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榆次南關這條街叫恩風街
榆次的塗水大街、思鳳街、鳳棲大街、鳳翔街、魏榆路、中都路等街路,都是以榆次古代舊稱命名的
,這些名稱有助於現代人了解榆次歷史,用情感的紐帶將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能夠增強榆次人對榆次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塗水大街
,位於瀟河北岸,穿越張慶鄉諸村,西起太(原)太(谷)路,東至
108國道,是
2018
年公開徵集新命名的一條寬
66
米,長
11
公里的大街,也是榆次城少有的以「水「命名的街道。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榆次名為「塗水」,是因境內有塗水河而得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載:「塗水城,在榆次西南二十里。」
塗水,既是榆次歷史悠久的名稱、瀟河的舊稱,也是榆次人民的母親河,與城區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該街位於瀟河北岸,為體現晉中榆次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城市的靈動。故名「塗水大街」。
思鳳街:
東起錦綸南路,西至古陶路,由原南內環等組成。它是穿越小東關、南關、近城的大街。錦綸南路往東為
「思鳳東街」。
明萬曆《榆次縣志》記載:「晉武帝時,鳳凰集於境。」,故而,榆次城被譽為「鳳城」。古代榆次有思鳳鄉,這條街北面又有榆次老城縣衙的標志性建築思鳳樓,故名「思鳳街」。這與榆次城北龍湖街遙相呼應,形成「龍鳳呈祥」。喻「人傑地靈,求賢若渴,植桐引鳳,延攬人才,共鑄輝煌」之意。
鳳棲大街:
原名
「環城南路」 因這條路位於原城區最南側,且與另外三條路在城區周圍相連成環狀,故名。2018
年,隨著城區規劃范圍擴大南移,已不是最南側道路,失去原有寓意,名不符實,故更名。
鳳棲大街,東起錦東大道,西延至農谷大道。鳴李村李三娘(鳳)是後漢高祖西左付村人劉知遠(龍)的皇後,有《劉知遠白兔記》、《井台會》、《磨房產子》、《磨房會》、《紅袍記》等戲曲傳說。太原、榆次古有龍城、鳳城之稱。鳳棲大街與龍湖大街相呼應。預留鳳城大街名稱與龍城大街相呼應。寓意太原都市核心圈龍鳳呈祥,欣欣向榮。
鳳翔街:
東起中都北路,西至魏榆路,中都北路往東為鳳翔東街,是龍湖街與廣安街之間晉商公園前的一條街。
曾名晉商南街,因位於晉商公園南而得名。榆次古時俗稱「鳳城」,鳳翔意為「鳳凰展翅飛翔」,表示祥瑞景象,有君子得用之意,故又命名「鳳翔街」。
中都路:
南起榆次文化藝術中心,北至鳴謙大街(即秋峪公路、環城北路),以迎賓街為界,往南為中都路,往北為中都北路,是榆次城區的中軸線路。它依次穿越順城街、新華街、蘊華街、迎賓街、安寧街、文苑街、龍湖街、文華街、大學街、文津街和鳴謙大街等。此路由原糧店街、道北街、北山路組成。
2005年,將糧店街、道北街、北山路並入規范更名的「中都路」。
路名以榆次之舊稱命名。春秋時期晉昭公五年(公元前527年)大夫中行穆子(荀吳)據魏榆北伐翟(狄)荀吳的祖先曾做過晉文公的中行統帥。文公時,改革軍制,分為中、左、右三行,中行為首。荀林父的子孫遂以中行為姓,中都一詞即為中行氏之都的意思。取名中都路,意謂「廣聚天下人之氣,中興富民大業。」
魏榆路:
南起龍湖街,北至志村北的鳴謙大街(即環城北路),是烏金路東側的一條路。
原名經二路,是同蒲鐵路線東面,北部新城中南北走向的第二條路,故工程路用名為「經二路」。
春秋中期,因晉悼公用大夫魏絳和戎之策,以貨易土而得榆次這一帶。蓋取魏絳之姓,榆州國之名而得名「魏榆」。為傳承城市文化,以榆次之舊稱命名。
Ⅱ 成都街子古鎮有哪些美食推薦
我在成都街子古鎮生活了五年,可以說那裡是我的第二故鄉。對那裡的美食很了解,(不要問為什麼,我不會告訴你我是一個吃貨。)成都街子古鎮美食有1、湯麻餅。2、天主堂雞片。3、豬油凍糕。4、葉兒耙。5、豆腐簾子。
一,湯麻餅。到了街子古鎮你會發現有很多家賣湯麻餅的,上面都寫著正宗湯麻餅。看到這里是不是也很想買呢。 正宗的湯麻餅是用採用上好的麵粉,加糖,加冰糖等製成的,經過制皮,制油。制心,制酥的過程。呈圓形,然後粘上脫皮芝麻,烘烤而成的,是純手工的天然綠色食品。
推薦理由:湯麻餅,色澤均勻,表面有芝麻,底面無焦斑,香甜、酥脆、不粘牙、酥脆可口、入口化渣,回香。湯麻餅其產品全部採用手工操作,純綠色清真食品,無化工添加劑,保鮮時間可達半年以上。由於恪守祖訓,湯麻餅一直以來以其火工精當,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的特點,色味俱全,是老人孩子的最愛。
推薦理由:最大的特色是需要長長長的白色霉霉後才能食用,烘,油炸均可,味道很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