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上册教英语语音音素44个的发音视频
/i/ 舌尖靠近下齿,舌前部上抬靠近硬腭,口型扁平,上下齿之间稍稍分开。
/ɪ/ 舌位中高,口型扁平,上下齿之间可容纳一个小指尖。
/ɛ/ 舌尖靠近下齿,舌前部稍稍抬起,口型扁平,上下齿之间可容纳一个中指。
/æ/ 舌前部微微抬起,舌尖轻触下齿,双唇向两边平伸,张开口,上下齿之间可容纳一个食指和一个中指。
/ɑ/ 张开口,舌身平放后缩,舌面微微下凹,舌尖离开下齿。
/ɑ/ 口腔打开,口张大,舌头向后缩,双唇呈圆形。
/ɔ/ 张开口,舌身低平后缩,双唇稍稍收圆,并向前突出。
凡发/ɑ/和/ɔ/的字母后有r字母时,一律加卷舌音,发音的最后,舌尖要卷起,并往后翻。
/ʊ/ 舌身后缩,舌后部向软腭抬起,舌位中高,双唇收圆,稍稍向前突出。
/u/ 舌身后缩,舌后部尽量向软腭抬起,舌尖离开下齿,双唇收圆,用力向前突出。
/ʌ/ 舌尖轻触下齿,舌中部稍抬起,牙床介于开与半开之间。
/ɝ/ 舌身平放,舌尖尽量向上齿龈卷起来,舌中部抬起,双唇向两边拉开,呈微笑状。
/ə/ 舌端离开下齿,舌中部抬高,舌位中低,牙床半开,双唇略扁平而放松,是三个中元音中最放松的一个音,总是出现在非重读音节中。
/e/ 合口双元音,由/ɛ/和/ɪ/两个单音组成,前重后轻,口型由介于半开半合之间向半合接近,元音字母a在重读开音节,重读相对开音节中念/e/。
/o/ 合口双元音,由/ə/和/ʊ/两个单音组成,其发音也有一个动程,口形由半开到半合,元音字母o在重读开音节,重读相对开音节中念/o/。
/aɪ/ 合口双元音,由/a/和/ɪ/两个单音组成,前重后轻,口型由全开到半合,元音字母i在重读开音节,重读相对开音节中念/aɪ/。
/aʊ/ 合口双元音,由/a/和/ʊ/两个单音组成,前重后轻,口形由全开到半合。
/ɔɪ/ 合口双元音,由/ɔ/和/ɪ/两个单音组成,前重后轻,双唇由圆到扁平,口形由半开到半合。
/ɪr/ 集中双元音,由/ɪ/和卷舌音/r/两个单音组成,双唇由半合到半开。
/ɛr/ 集中双元音,由/ɛ/和卷舌音/r/两个单音组成,舌端抵住下齿,双唇由大于半开向略小于半开,/ɛ/这个音介于/ɛ/和/æ/之间。
/ʊr/ 集中双元音,由/ʊ/和卷舌音/r/两个单音组成,双唇由圆形到扁平自然,由半合到半开。
/or/ 集中双元音,由后元音和卷舌音/r/两个单音组成,双唇由圆形到扁平自然。
/p/双唇紧闭,然后突然张开,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不振动。
/b/ 双唇紧闭,然后突然张开,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需要振动,但爆破力不强。
/t/ 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塞,然后突然下降,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不振动,吐气极强。
/d/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塞,然后突然下降,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需要振动,吐气较弱。
/k/舌后部上抬紧贴上颚,形成阻塞,然后突然下降,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不振动,吐气强。
/g/舌后部上抬紧贴上颚,形成阻塞,然后突然下降,让气流冲出口腔,声带需振动,吐气弱些。
/f/ 下唇轻触上齿,气流从唇齿间的缝隙中通过,形成摩擦,由口腔而出,声带不振动,吐气较强。
/v/ 下唇轻触上齿,气流从唇齿间的缝隙中通过,形成摩擦,由口腔而出,声带需要振动,吐气较弱。
/s/ 双唇微微张开,舌端接近上齿龈,气流从舌端齿龈之间送出,声带不振动,吐气较强。
/z/ 双唇微微张开,舌端接近上齿龈,气流从舌端齿龈之间送出,声带需要振动,吐气较弱。
/θ/ 舌尖轻触上齿背,放在上下齿之间,略略露出齿外,气流由舌齿之间送出,声带不振动。吐气较强。
/ð/ 舌尖轻触上齿背,放在上下齿之间,略略露出齿外,气流由舌齿之间送出,声带需要振动,吐气较弱。
/ʃ/ 舌端处于上齿龈后面,舌两侧接触上齿两侧,舌身与硬腭间形成较大的空隙,双唇分开,略成喇叭形,气流由舌身与硬腭间较大的空隙,形成摩擦,由口腔而出,声带不振动,吐气较强。
/ʒ/舌端处于上齿龈后面,舌两侧接触上齿两侧,舌身与硬腭间形成较大的空隙,双唇分开,略成喇叭形,气流由舌身与硬腭间较大的空隙,形成摩擦,由口腔而出,声带需要振动,吐气较弱。
/r/ 舌尖抬高,靠近上齿龈后背部,舌身向后缩,气流由舌端和上齿龈后背部之间形成摩擦,由口腔而出,双唇收圆,略微突出,声带需要振动。
/h/ 气流通过声门时,发生轻微摩擦,由口腔而出,口型不定,随后面与之相拼的元音而变化,声带不振动。这个音只出现在元音前。
破擦音/tʃ dʒ ts dz tr dr//tʃ/ 舌尖靠近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气流冲破阻塞后,舌与齿龈间发生摩擦,声带不振动。
/dʒ/ 舌尖靠近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气流冲破阻塞后,舌与齿龈间发生摩擦,声带需要振动。
/ts/ 舌端贴住上齿龈,堵住气流,然后略为下降,气流随之泄出口腔,声带不振动。
/dz/舌端贴住上齿龈,堵住气流,然后略为下降,气流随之泄出口腔,声带需要振动。
/tr/舌尖向上贴住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舌身与/r/相似,气流从舌尖与齿龈间冲出,声带不振动。
/dr/舌尖向上贴住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舌身与/r/相似,气流从舌尖与齿龈间冲出,声带需要振动。
鼻音/m n ŋ//m/双唇闭住,形成阻塞,气流从鼻腔中发出,声带需要振动。
/n/舌尖贴住上齿龈,形成阻塞,气流从鼻腔中发出,声带需要振动。
/ŋ/舌后部上抬,贴住下垂的软腭,堵住口腔通道,气流从鼻腔中发出,声带需要振动。
/l/ 舌端紧贴上齿龈,形成阻塞,气流从舌的两侧泄出,声带需要振动。
/hw/ 舌后部向软腭抬起,双唇略收圆,气流经口腔,从唇间空隙通过,声带不振动。
/w/ 舌后部向软腭抬起,双唇略收圆并突出,气流经口腔,从唇间空隙通过,声带需要振动。
/j/舌前部向硬腭抬起,双唇向两边伸展呈扁平形,声带需要振动。
2. 怎样判断一个单词的重音在哪里
英语词重音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但是如下是基本规律:
一、单词重音:
1、双音节单词重音通常在第一个音节上。如:
′daily,
′matter,
′clever,
′contrast
2、双音节单词带a, be, en, for, im, in, mis, pre, pro, to, trans, un等这些不可分的前缀的双音节词,重音常落在第二个音节上。如:
a′bove,
be′lieve,
en′re ,
for′get,
in′stead,
mis′take,
pro′vide,
un′less,
to′day,
3、多音节的单词
多音节词的重音多落在倒数第三个音节上。如:
′satisfy,
mag′nificent,
im′mediately,
ex′ecutive,
anni′versary
phi′lanthropist
hy′pothesis
4、特殊结尾的单词,以ic, ial, ian, ion等后缀结尾的多音节次,重音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如:
re′public,
mu′sician
sa′tanic
I′talian
二、句子重音:
所谓句子重音指的是人们在朗读连贯的语句时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不重读的规则。下面介绍的是有关语句重音的最一般的但却是最重要的规则:
1、需要重读的单词
在连贯的语句中需要重读的词有:名词、形容词、数词、实义动词、副词、某些代词(指示代词等)、疑问词、叹词等。这条规则可以用四个词来总结:实词重读。
1)、 名词一般情况下名词在句中应重读。
2) 、形容词一般都有语句重音。
3)、 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者在句中都应重读。
4)、 实义动词有完整的意义,能在句中作谓语,一般都有语句重音。
5) 、副词大都在句中要重读。
6) 、代词指具有语句重音的代词,
如:
①、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
②、返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如:He himself hurt his own feet.(是他自己伤着了自己的脚)
③、不定代词:some, every, all, both, none, other, many, few, somebody, something等等。
④、疑问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等。
2、不需要重读的单词
在连贯的语句中不重读的词有(一般为虚词):
1)、冠词冠词有两种:
①、不定冠词:a(或an)
②、定冠词:the, 两者在句中一般都不重读。
2)、代词指没有语句重音的代词。
①、人称代词 I, you, he, she, we, you, they
②、物主代词 my, your, his, her, its, or, their
3)、动词指非实义动词
①、助动词 be(am, is, are, were, was), shall(should), will(would)have(has, had), do(does, did)
②、情态动词can(could), may(might), must, have to(has to, had to), shall(should), will(would), ought to, dare, need, used to等。这些情态动词在语句中一般没有重音。
4)、连词一般在句中不重读的连词有
①、并列连词,如:and, or
②、比较连词,如:as, than
③、从属连词,如:(if, when, while, since, now that, as if(though等。
5)、介词介词(尤其是单音节介词)如出现在句子中间时一般不重读。常见的单音节介词有:at, by, for, from, of, to, into等
上面所讲的只是语句重音的一般规则,但语句重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语音现象。根据说话时的不同心态、不同的着重点、不同的强调内容、不同的语气等可以使原来在句中应重读的词失去重音,而原来不重读的词却又成了重读的词。具体如何掌握还要根据上下文做出变化和处理。
3. 你好 邻居 蛋糕分别在哪里
你好邻居第三章在哪里获得三块蛋糕
《你好,邻居》是一款以邻居为主题的RPG新作,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名新搬到某个小村的普通居民,一切并没有什么异常。不过住在街道对面的邻居为什么把库门钉死呢?里面会不会是邻居绑架来的人质?或者有怪物?于是玩家需要偷偷潜入邻居家中,调查清楚他的秘密。
游戏的邻居采用非常复杂的AI系统,变态邻居将根据用户的行为、选择、动作做出不同的策略,游戏的宗旨很简单,用户潜入邻居的堡垒公布其变态秘密,用户和AI均支持设置陷阱以及各种创意策略。
4. 一块蛋糕的奇遇童话故事作文
鼠妈妈有三个儿子。一天大儿子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们给她买个大蛋糕,让她高兴高兴。”
“好呀,好呀!”鼠老二和鼠老三齐声说。它们好不容易凑齐一把硬币。来到商店,鼠老大说:“我们要一个蛋糕。”售货员数了数硬币,说:“钱来够,但是你可以买一张大饼。”好心的售货员给了他们一张大饼。老大、老二、老三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鼠大的脑海中浮现了一种十分好的办法:把大饼变成蛋糕。老二和老三瞪圆了眼睛问:“怎么变?”
老大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吃的奶糖化成水浇在大饼上;老二拿出自己心爱的巧克力放在蛋糕上;老三拿来了几朵食用花插在蛋糕上。过了一会儿,老鼠妈妈回来了,她的儿子围着她唱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妈妈惊喜地问:“哪来的蛋糕呀?”“我们做的,快尝尝吧,妈妈。”妈妈轻轻地咬了一口说:“这是我吃过得最好吃的蛋糕了。”
此文章是由百分范文网www.100xz.cn收集和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原
5. 中华少年的第二小节里应读重音的字词
甲 从巍峨峻拔(巍峨峻拔重音)的高原(高原重音)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丙 从苍苍茫茫(苍苍茫茫重音)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翱翔重音)的雏鹰;
丁 从七沟八梁(七沟八梁重音)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鲜嫩重音)的山丹丹。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丁 九曲黄河(前四字重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后四字重音),
甲 莽(mǎng)莽昆仑(lún)(前四字重音)使我学会立地顶天(后四字重音),
丙 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乙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热烈&纯洁重音)
甲乙 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这两段我们老师说都要重音地读)
甲 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英雄豪气重音);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 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 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
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甲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甲丁 听,芦笙(shēng)和唢(suǒ)呐一齐吹响,
乙丙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齐 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甲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6. 猴子分蛋糕讲的是什么故事
从前,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学者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
一天,这位老学者收到了一块别人赠送的蛋糕,蛋糕黄黄的散发着馋人的香味,惹得桌子底下那只懒惰的猫直流口水。老学者有事要外出几个小时,便把蛋糕放在墙上的搁板上。
那只猫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学者,等老学者一出门,猫便一下窜到靠窗边的藤椅上,又从藤椅跳到桌子上,然后拼命一跃,跳到了搁板上。搁板是用一根竹片支撑的,本来就晃晃悠悠想掉,经猫这拼命一击,“哗啦”一声,搁板、蛋糕连同猫一起摔在了地上。
那只狗正在大门口躺着懒洋洋地晒太阳,等着他的主人的归来。这突如其来的“哗啦”一声巨响一下惊起了他,他随即跑进了屋里,以为家里遭了贼。狗进屋一看,原来是猫正用爪子抓那香喷喷的蛋糕吃,便气愤地向猫扑了过去。想夺下猫爪子上的蛋糕,猫尖叫着,抗拒着,还向他的伙伴狠抓了一下,狗疼得汪汪直叫。
一只猴子这时正爬在墙头上,见狗和猫又是撕打又是争吵便跑了过来,逗趣地问题:“二位为什么吵架?”狗忿忿不平地吠叫道:“这只无赖小贼猫,趁主人不在偷蛋糕吃!”猫恼怒地反唇说:“这关你狗什么事,真是狗拿耗子!”狗听后更是恨恨地说:“你以为这蛋糕就归你一个人独吞吗?别忘了,这是咱主人的,要吃我也有一份。”猫讥讽地说:“我还以为你坚持正义呢。没想到你是红了狗眼!”猴子大声说:“二位别吵了,一会主人来了你们谁也吃不成,干脆让我用天平公平地给你们分成两份吧!”猫和狗都同意这个办法。
猫和狗神情紧张地盯着猴子在切蛋糕,猴子把切得的两块蛋糕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一边托盘明显地低下去了,猴子无可奈何地说:“这边的蛋糕太重了些!”因此,猴子从上面掰下了一小块放进了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进了肚子里,馋得狗和猫直咽口水,这时,那边的托盘却又慢慢低了下去,因此猴子严肃得像法官一样地说:“这不行,那边又重了。”因此,猴子又从那边掰下了一小块放进了嘴里,依旧津津有味地吃着。
这次,狗和猫都满怀希望地紧紧盯着天平这边的托盘在渐渐下降,到了水平,猫和狗刚想去抓蛋糕,猴子却严厉地说道:“不行不行,这边还在下降呢!”狗和猫一看确实在下降,知道这边又重了,因此只好叹口气,眼睁睁看着猴子又从这边掰下一小块放进了嘴里。因此,这边的托盘又在回升,于是又出现了和刚才一样的情景,猴子又装出不情愿的样子从那边掰下一小块。
这一过程在反复地进行着,进行得如此缓慢,可怎么也分不均,最后这边的托盘终于完全空了,那一边也仅剩下了一点点。这时,猴子发火了,对狗和猫骂道:“为这点不值得的小事也争吵,还要劳我做了半天的裁判。现在问题总算解决了,这一点点蛋糕由我吃了,你们谁都别吃,这不就公平了吗?”猴子把最后一小块面包塞进了嘴里,一下窜出窗口逃走了,猫和狗这才明白上了猴子的大当,可为时已晚,只是互相抱怨了一番,便各自走开了。猫回到了桌子底下,而狗又回到了大门口,嘟囔着:“看样子对谁都不能信赖。”然后睡着了。
7. Madrid(马德里)这个单词的重音为什么在第二个音节上
这是语言的特点,习惯用法会取代通常的规定。况且 Madrid 也不是在英国。
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前预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语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了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整体把握
文章体裁为叙事散文(散文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同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古文体。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体裁:记叙文。中心: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困难解决不了,但只要把它们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最终就会成功。 写作特点: 1.巧用伏笔,记叙周密。本文脉络清晰,明显分为冒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处处巧用伏笔与此照应,记叙周密。前面交代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后面才有别的孩子都上去了,惟独“我”卡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 2.心理描写极具表现力。如“颤抖”“冷汗直冒”“哀求”等就写出了“我”当时极其恐惧的心理。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迂回:弯曲,曲折。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à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ò)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词语词义及造句: 纳罕:心里犹自纳罕 她的眼泪直流下来,众人更是纳罕。 小心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他小心翼翼地做好了蛋糕。 训诫:教导和告诫 你的训诫让我终生难忘。 耸立:高高地直立 那座山高高的耸立着 迂回:回旋;环绕 空气在室内迂回着 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他不禁的啜泣着 瘦骨嶙峋:形容人十分瘦 他真是瘦骨嶙峋啊! 不错,当真不错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5~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其作用是?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之所以写天气闷热,是因为“我”心情很烦躁,很郁闷,就写了动因。渲染孩子们心情烦躁的气氛,为下文写想爬上悬崖去凉爽凉爽埋下伏笔。 2.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不能,探字体现出我十分小心,深入的刻画我体弱胆小的特点,也只有用探这个动作十分小心的词语,才可以引出下文我信心大增,最后成功脱险的过程。 4.名句鉴赏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点明文章主旨,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5.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对战胜困难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6.找出生活哲理的句子,并简述在文中的作用。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其作用是揭示中心(深化)主题。
编辑本段相关练习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编辑本段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多角度阅读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语句分析 (1)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这句话表明了我体制虚弱,为下文“我”爬悬崖时不如小伙伴勇敢埋下伏笔. (2)“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杰利的话对我起了作用,让我鼓起勇气.
9. 会飞的蛋糕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座山吃空,白日做梦。
蚂蚁妈妈给小蚂蚁找到一块香喷喷的圆蛋糕,小蚂蚁高兴极了,啊呜一口吃起来:“真好吃!”吃呀吃,蛋糕块儿被他吃成了长方形,小蚂蚁想了想,说:“妈妈,让它做我的小床吧!“蚂蚁妈妈笑着说:“好呀!”小蚂蚁爬上去:“哈哈,蛋糕床又软又舒服,还香喷喷的呢!”他把蛋糕床拖到了草丛里,美滋滋地躺在上面。
天黑了,风吹着小草哗啦啦地响着。小蚂蚁躺在软软的蛋糕床上,兴奋地睡不着觉。他看见天上弯弯的月牙,心想:要是蛋糕床变成月牙床多好呀!有办法了!啊呜——他开始吃起来。咬咬这,啃啃那,瞧,方形的蛋糕床开始变样啦!变成了弯弯的月牙床!小蚂蚁抱着月牙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飞到月亮上了。
夜里,小蚂蚁被风吹醒了,他看见天空划过一颗流星,漂亮极了。小蚂蚁想:我要把月牙床再变一下。于是,他啊呜啊呜又吃起来。月牙床变得又细又尖,像流星一闪一闪的小尾巴。没多久,小蚂蚁抱着它睡着了,他梦见流星的小尾巴又香又甜,他吃了一口又一口!
早晨,温暖的阳光照在了小蚂蚁身上,舒服极了,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草丛里,紧紧抓着一棵小草。“咦,我的床呢?”小蚂蚁焦急地找起来:“谁看见我的床了?”“哈哈,它已经在你的肚子里啦!”猫头鹰在树上笑起来。啊!小蚂蚁有点不好意思了,原来,那又香又甜的蛋糕床在梦里真被吃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