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图片 » 蛋糕特曼的图片
扩展阅读
100度烤蛋糕要烤多久 2025-07-29 16:03:54
吃蛋糕腹泻是什么原因 2025-07-29 16:03:07
手拌蛋糕怎么做 2025-07-29 16:00:02

蛋糕特曼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18 19:09:18

① 百度站长是谁

这个人,名叫李彦宏,典型的“海归”,1999年从硅谷回国创业。这个公司叫网络,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网络技术型公司,“网络”两个字取自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彦宏是网络公司总裁。
--------------------------------------------------------------------------------------------------
http://www.lndz.com/index/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5

国内搜索引擎介绍---网络

网络公司(Bai.com,Inc) 于1999年底成立于美国硅谷。2000年1月,网络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她的全资子公司网络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随后于同年10月成立了深圳分公司,2001年6月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办事处。
网络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化全文搜索引擎,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其功能完备,搜索精度高,除数据库的规模及部分特殊搜索功能外,其他方面可与当前的搜索引擎业界领军人物Google相媲美,在中文搜索支持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Google,是目前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搜索引擎。为包括搜狐、雅虎中国、Tom.com、21CN、广州视窗等搜索引擎,以及中央电视台、外经贸部等机构提供后台数据搜索支持。
网络目前主要提供中文(简/繁体)网页搜索服务。如无限定,默认以关键词精确匹配方式搜索。支持“-”号、“.”号、“|”号及“link:”等特殊搜索命令。此外还提供关键词分类搜索,即将常用关键词进行组合分类,方便用户直接查找有关资料(网络现已去掉了关键词分类搜索)。在搜索结果页面,网络还设置了关联搜索功能,方便访问者查询与输入关键词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提供“网络快照”查询。其他搜索功能包括新闻搜索、网站网址链接、MP3搜索、图片搜索、Flash搜索等。
2001年9月,网络推出了类似Overture的“竞价排名服务”,市场反应强烈。目前已有Lycos中国、263、 Tom .com、 21CN、163.net、上海热线、广州视窗、福建在线、等门户网站加入了网络竞价排名阵营。 网络登陆入:http://www..com/pfi/index.html
网络历史
这个人,名叫李彦宏,典型的“海归”,1999年从硅谷回国创业。这个公司叫网络,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网络技术型公司,“网络”两个字取自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彦宏是网络公司总裁。
■李彦宏不平凡—— 他在着名搜索引擎google、infoseek、yahoo在网络世界如日中天的时候,逆风飞扬,回到中国来搞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 他和IT界头号人物比尔·盖茨、迈克·戴尔一样,放弃了唾手可及的“洋博士”学位,辍学经商,一举成功; 他在2000年6月互联网的寒冬里,不但一举拿下新浪、搜狐、网易、TOM的技术委托大单,而且第二次融资1000万美金成功。 他回国不到2年,仅凭一个不到百人的公司家底,夺得“2002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的桂冠。 他创建的网络引擎,三年成名,在中国已经堪与google比肩,在某些指标方面甚至超过google,被国际网络界誉为奇迹。网络的日访问量,现在已经跻身中国网站“四强”。
■Google情未了! 2003年6月4日下午4:30,网络总裁李彦宏和市场总监毕胜在苦等一个结果。从创建网络到融资1000万美元,从卖技术给新浪挖到第一桶金,到搞自己的独立搜索网站,从8个人的草台班创业到100人的“闪电计划”,李彦宏等的就是一个结果——是网络好还是Google好? 自从2000年Google推出中文版后,“上帝”像暖风般吹醉了中国人,对“上帝”赞不绝口的,首先就是那些记者和编辑,像刘韧、方兴东这样的“名记”,几乎逢人便要说“今天你GoGo了没有?”据说后来方兴东突然不用Google了,原因是,他突然发现,他大名鼎鼎的“方兴东”三个字居然在Google上搜不出结果。 李彦宏要用网络与Google比,“聪明人”一看就觉得是拿鸡蛋与石头比。可李彦宏不这样看,他认为网络成“金”了。自2002年年底“闪电计划”结束后,他就要求公司的人“绝对不要再用Google,网络已经不比Google差!”遇见道上的朋友,李彦宏不好“赤化”别人,就由市场总监毕胜“代唠”:“网络已经不比Google差!”据说被他们“赤化”的朋友,没有一个认为上当受骗,比较中肯的评价认为,“在中文领域,网络和Google一样好用了!”。 由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的“Google Vs Bai——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万人公测,在2003年6月4日下午16�30结束,共计持续一周时间。在参加评测的10�015名普通用户中,约55%的人选择了“Bai比Goolge好”,10%的人选择了“Bai、Goolge差不多”,35%的人选择了“Google比Bai好”。 有“谣言”说,这次“万人公测”有网络幕后公关的影子;有“观察家”疑神疑鬼。6月5日的《京华时报》报道:万人公开评测,网络超越Google;同一天,发行量很大的《北京青年报》载文说:网络成为中文第一搜索门户,网络杀进中文网站“四强”,紧跟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之后。 记者们喜欢笔下生花是常有的事,坊间总有人“公正”地怀疑某事件的“幕后”,本不奇怪。三年苦练,网络今日能够被媒体拿来与Google说事,本来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李彦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1998年4月,他与Infoseek技术总监威廉·张一起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国际互连网大会,与会的就有Google的两位年轻的创始人。那次会议的来宾有二分之一与搜索引擎有关,李彦宏当时正在Infoseek做技术主管,大家对他好奇心很重,要求与他交流技术的人士一个又一个。于是,他们临时搞了个小型聚会,也就在会议的留言板上把自己的姓名和聚会地点留下,就来了100多人,那个时候,完全就像“西部淘金”。两位创始人向他提出了很多技术问题,他也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没想到,就这么三四年,这两个家伙的Google像引擎杀手一样,相继把Infoseek、Yahoo砍于马下。李彦宏在硅谷的时候就憋着一股劲,别的国家你摧城掠地也罢,在中国,我李彦宏是要与你血战到底的。 李彦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2002年春节后,李彦宏开始隐约感觉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场已经开始成熟,而更叫他开始担心的是Google在中国网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好。一种压力开始令李彦宏不安——一方面是网络占据着中国市场80%的份额,另外一方面Google已经在国际上成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网络如何抵御Google对中国本土的进攻?这些问题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李彦宏感觉到与Google的决战就在眼前。 网络必须在技术上超越Google。 2002年三月,以雷鸣为首的技术突击队成立,李彦宏给这次秘密技术行动命名为“闪电计划”。
■《网络传奇》之二——网络“闪电” 1999年圣诞节那天,当所有东方的、西方的穷人和富人在家祈祷上帝的时候,李彦宏却穿云破雾要回中国去,很显然,这一天,飞机上的李彦宏比地球上的大多数人离上帝更近。 8年前,他去美国的时候,也是圣诞节。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李彦宏事业中最关键的两天,都和上帝在一起。 而这一回,他要回国干的搜索引擎业务,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被西方网民称为“上帝”的Google。 他决计要成为挑战“上帝”的人。 网络公司真正开张是2000年3月份,除了财务、出纳、行政外全是技术人员,李彦宏和徐勇兼做Sales,专职的技术人员有5人,其他都是来兼职的北大、清华的学生。不是不想多招几个技术人员,李彦宏感叹,国内真正懂搜索引擎技术的人才太少,只好一边干,一边培养。 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非常适合技术创业。他这套选址的技术是从硅谷学来的,硅谷的很多IT创业公司就环绕斯坦福大学办公,老师和学生兼职起来方便。早期的硅谷创业公司,夸张点说,“是踩在特曼教授和他学生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北大资源楼刚好余下两间房,420在楼道的转角,面积大些,适合技术人员集中办公;406正好在楼道的中间,不到20平方米,李彦宏就把财务、行政安排在里面。李彦宏自己的办公室设在420靠窗处,从窗口斜望去,他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住的43号楼一览无余,每到晚上,43号楼的灯光总能勾起他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回忆。 北大资源楼被一片绿树环抱,楼下的那棵老槐树少说也有30年树龄了,那个夏天,知了在这棵树上炸开了窝,整个晚上不停地鸣叫,像在开一次没完没了的研讨会。420房整夜亮着灯,有人困了,躺在椅子上就睡;有人实在扛不住睡意,就去厕所洗把脸,回到电脑前接着干;“烟民”们抵抗黑夜的办法明显更多,端一把椅子,在厕所旁的过道里吞云吐雾,听知了唱夜歌。网络就在这么一个校园民谣似的环境中诞生了,并且用2年的时间一举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2002年初,公司搬到了更加宽敞的海泰大厦。 2002年3月,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春节刚过,企业里弥漫着过年的余波—— “毕胜,今年回唐山老家过年了吗?”“Robin�李彦宏的英文名怎么样,硅谷的春节热闹吗?” 李彦宏是在美国过的年,看看老婆和孩子,10天不到,他就匆匆回国了。美国人的“圣诞”节早就过了,Google这个时候正在加紧他的华语市场扩张。他想起自己1999年圣诞节回国,决计在本土与“上帝”交战,两年多来,网络在中国与Google的交手中,功力仍显不够。Google在2000年9月推出中文版后,中国至少有500万网民开始用Google。 网络的新年突然紧张起来,按照李彦宏的意见,以雷鸣为首的“闪电计划”成员必须在9个月内“让网络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部分指标还要领先Google......”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毕业生,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的确是个搜索引擎方面的天才。 雷鸣的“闪电小组”很快行动起来。李彦宏给他们另外还下达了具体指标,要求“闪电计划”完成后,网络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Google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 那年夏天,天热得出奇。 “闪电小组“的成员们除了在技术上有了巨大的革新,还有了新发明,他们买了一部遥控玩具汽车,把需要交换的磁盘和文档放在玩具车上,谁需要什么,就由车运过去,倒省了不少腿脚功夫。还有人买了滑板车,站在滑板上去财务室报账。“闪电小组”忙中取乐,一团热火。 2002年8月,李彦宏对“闪电计划”的进展仍然感觉不满意,决定自己亲自兼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作研发。由于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很深,加之对当时世界的前沿技术非常了解,他的加盟,确实使“闪电计划”的进展比原来大幅提高,到2002年12月,老楼下的那棵老槐树掉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新楼里的“闪电计划”也终于大功告成,一段忙碌的攻坚岁月尘埃落定。 李彦宏的“闪电计划”一共15人参与,有人戏称是“野战排”,当初有小组成员忧心忡忡,人家Google是800人,一个加强营的兵力,“我们打得过吗?”李彦宏4月份还在广安门医院住院,他给大家打气说:“我们是在自己的国家‘打仗’,你们每个人平时不都对Google不服气吗?这回真刀真枪干起来了,谁怕谁?” “闪电计划”的结果是辉煌的,在网络,有人悄悄地删掉了Google的链接,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网络。毕胜率领网络的市场队伍,白天拜见客户,晚上拜见媒体,开始了推广方面的“闪电计划”。他们要让每一个中国网民明白,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不比Google差。 “闪电计划”胜利结束后,公司没有召开“庆功会”。李彦宏带着大家去郊外玩了两次,算是对大家的犒赏。 网络前面的路还很长,比起硅谷的同行来,李彦宏只是对中国的路更熟一些。
■硅谷狂想曲 在世界IT史上,硅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硅谷其实不是谷,从地域上看,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30英里长、1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的一片海洋,为山海所环绕,这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谷,只是在人们想象中是一个“谷”,一个高科技之谷。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从新泽西州踏上去硅谷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硅谷是李彦宏心中的梦。那里有HP、SUN、网景、Yahoo�、Oracle,那里有Internet和VC�投资商,那里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阳光,都是那么让他向往。 威廉·张站在Infoseek大楼的门前迎接他。这位Infoseek的CTO来自台湾,哈佛博士头衔,从工程师干到CTO,也算身经百战的“江湖高人”。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与李彦宏邂逅相遇,谈技术,谈大陆,谈台湾,谈中华文化,谈互联网,谈搜索引擎……人逢知己。威廉·张极力怂恿李彦宏,到硅谷Infoseek共谋发展。 李彦宏原来供职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实际是道琼斯属下的一家专门分析财经数据的专业咨询公司。李彦宏的头衔是“高级顾问”,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财经新闻,《华尔街日报》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Yahoo�的杨致远,网景的安德森这些互联网追捧出来的神话英雄,几乎天天占据华尔街日报的重头版面,李彦宏心里隐隐有了一股冲动——到硅谷去。 李彦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东西”,加盟Infoseek使他兴奋不已。看着每天有几百万人在使用自己设计的东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李彦宏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网景当时是华尔街的“红人”,开发了一个称作“领航者”的浏览器软件,连微软都惧怕三分,股民追,媒体捧,是大家心目中的“富翁速成机器”。 李彦宏晚饭后常去网景公司附近散步,看着一栋栋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工地几个月就变成了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让他一次次地感叹新经济的魔力。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很多,李彦宏经常去参加大家的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哪家公司上市了,股票价格一路飙升啦;谁谁又通过options(股权)赚了钱,别墅买到山上去了啦。 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次躁动。 李彦宏很喜欢Infoseek的开发环境,大家相互之间比较尊重,氛围轻松。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的技术功底,几乎没有人怀疑。有人这样评价李彦宏在Infoseek的贡献——威廉·张创造了第一代Infoseek,罗宾·李(彦宏的英文名)创造了第二代Infoseek。 李彦宏加入Infoseek的那阵子,这个公司既辉煌也痛苦。跟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外面看起来像一团火、一尊神,内部人觉得是一块冰、一个坑。投资商给每家公司的压力——市场占有率要大,现金流要健康,盈利能力要强——还真应了那句古话“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Infoseek和excite打得最厉害,Infoseek的前任总裁约翰逊曾想通过紧缩开支来拖垮对手,结果excite没拖跨,自己反而被“拖垮”了。接替约翰逊的是36岁的哈瑞·马超。 马超果然不辱使命。到了1997年年底,Infoseek第四季度的收入达到12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5%,亏损为每股0.15美元,比华尔街预计的每股要少亏0.05美元。这是Infoseek上市以来最风光的一个季度。 1998年4月,李彦宏与威廉·张一起参加了布里斯班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认识了Google的两位年轻的创始人。李彦宏的印象中,这两个家伙也就20多岁,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这个月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迪斯尼宣布购买Infoseek 40%股份。迪斯尼的加盟,使华尔街兴奋无比,而对Infoseek的技术人员来讲,却是一段从天堂通往地狱的长路。迪斯尼的作风是典型的“排排坐”,员工的升迁主要看资历,这对习惯了硅谷自由之风的年轻人来讲,就像关闭了一扇面向大海或者草原的窗景。李彦宏感觉到自己在Infoseek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多了,虽然这时候他已经拥有50多万美金的Infoseek股权。 1999年10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这次中国之行,从根本上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此前的1998年夏天,李彦宏曾经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清华作了一次技术讲座,搜狐的一帮员工也去听他讲课,课后这些搜狐员工鼓励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我们搜狐买你的技术!”。 从“国庆典礼”返回美国的李彦宏已经无心再在Infoseek继续干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彦宏刚刚从东部闯荡到硅谷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徐勇在一家制药公司做销售。后来,徐勇和一帮硅谷的中国人攒着拍摄的纪录片《走进硅谷》,在北京电视台和内地其他电视台还播出过。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请李彦宏到斯坦福大学参加《走进硅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彦宏约好第二天与徐勇谈回国创业的大事。
■《网络传奇》之四——在美国淘金的日子 《走进硅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应约来到李彦宏的家里谈“大事”。李彦宏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有些惊讶,但马上转为镇定——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 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李彦宏说,“我们回国干一家互联网公司吧。” △融资 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当然,这时候他在美国的身份是生物学博士后。 两人一边吃饭,一边商量着各自在未来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职责分工、发展规划等等。对于这两个身处硅谷的“梦想家”来说,创业的躁动,对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 硅谷11月的早晨,秋阳如春。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计划已然“万事俱备,只欠投资”。 他们的融资目标100万美金。硅谷有的是投资家,据说一片树叶落下,总会砸住三个VC(风险投资商)。然而这一次风向变了,VC们的口味不再是门户,而是电子商务,其中商业模式B2B最受青睐。 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有三家VC愿意给他们这家技术公司投资。这些公司看重他们新公司的三个概念:中国,技术,团队。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两家,用他的话说,“热情得实在无法拒绝”。这些VC当然不是钱多得没处花,那天签字前,有个VC借故偷偷到房间外打电话问Infoseek的威廉·张,“这个罗宾·李真的很厉害吗?”。罗宾是李彦宏的英文名。威廉·张告诉他,“罗宾在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两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独投,徐勇和李彦宏觉得还是两家一齐投资更好,一家60万美金。 签订投资协议后,徐勇先回到了中国,李彦宏在硅谷多呆了一段时间,看看老朋友,陪陪妻子马东敏。没有妻子的帮助,他那本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硅谷商战》不可能完成,也没有今天的回国创业。 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祖国的飞机。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抉择。 8年前的这一天,他离开北大、离开家乡阳泉去美国“镀金”的一幕一幕,犹在眼前。 △留学 李彦宏在北大读的是图书情报专业(先为北大信管系),自己却喜欢计算机,和北大众多出国留学的同学一样,他广种薄收,一次向美国十多所大学递了申请,最后被纽约布法罗大学录取。 布法罗风景秀丽,李彦宏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正是白雪皑皑,冰封大地。这所大学的计算机系在全美排名在前20名之内。本来李彦宏是奔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去的,但那几年,美国的IT太火,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在这些学校眼里,基本上还是“婴儿”,根本不招中国大陆留学生。布法罗本来也不准备招大陆留学生的,只因为学校聘了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教授,在教授们的要求下,学校破例招了他们几个中国大陆学生。 靠近尼亚加拉瀑布的布法罗大学,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影响,一年中有6个月都下着雪。初来乍到,李彦宏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经常在学校忙到凌晨2:00。李彦宏的勤奋,其实也是众多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的真实写照——补习,上课,打工。 李彦宏实在忍受不了布法诺夜晚冰彻的寒冷,十二分心痛地从留学盘缠中拿出1000美金,购买了一辆丰田二手车。校园里的停车场一到凌晨2:00就要清场,这是李彦宏在学校能呆的最晚时间。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启动车子,没有10分钟的预热和打扫时间,汽车是根本开不动的。 李彦宏在布法罗读书期间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与一对中国夫妇合租,合不来,因为夫妇俩经常在每月的电话费上做假,比如,本市通话是不收月租费的,这对夫妇以为他不知道,非要让他平摊月租费。第二次的环境不错,但房东家养的那只猫,竟然让他过敏。第三次与一个来自香港的留学生合租,双方合得来,离学校近,很满意。这一段时间,他的口语和专业英语都有很大长进,不像当初,很多专业课都听不大懂。他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留学生们常常称其为“磨合期”。 过了“磨合期”的留学生们总会有些躁动。比如,在校外兼职打工啦,参加组织校友会、同乡联谊会啦,总之“不闲着”。 1993年4月,李彦宏产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5-8月是学校的暑假,呆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他决定去“打工”。 李彦宏在网上看了不少招工广告,觉得合适的,就发一份简历过去,又一次“广种薄收”之后,又一次惊喜的“幸运”——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愿意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 △改变 去Matsushita的实习,改变了李彦宏的一生。 李彦宏要去一家公司实习的消息很快在中国留学生中传开了——这家公司给李彦宏开出了每小时25美金的实习报酬,同等条件下,这家公司给的待遇之高,在留学生中几乎闻所未闻。有趣的是,当他那位香港同屋问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时,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这位同屋听后大惊,“这还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来,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怪不得这么拗口。1993年5月,李彦宏在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正式实习。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上岗位,靠自己挣钱吃饭的开端。普林斯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着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养育了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同时,这里也是工业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 松下的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一进门就能看见大厅里的室内花园。工作之余,李彦宏经常坐在花园里看报纸,《华尔街日报》是他最喜欢看的报纸。 李彦宏从事的是OCR(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实习期间,他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以至于当他必须结束暑期实习回到学校的时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规,继续聘用他在学校里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出来发表。李彦宏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得到国际OCR学术领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攻读博士期间能写出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导师认定他的博士文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如果不出特别意外,松下一定会在他博士毕业后高薪聘请他。李彦宏的美国之路仿佛一片坦途。
■《网络传奇》之五阳泉小子 1994年暑假前,李彦宏突然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的聘书,邀请他去做带“工程师”性质的“高级顾问”工作。李彦宏有些犹豫,自己在学术领域已经有了“开门红”,接下来将顺理成章是“博士—教授—权威”的金光大道,而这个理想,是他从家乡阳泉走出来时就抱定的理想。 做工程师还是做科学家,李彦宏再次面临人生的抉择。 △抉择 李彦宏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正是克林顿和戈尔鼓吹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以互联网技术为先导,美国经济牛气世界,大批公司上市圈钱,各公司人才流动异常活跃。 留美学生中这个时候流行一股风气,只要有工作,读博士的学生,大都拿了硕士文凭就走人。李彦宏很想拿到博士文凭再去工作,但这家公司的人对他非常热情,老板对他的研究非常欣赏,而且两人在学术上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李彦宏最后决定放弃博士学业,到这家公司作“高级顾问”。 李彦宏的科学家梦想就这样破了。 人生的重要抉择有很多,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生的转折。每一次都想深思熟虑,每一次都是身不由己。 从山西阳泉到北京大学,从北京大学到纽约布法诺大学,从华尔街到硅谷,李彦宏每一步走得仿佛都那么自然,而每一步仿佛又那么艰难。
△童年 李彦宏和他们那一代出生的人一样,没上过幼儿园,启蒙教育也基本上是他的两个姐姐教的。李彦宏五姊妹,三个姐姐,一个妹妹。李彦宏家门前有个小院子,支一块小黑板,那是他三姐经常给他们这帮小孩子上课的地方。那时候李彦宏最喜欢学的是数学。 李彦宏8岁的时候,被送到“阳泉一小”上小学。两个月后,李彦宏随着家庭的搬迁转学到晋东化工厂子弟校。在那里,老师们觉得这是重点小学校的孩子,没多久让他当了副班长。当时的李彦宏对老师的态度是:哪个老师表扬他,他就乖乖听谁的;谁要是批评了他几句,李彦宏就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 大多数小学老师都认为李彦宏不是一块学习的料,李彦宏也不觉得自己是块特殊材料。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彦宏给班上一位女同学递条子,表达“爱慕之情”,被这个女生告到了班主任处,班主任通知了李彦宏的父母,老师和家长都来开“批斗会”,搞得他很没面子,也算一场“桃色风波”。 李彦宏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压力还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李彦宏一心想上大学,所以他想到阳泉一中读高中。那所中学80%的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学,是山西有名的“高考大户”。 几乎没有人认为子弟校的李彦宏可以考上阳泉一中,两个姐姐更是为他担心。李彦宏倒不这样认为,他曾经回忆这段人生最初的抉择时说,“我小时候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td>

② 一年级看图写话图片和范文噢特曼

天,妈妈带我的商场去玩。我们走着一会儿,我突然看到玩具店那里有了新的玩具,我看了之后立即叫妈妈帮我买。过了一会儿终于买到了。奥特曼叫迪迦,彩色的身体十分好看,按一下它胸前的开关它就会说话,可好玩了,我要谢谢妈妈帮我买了这么好玩的奥特曼,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报答妈妈!也给妈妈买一个奥特曼,这样妈妈就不会孤独了。

③ 【盘点】贾森·雷特曼导演的精彩电影 有没有相关的影视百度网盘资源

相关影片有:点球成金 感谢你抽烟 网络网盘资源高清免费下载在线观看

  1. 点球成金

    链接: https://pan..com/s/1tl2rFul0xrLZ9jrw9bK8PA

    提取码: 3ch3

  2. 感谢你抽烟

    链接: https://pan..com/s/1XcG_-wHpWAM5SNFNA5viWg

    提取码: 1s39

④ 星球历险作文

一、

2333年,我作为一位科学家要去探索宇宙。第二天,我和另外几位科学家一起踏上了飞往火星的“利箭2333”纳米高级宇宙飞船。“轰”飞船起飞了,飞船以每秒333亿公里的速度飞往火星。

飞船正在平稳的飞行着,突然,一颗巨大的流星朝我们的飞船撞了过来,控制员立即驱动了防护膜。可是,已经太完了,在驱动防护膜展开的刹那间,流星冲了过来。幸好飞船外有气流保护网,所以没有撞进来。可控制系统被流星的那股强大的冲击波给弄坏了,飞船像无头苍蝇一样冲向了另一个星球。“轰”飞船以惊人的速度停落在了那个星球上。我们马上走下了飞船,下了飞船,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的科技发达极了:这里的交通工具是超光速水、路、空三用的CCTV钻宝微形飞船,住的是防轰、防震、防爆、防偷可移动式的大楼。不过那里的人非常友好,其中一个人发现了我们,他马上拿出他飞船里的一颗水晶,然后念了几句话,刹那间我们的飞船又恢复了正常,正当我们要感谢他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我们齐声说:“真是一个活雷锋啊。”

二、

第二天早上,我们几个人去买点早饭。刚出飞船,我就看见地上竖着一根根杆子,杆子上有一个用钢做的盒子,有的盒子上写着食物,有的写着饮料,有的写着玩具。

我们立即跑到食物的盒子前,盒子说:“请输入您需要的食物,”我们就把面包、蛋糕、方便面输了进去,旁边的小口子里马上飞出了刚刚输入的东西。我们又来到饮料的盒子前,输入了牛奶和可乐,东西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吃完了饭,我们坐上了一辆出租飞船来到了大街上,因为我们想了解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是什么人。我们几个人马上分头行动,我先去了一户居民的家里,没想到来到了那个星球的球星乔蛋的家里,乔蛋说:“这个星球叫斯特曼星,住在这里的是斯特曼人,每个人都姓斯特曼,我叫斯特曼.乔蛋。”他还说他们的.特产是斯特曼钻石,它能完成你想要干的任何事情,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我这还有好几块,这块就给你吧,说着他把一块斯特曼钻石送给了我。

三、

告别乔蛋后,我马上跑到飞船里向同伴讲述刚才的事情。他们听完后,对我说:“他们早上打听机器警察时,得知斯特曼星是一个战争比较频繁的星球,别的星球的人大约每个星期都要来破坏这里建筑物,幸亏这里科技发达,武器精良和部队多,所以几乎没有损失。”

正在这时,斯特曼星上的防空警报响了,顿时,斯特曼星出现了一道防护膜,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的飞船也启动了防护膜。“哒、哒、哒,”敌人炮火打在了防护膜上,斯特曼特种部队立即上去迎战,我们的飞船也飞了上去,只见敌人的飞机不停的向斯特曼特种部队开火,但对身负绝技的斯特曼飞船来说,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毫无效果。轮到反击时,斯特曼特种部队用出了致命的武器:XBE斯特曼雷电杀光炮。只见一炮发出去,上百架敌机立即应声坠毁。我们用斯特曼钻石变出一个“XBE斯特曼雷电杀光炮”,刚变出来,就朝敌人发了一个。但敌人的飞机正不断的向这里飞来,而且,我们被敌人发现了。

⑤ 《人生交叉点》人与人关系处理就这么复杂吗

读过卡佛文字的人都知道,他的笔触如此简洁、又如此诗意,写生活的细节状似写实,却有一种意味无穷的迷幻。这种复杂的意境很难想象用镜头怎么翻拍出来。阿尔特曼毫不犹豫地使用了自己的手法。阿尔特曼的“Zoom美学”(变焦镜头)是他标志性的手法。香港电影学者舒琪老师曾分析说阿尔特曼擅拍“众生浮世绘”,他的镜头“就好象一枚扫描器般,当搜索到它的对象时,即慢慢地朝他/她们Zoom进去,把他/她们自四周环境中(一个小镇、一个社群、某个圈子)抽取出来;作聚焦式的描写;随后Zoom out,把他/她们重新放置在环境里。”从细节讲,举《短篇集》中的《好事一小件》的一场戏来说,这个故事相当于整部影片的“连接线”,非常重要。描写一对夫妇唯一的孩子在生日那天遭遇车祸的故事。有一场戏是,这个孩子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时,一个蛋糕店的师傅因为给他家做的生日蛋糕没有人来付钱取走,而不断打电话骚扰这对夫妇家。有一场戏是心力交瘁的丈夫回家洗澡休息,连续三次接到电话,阿尔特曼一镜到底,三次电话的对白长短、节奏、演员的走位,配合镜头缓慢的变焦推进,令人烦躁不安的气氛浑然欲出,而演员出画之后,镜头推到电话机上,第四次铃声轰然响起,画外传来演员气急败坏的跌了一跤并大声咒骂。这场景,如果对照卡佛原着中的描写,两者都是大师手笔,用不同的语言(文学的和电影的)写出同样的意境来。阿尔特曼的电影受到最大的质疑,不是一些风格和背景上的,而是人物的身份。“底层人物”,是卡佛小说的标志,可是在阿尔特曼的影片里,这些人摇身一变大多成为中产者,这无疑是最不能让卡佛的忠实读者接受的(甚至还无中生有增加了一对搞音乐的母女)。阿尔特曼面对这种质疑时,说自己曾拍过《漫长的告别》,结果得罪了原作者雷蒙德·钱德勒的书迷,他说——因为观众在里面没有看到亨弗瑞·鲍嘉。意思是说,人们总是只看到一些符号化的东西,而忽略的小说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

⑥ 美国青年女足 3号是谁

劳特曼
你看下面这个网址,有她的介绍,还有图片
http://sports.sina.com.cn/c/2006-09-01/03342430914.shtml

⑦ 中国有哪些着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

从2011年10月3日起,瑞典皇家学院陆续公布了本年度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3位免疫学家,物理学奖授予了来自天体物理学领域的3位科学家,化学奖则由一位材料学家独享。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工作,或者让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科学原理大白天下,或者推翻了一度被视为权威的科学理论,或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守门人

这听上去实在是老生常谈:人体有两道防线对抗细菌、病菌和真菌等入侵者: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前者通过引发炎症等手段阻挡及消灭入侵者,一旦被突破,后者就开始发挥作用。

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教科书里有关免疫系统的内容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两道防线究竟是如何拉响警报并展开防御的,仍是一团迷雾,这就好比明明知道巧克力蛋糕的配方,却不知道怎样烘焙一样。

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正是因为找到了几位这种免疫应答的“守门人”。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在1973年发现了树突细胞,这种细胞能够帮助获得性免疫系统摧毁入侵者。1996年,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在研究果蝇对抗感染时发现,先天性免疫系统感知入侵者存在的过程,需要一个名叫Toll基因的产物“报警”。大约同一时间,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发现,人体的一些分子成分如同“感应器”,在遭遇入侵者时能够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

对此,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这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使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发生革命性变化,并为传染病、癌症等免疫系统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不过,守门人的现身并不意味着人类从此走出了迷宫。事实上,就在斯坦曼去世3天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才公布。这位终年68岁的科学家死于胰腺癌,他生前曾用自己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来治疗自己的癌症。

物理学奖:宇宙何去何从

千百年来,人类仰望星空总会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切都是从哪儿来的?这一切又将到哪儿去?”对于前者,天体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的大爆炸。至于后者,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或许会告诉你答案。根据这三位美国科学家的观测结果,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意味着宇宙将终结于酷寒,就像冰河世纪一样。

这一发现是在1998年由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团队同时获得的,一个团队由索尔·佩尔马特牵头,另一个由布赖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领衔。他们研究了几十颗被称为“超新星”的爆炸恒星,发现宇宙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外膨胀。

这项成果在震惊天文学界之前,先让发现者本人不知所措。毕竟,在最初的几十亿年里,宇宙膨胀的速度是在减缓。施密特等人的研究也是希望证明这一点。在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后,施密特回忆说,我们纠结了好久才告诉研究团队和整个世界,这个结论在当时显得太过疯狂了。

这种加速让科学家不得不“杞人忧天”:在某种未知力量的推动下,宇宙正在分崩离析。目前,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能量是遍布宇宙的神秘物质“暗能量”。按照已知的宇宙配方,宇宙由构成恒星和行星的普通物质(4.56%)、暗物质(22.7%)和暗能量(72.8%)构成。和暗能量一样,暗物质也在和科学家们玩着“躲猫猫”。无怪乎此次物理学奖的新闻发布稿语气黯然地说:“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发现,向科学界揭露了一个95%的成分仍然未知的宇宙。现在,一切又皆有可能了。”

化学奖:发现准晶体的准科学家

当1982年4月8日的早晨,一幅违反“自然规律”的图画出现在达尼埃尔·谢赫特曼的电子显微镜下时,这位以色列科学家匆忙在实验室的笔记本上打了三个问号,并用希伯来语对自己说,“不可能会有这种东西”。

不但如此,他的研究团队也不相信这一发现,随后将谢赫特曼逐出团队。一位来自美国《应用物理杂志》的编辑则直接将谢赫特曼的研究论文退稿。着名的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1954年化学奖和1962年和平奖)更是直言不讳。他在《自然》用“胡言乱语”来形容谢赫特曼的发现,并表示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的确,在过去对固体物质的认知系统中,原子都以周期性不断重复的对称模式排列构成晶体。而在谢赫特曼得到的画面里,原子呈现规则的符合数学法则的结构并且从不重复。后来,谢赫特曼将这种独特的马赛克式原子结构物质命名为准晶体。

近30年后,谢赫特曼才得到广泛承认。正如准晶体的独特层叠结构长久以来被化学家忽视一样,这种图案类似于中世纪阿拉伯和伊朗马赛克镶嵌图案中的一种常见设计元素,最早出现在13世纪。

此次诺贝尔奖似乎是对当年打压的最好回应,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其发现引导化学家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方式。据说,在此之前,谢赫特曼做学术报告时,常常把《应用物理杂志》的退稿信作为第一张幻灯片来演示,或许下次,诺贝尔奖的获奖证书将作为幻灯片的最后一页。
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⑧ 网页打开特曼,图片一现就变成红叉,请高手执招

你好!
你有的插件没有安装,你试试工具-管理加载项-然后把有用的插件都启用后,在重启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