢呼起来,一件构造奇特、铜锈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许多年后,刘学义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铜案。

刘学义在县文化局编撰江川县文化志时开始研究李家山青铜文物。1991年12月,省、市、县三级联合再次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74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这一年,刘学义以文物管理所所长的身份参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他说,这次发掘带给他太多的惊喜: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47号、51号、68号等几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于众;更多精美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其中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堪称青铜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号大墓时,第一次发现了漆木棺的外椁,而在战国的墓葬等中级,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享受漆木外椁内棺的待遇。惊喜之后,刘学义陷入了沉思中,他说,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晋宁石寨山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以推断,李家山可能是历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几年,刘学义经常与同事守护着李家山的青铜国宝到全国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国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里的精华,而李家山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里的精华,他明白,李家山对玉溪乃至云南的游游业都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一直赞成这样的构想:把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遗址上建盖展览馆,在墓坑里用仿制品恢复原有的文物,供游人参观,同时把青铜器上战争、狩猎等历史场面以青铜雕塑的方式复原出来。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学义还不断研究、追寻着李家山。

谜四:澄江关索戏——远古文化的余韵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抚仙湖畔一个偏远的山凹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农民就会放下锄头,换上戏装,戴上面具,就着村子里简单的场地演出关索戏。关索戏是傩戏的一种,在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演出时带着面具,是比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关索戏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的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远古文化的美丽,因此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玉溪日报社的记者邢定生进行过多年的民俗研究,对澄江的关索戏也做过专题了解。他说关索戏是傩戏的高级阶段,具备傩戏文化构成的要素。但关索戏并不是澄江的本地戏,而是清朝时从曲靖、陆良等地传进来的。在其他地方渐渐丧失关索戏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时,澄江的关索戏却生存了下来。1994年,国际傩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澄江召开。澄江的关索戏遇到了这一历史机遇,得以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成为了云南傩文化的代表,声名远播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追溯起关索戏在澄江得以流传的原因,邢定生认为关索戏迎合了人们驱疫避邪的心理,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加上过去云南信息传播较慢,地理单元文化比较发达,促使关索戏能在引进之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传着李恢之子与关羽之女关银屏的故事。关羽是忠和义的代表,在西南片区享有大神的美誉,在澄江的影响更为深远。凡与关家相关的体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关索戏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长的土壤。

关索戏这一有着独特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戏目怎样保存下来,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对象。他说过去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都要演关索戏。但现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冲击,关索戏原有的性质已经变样,固有的功能已丧失,适合于关索戏生长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关索戏存在的先决条件已丧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带动不了它的发展,要靠政府来进行保护。所以政府应该重视起来,用现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加以开发,让这一戏剧的“活化石”继续延续下去。面且,充分保护利用关索戏,对澄江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保护关索戏,也是在保护一种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玉溪。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时的一个惊人发现,让抚仙湖显得更加疑云重重。他发现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遗迹,遗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难道这里真有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话,它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又是怎么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发现神秘古建筑

耿卫,一个从小就在湖边长大的年轻人,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驱使着耿卫决定探个究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满腹狐疑的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这一切成了耿卫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水下考古拉开帷幕

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下建筑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这一切又为烟波浩渺的抚仙湖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那么湖底的“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传说中的古城,它又是历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进驻抚仙湖,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是水坝、庙宇还是古城?

抚仙湖地形图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水下遗址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考古队重点要探测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这次考古除了有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潜到湖底进行勘测之外,还动用了一个专门从事水下探测任务的潜水器“蓝鲸”号,对水位较深的区域进行探测。“蓝鲸”号潜水器里面可以乘载4个人,上面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最先进的声纳扫描仪,曾经多次执行深海目标的探测与定位的任务。那么这次考古能否解开抚仙湖下的重重谜团呢?

潜水器进入遗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状规整的石块。随着潜水器的推进,专家们在声纳显示器上发现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墙。与此同时,考古队的潜水员在遗址的浅水域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类似于街道的建筑物。潜水员在通过一段开阔的平地以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带有台阶的高台式建筑映入眼帘,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拾阶而上,这座建筑曾经散发出的那种庄严、神圣感依然历历在目

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

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

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古滇文明的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Ⅱ 抚仙湖底的古城,到底是什么来历

截至目前为止,对于抚仙湖底的古城,对于他的历史朝代,对于他的来历,还未有正确的说法,对此一直都有争论。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这里的水晶莹剔透。是那种你一眼就可以看到你的男,据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站在附近的山顶上,可以隐约地看见抚仙湖底下有一座古城。
有人认为那是古滇国的国都,是中国的庞贝古城。在2000年的时候,有位潜水爱好者发现在抚仙湖的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痕遗迹,其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

在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还有一块神奇的界鱼石,在那儿形成了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曾经在湖底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夹沙红桃釜,被鉴定为出自东汉时期,所以专家们推断,水底下的建筑应该是东汉时期的遗迹,甚至年代更早。他们认为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沉没湖底的,说当地的地震断陷痕迹非常明显,但具体的时间还不得而知。

Ⅲ 古滇牛虎铜案距今几年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

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Ⅳ 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是哪几个请详细说明!谢谢

是的。。。

1、昭通,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圣土。1982年出土的距今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昭通人的牙齿化石,说明了在五万年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末至春秋时期,今昭通出了一位“教民务农”的传说人物,据《蜀王本纪》、《华阳国治》以及《水经注》记载,这位着名的人物叫杜宇,杜宇入蜀,“教民务农”,得到蜀民的拥戴,后当上了蜀王,号望帝。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诗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佳句。春秋时期,今昭、鲁坝区较蜀地更早的跨入了农耕时期;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蜀郡李冰开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进一步通略云南,派常頞将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加速了中原、巴蜀、云南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唐蒙的建议,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开修“南夷道”,朱提郡建置,直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昭通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唐降称乌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归流并镇压了土司残余势力的叛乱后,云、贵、桂总督鄂尔泰以乌蒙“不昭不通之者甚也”,奏请雍正恩准“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昭通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现存的汉代孟孝琚碑、晋代霍承嗣壁画墓享誉海内外,唐朝袁滋摩崖石刻被复制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展出,豆沙关外、朱提江畔悬崖峭壁上的悬棺仍然是未解的千古之谜。

2、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

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

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3、昆明、玉溪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古滇文化作为云南文化发源的代表者之一而倍受关注!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将庄𫏋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古滇国,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 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发兵到滇国,以武力威慑滇国,滇国归汉。汉王朝在今晋宁县等地区设益州郡,汉王赠滇王“滇王之印”,从此滇池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叛乱而南征,这年秋天,三路大军在滇池地区会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公元763年(唐朝广德元年),南诏王阁罗凤到达昆明地区,认为昆明一带“山川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凤迦异在昆明建拓东城,拓东城成为南诏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东面的曲靖等地的东都,后来拓东城改称为东都,后来改为鄯阐城。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宋代)大理国前期,大理国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其辖境略与南诏时期的拓东节度统治区域相同,其境界与元代中庆路范围相同。大理国时期鄯阐府、巨桥(今昆明)属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军攻克昆明,擒获段兴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行政中心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正式成为云南省省会。 赛典赤多次兴修水利,并建松华坝。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向云南出兵征讨。12月,明军于白石江败元军,蓝玉、沐英攻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跳滇池自杀,明军进驻昆明。1389年,沐英入京拜见朱元璋,回滇时带江南军民百万到云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余万入云南。 公元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在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的领导下抵达昆明。四将军在昆明统治了一段时间。1655年,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昆明,拥永历为帝,在昆明五华山建皇宫。 公元1658年12月,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李定国拥永历帝逃入缅甸。吴三桂于次年攻占昆明。1662年,为向清示好,缅王猛白缚送永历帝给吴三桂,永历被吴绞死。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81年清军镇压了吴三桂叛军。

古滇国是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滇池区域的古老王国,因境内有滇池而得名。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时期,东汉初突然销声匿迹,前后历时约500年。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2000年多前,在中国的西南边疆有滇和夜郎两个大的王国。今天,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几乎人人皆知,而很多人对滇国却并不熟悉。事实上,当初司马迁的记载是这样的:“滇王与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夜郎侯亦然”,可见,那时滇郎自大不亚于夜郎。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史书上记载简略,以致成为千古之谜。经过几十年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大批滇文化的遗物破土而出,这个古老的王国才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就像无字史书,为我们一点一点揭开古滇国神秘的面纱。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滇国的先民们把当时耕作、畜牧、纺织、狩猎、战争等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凝聚在青铜器上,用自己的双手铸造了一部生动的青铜史诗。

Ⅳ 云南抚仙湖考古详细经过

第一次下湖发现许多很大的鱼,第二次,发现了许多非常整齐的石头,并由此推断这是沉在湖底的城市。

云南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我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泊。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有诗说明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 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过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1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铎、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跻其巅,妈由烂柯石,探南无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 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 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党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抚仙湖是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湖面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狭小而浅,中部细长,似如葫芦。湖底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东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汇南盘江,归南海。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徐霞客得出抚仙湖最清的结论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而抚仙湖本身所接纳之河流,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长度都没有超过10公里,又多属泉水,也无浑浊之泥沙。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其他河流,洪水季节虽带一点泥水,但雨过即停,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 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出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我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 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站。现在澄江和华宁两县人民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愉快地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

云南澄江抚仙湖

http://news.sina.com.cn/c/yunnan/
http://travel.yninfo.com/jddy/jdjs/2004/2004-03/2004-03-03/1078276490_2/

抚仙湖--神秘之湖

1992年,从小生活在云南澄江抚仙湖边的职业潜水员耿卫,在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迄今,他潜入抚仙湖水下探秘人工建筑累计已达60多次。

2001年6月,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进行。

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

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古滇文明的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Ⅵ 云南抚仙湖底得古城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具体内容与之有关的。谢谢。

时期:截止2019年4月,未有正确的时期,对此还有争论。

相关内容:

地点: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城,是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位于云南玉溪。

价值:据初步考证,这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城,很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古滇国的国都。抚仙湖周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研究表明,当时的古滇国青铜文化已经比较发达,这次通过对水下古城的考古研究,对揭开古滇国兴衰之迷将提供重要依据。

发现经过:耿卫是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6)江川最新古滇国蛋糕店是哪里扩展阅读:

关于抚仙湖的传说:关于抚仙湖水下有古城的传说有两个。

1、是据传在风平浪静之时,站在抚仙湖附近的山顶,隐约可以看到湖下有一座古城。

2、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天突然山崩地裂,汹涌的洪水咆哮而来,繁华热闹的府城被吞没在了湖中。后来,一些人坐船在湖中来往时,还能见到有府门城楼、文庙、府衙等街景,以及卖米贩鱼的小贩、身背竹箩的赶街老倌。

Ⅶ 云南省有几个县几个市

截至2019年,云南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合计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6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69个县、29个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1、昆明市辖7个市辖区、3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东川区、呈贡区、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嵩明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2、昭通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 绥江县、水富市

3、曲靖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麒麟区、宣威市、沾益区、马龙区、陆良县、师宗县、罗平县、富源县、会泽县

4、玉溪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3个自治县

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县、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5、保山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6、楚雄彝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9个县

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

7、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4个县级市、6个县、3个自治县

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建水县、 石屏县、弥勒市、泸西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

8、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1个市、7个县

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9、普洱市辖1个市辖区、9个自治县

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彝族傣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2个县

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11、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8个县、3个自治县

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 鹤庆县

12、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

芒市、梁河县、盈江县、 陇川县、瑞丽市、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委会

13、丽江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

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1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1个县、2个自治县

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15、迪庆藏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1个县、1个自治县

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16、临沧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3个自治县

临翔区、 云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7)江川最新古滇国蛋糕店是哪里扩展阅读

云南省的建置沿革:

云南省简称“滇” 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

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 “云南” 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1911年,全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24日, 云南完全获得解放,云南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馆的恐龙化石

云南馆内有两件非常珍贵的展品,那就是“飞”抵上海参展世博会的两具恐龙化石。云南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这两具化石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世界恐龙谷景区,分别为巨型禄丰龙和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许氏禄丰龙。其中,大的这具是巨型禄丰龙,体长10米,站高4米,生存于1.8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时期;小的是许氏禄丰龙,体长6.4米,站高2.5米,生存于1.8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在灯光的映衬下,栩栩如生的两具恐龙化石为云南馆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这两具恐龙化石将作为云南省送给上海市人民的珍贵礼物,永久留存在上海自然科技博物馆。
此外,展馆中还陈列着古滇国青铜案祭礼器牛虎铜案的复制品。1972年,牛虎铜案在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被发掘。它兼具中原地区铜案的特征与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体现了古滇国时期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稀世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