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蛋糕都什麼名字喔
蛋糕是一種古老的西點,一般是由烤箱製作的,蛋糕是用雞蛋、白糖、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牛奶、果汁、奶粉、香粉、色拉油、水,起酥油、泡打粉為輔料。經過攪拌、調制、烘烤後製成一種像海綿的點心。
黑森林蛋糕
其實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若翻譯成「黑森林櫻桃奶油蛋糕」應該是較恰當吧。因為德文全名里的Schwarzwaelder即為黑森林,而Kirschtorte也就是櫻桃奶油蛋糕的意思。仔細研究研究,黑森林說穿了,真的只是一種「沒有巧克力的櫻桃奶油蛋糕」
維也納巧克力杏仁蛋糕
Hotel Imperial開幕於公元1873年,曾經是權貴的集中地方,從帝國時期的「k.u.k Hof-imperial」到後來「Hotel lmperial」一直都是奧地利最好的旅館,1994年更被評選為世界最好的飯店之一。
起士蛋糕的(Cheesecake)
起士蛋糕,或起司蛋糕、芝士蛋糕,是西方甜點的一種。有著柔軟的上層,混合了特殊的起士,如 ricotta cheese,或是 cream cheese,再加上糖和其他的配料,如雞蛋、奶油和水果等。起士蛋糕通常都以餅干做為底層,有固定的幾種口味,如香草起士蛋糕,巧克力起士蛋糕等,至於表層加上的裝飾,常常是草莓或藍莓。
布朗尼蛋糕
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又被叫做布朗尼蛋糕、核桃布朗尼蛋糕或者波斯頓布朗尼。是一種切塊的小蛋糕,層次豐富,其中加入了大量的黑巧克力烘培而成,因為其華貴的咖啡色(brown)而得名
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u)
關於提拉米蘇的由來,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裡已經幾乎什麼都沒有了,愛他的妻子為了給他准備干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干、麵包做進了一個糕點里,那個糕點就叫提拉米蘇。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愛的人。
提拉米蘇,Tiramisu,在義大利語里,有「帶我走」的意思,帶走得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奧地利甜點------沙架蛋糕的由來
沙架蛋糕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朱古力餡,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沙架飯店Sache Ho-te也以沙架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獨家的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論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購買到沙架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沙架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沙架蛋糕獨特的朱古力陷與杏桃的美味組合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奧地利甜點------史多倫蛋糕的由來
數百年如一日,造型古樸,做法繁雜,材料比例呈迷,僅此只有少數幾家老糕餅鋪的師傅會做。在奧地利,史多倫蛋糕物以稀為貴,身價不輸給沙架蛋糕。朝諾糕點鋪是史多倫蛋糕神秘美味的源頭,據說它的味道、造型從十九世紀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全部手工製作,只知道它的成分有杏仁、榛果、糖、朱古力和奧國獨特的圓餅(Oblaten),至於食譜、做法,在朝諾糕餅鋪里也只有兩個師傅知道。史多倫蛋糕酥甜迷人,餘味悠長,非嗜甜如命者無法多食。即使在朝諾老店,史多倫每年產量只有1300個。
日本甜點------Castella蛋糕的由來
十七世紀,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遠渡重洋來到長崎,他們帶來的東西,例如玻璃、煙草、麵包等等對當地人來說都是新奇的玩意兒,為了建立彼此的友誼,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辦法來討好當地人,傳教士對貴族分送葡萄酒、對平民分送甜點,希望藉此傳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製造糕點在街頭分送民眾。當時,一種砂糖、雞蛋、麵粉做成的糕點大受歡迎,日本人問Castella王國傳來的甜點。結果日本人就誤將Castella當作甜點的名字流傳下來,這就是Castella的由來。
法國的名品——撒哈蛋糕(法國)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年節的點心——木材蛋糕(Yule log)-(法國)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里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
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借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報紙上的名派——波士頓派(BostonCreamPie)-(美國)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
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人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中世紀的誕生——舒芙里(Souffle)-(法國)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里;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
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里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蓬鬆的口感——戚風蛋糕(ChiffonCake)-(美國)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t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蛋(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里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里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和戚風相較來說)。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面糕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濕度,使口感蓬鬆且濕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濕、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濕,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長青的產品——瑞士卷(Helveticrolls)-(瑞士)
它是戚風蛋糕(sponge cake)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台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台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台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蛋糕中的至尊極品——慕斯蛋糕(mousse cake)(巴黎)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於美食之都--法國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鮮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風味的十數種新鮮輔料,在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澤、結構變化豐富、口味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風味無窮,符合人們追求精緻時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為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㈡ 我終於吃到了張愛玲寫的凱司令的栗子蛋糕!!
自從張愛玲在《色戒》里寫了凱司令,《半生緣》寫了栗子粉蛋糕,「凱司令的栗子粉蛋糕」就成了民國情調的標配,和她那句「水蔥一樣的指甲,倒不如拿去廚房裡剝了」一起,出現在後世無數模仿或不模仿她的言情寫手筆下。張愛玲超級喜歡吃蛋糕,她寫她和炎櫻總約在咖啡館坐聊,「一人一份奶油蛋糕,另加一份奶油,一杯熱巧克力,另加一份奶油」。蛋糕又甜又軟又有犯罪感,我也覺得是度假放縱之必備。
凱司令的栗子粉蛋糕是我在上海唯一心心念念的東西。在張愛玲那個時代,凱司令是一家很有逼格的咖啡館,全城僅一家。後來成了國營企業,現在是遍布全上海的連鎖西點店了,並不出現在大商場里,只在街道半舊不寬、看起來富足祥和的老居民區里,跟稻香村的分布一個原理。這和我的出沒完全不合,所以來了這么久也沒吃著。最接近的一次,我跟許冉去找韓國雪冰店,找到了發現已經旺鋪轉讓。點評一搜周圍,居然有凱司令。然而那一帶老城區小巷七扭八拐,幾百米沒盞路燈,並且大晚上黑漆漆的連個過路行人都沒有。我懷著對打包一盒栗子粉蛋糕的強烈執念踩著高跟鞋走了2.2km,再一看網路地圖,從1/3處就走錯了……郁悶。腳痛。作罷。
然後昨晚跟一撮美即的姑娘們吃飯,東來順,我最愛的白開水煮羊肉煮豆腐煮凍豆腐煮白菜…還有糖葫蘆,從前在學校過冬的最愛。我對食物原本稀薄的一點情懷被激發了,就這么決定了要去找一家凱司令把這個栗子粉蛋糕吃了,馬上吃,就今天。我都做好了實在不行打個車車去的准備,結果今天在地鐵上福至心靈地一查,離要去看病的醫院不到六百米就有一家!於是看完病歡脫兒地走起來啦~
今天天氣很好:
藍天綠樹,陽光甚好~上海越繁華的地方,什麼南京西路,肇嘉浜,就越是這種小街小道建築風格慈祥的模樣。
我最近在外面跑得多了,方向感大進。看完地圖,走到個路口什麼的,居然心中感應,就知道該怎麼走。超順利地就找到了:
真是一個小破店。裡面是這樣的:
營業員都是大媽!上海大媽!進來的顧客也都是大爺大媽!講上海話的大爺大媽!不過上海老阿姨也是夠熱情的,今天在醫院在凱司令都碰到阿姨跟我「儂……嘰里咕嚕嘰里咕嚕」地熱情搭話。我只好羞澀地說:「人家不會講上海話啦。」
店裡倒也有陳列一些「北海道麵包」之類的起源於85度C這種店的新式澱粉混合物,但是一個個皺巴巴萎靡不振的,看著就覺得做得不好,丑到我都不想拍…但是像蝴蝶酥這種老式西點,看起來就很像樣:
這蝴蝶酥超大的!完全可以一邊啃一邊拿來當扇子扇,一包才9塊,我真的有心動!但是我實在很討厭蝴蝶酥。那一口嘴裡一包渾油的食用過程…考慮了一下還是沒買。
還發現了這種吊詭的東西:
……搞毛線?
粵式點心如此源遠流長繁星點點,為什麼偏偏是這么童年噩夢的東西流傳了出來……?
然後走到店堂深處,冷櫃前面,終於發現了重點:
哇哇哇哇哇哇!!!那些汪曾祺唐魯孫寫過的名詞啊!!!
然後我深思熟慮,選擇如下:
結賬時老阿姨沒問我「小姑娘你一個人吃得完嗎」或是「看你瘦瘦的一個小姑娘吃這么多呀?」令我很欣慰…
首先吃了 摜奶油 :
外形讓我想起清華牌雪糕啊。這貨也是大名鼎鼎,但是也令我費解已久,猜不出是個什麼東西。我以為是用獨特的方式處理的奶油製成的一種食物,沒想到它真的就是…一杯奶油…
我一勺下去,就是一口奶油。再挖一勺,還是奶油……?深挖一大勺,終於看透了:
就這么一薄層的蛋糕!!!6公分厚的奶油!!!這是要膩死河馬嗎!!!!上海人民高血壓發病率很高吧!!!就這么一口一口地吃油有意思嗎!!!!油啊!!!!
不過平心而論,這個奶油,真的是很香很香的,就是味多美發力改革後「天然動物奶油」的那種濃郁、鮮甜的奶油味,而且不像味多美蛋糕上摳門的一點點,這是暴發戶式的一滿嘴!打發得非常好,輕盈綿密,每次洗頭發時我想像中起泡罐里豐盈飽滿的洗發水泡沫就是這個味道。
我考慮下次我會拿個別的東西,最好是脆的、熱的、烤香的,蘸著它吃,一定很不錯!!
軟牛利 :
在櫥窗里看起來就很好吃了對不對!近距離來一個:
天啦這貨真的是很好吃啊!!牛利對我這種廣東人來說不難理解,牛舌餅嘛,好像一般是一種椒鹽味道口感酥脆的點心。我不愛咸口點心,所以在稻香村從來沒買過。沒想到它變軟了之後這么好吃,口感有點韌又有點爽口…好像還從沒吃過這種物理性質的澱粉聚合物…好吧我承認其實我也有點想不起來了,因為這款的重點其實是糖霜!厚厚一層糖霜!!其實就是白砂糖那種單純的甜味呀,可是好細膩!好綿柔!這點睛之味的襯托是餅體的黃油香氣、中間一大坨奶油的奶味,以及酥爽的餅與厚重的奶油的口感層次,又甜又香,真是好吃呀好吃呀好吃呀!!!
然後是 栗子蛋糕 :
看起來也就是個蛋糕。我之前一直琢磨不透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栗子粉不就是豆沙一樣的東西么,以為是摻進麵粉里做蛋糕。但是在網上搜過,有人說「栗子綿軟清香blahblahblah」……嗯?所以是夾了一層栗子層嗎?
挖開一看才知道:
噢!!!就是一坨栗子泥啊?!
蛋糕呢?!
蛋呢?!
所以……為什麼要叫蛋糕啊……就奶油栗子泥不就好了嗎………………
這個奶油也不像前兩款,似乎不是動物奶油,就是很一般的氫化植物油,所以也不香也不甜,口感也一般。栗子倒是挺好吃的,正趕上栗子的季節。一團吃完,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是也不會想再吃啦。
(注意上圖中蛋糕頂那塊代可可脂的白巧克力我是撥開了沒吃的。會吃白巧克力而且還是代可可脂的白巧克力而且還是蛋糕上的牌牌代可可脂白巧克力的也就只有周菁這種SB啦!!)
最後, 哈斗 :
又是一個看名字想不出是個什麼玩意兒的貨。
因為吃前忘了給它拍單人照所以再看一遍櫥窗照吧!
唐魯孫說這貨是老上海人的最愛,每天大排長龍,五個十個地買的。那麼看我咬第一口的表情也知道了,我內心的感受就是:要是這貨再硬再沉一點我就用它來敲死我自己算了…
真難吃啊!!!!!!!!!!
再看一遍櫥窗圖!!
那乾涸凝亮的代可可脂殼!!那一看就跟旁邊那個奶油筒一樣我最痛恨的老式厚油酥皮,那就是蝴蝶酥的一口油打蒙頭的味道!!!
然後奶油是:
就是小時候那種硬硬的蠟一樣完全不香的生日蛋糕的奶油!!雖然有的人說是懷舊味兒但我就覺得是吞了一大口潤唇膏膩得兩眼冒金星啊!!!!瞬間覺得自己耳朵下方頸動脈壁硬得咔咔作響啊!!!!!
難吃難吃難吃難吃難吃!!!!!
嚇得我連忙把上圖後面剩的半杯天然奶油吞了壓壓驚。啊~大自然產物的味道就是不一樣!!這天然的和諧的鮮甜奶味!彷彿風在吹,草在搖,牛兒哞哞叫,就是這么安靜愜意舒服的感覺……
因為我的犧牲,許冉得以不用吃哈斗。給她打包了栗子蛋糕、軟牛利和一份拿破崙(不好吃!跟哈斗一個調調!所以沒拍!),就開森地走人啦~
今天又是探索而快樂的一天~下周我要去吃海派西餐哦耶!!
完畢。
㈢ 蛋糕做法
【所需食材】A類:玉米油 70g,牛奶 70g,B類:低粉 80g,玉米澱粉 10g,泡打粉2g,蛋黃5個,C類:細砂糖 70g,蛋清 5個,塔塔粉2.5g,鹽1g,檸檬汁 幾滴 (雞蛋放冰箱里的會更好。)
【製作過程】1.稱量好材料。將蛋黃與蛋白分離,分別裝在無油無水干凈的打蛋盆內,
把A部分攪拌均勻。
2.把B部分粉類過篩,將粉類加入A部分中拌均勻即可,把蛋黃加入拌均(不可攪起均)把蛋清加入拌均。
3.將C部分打發至濕性發泡7-8成,(打到蛋白變得細膩、蓬鬆柔軟時,電動打蛋器換低速打發,打至濕性偏乾性發泡狀態,提起打蛋頭是直立小彎鉤的狀態即可)。
4.取三分之一蛋白霜到蛋黃糊中翻拌均勻。
5.看不見白色蛋黃霜痕跡即可。
6.將蛋黃糊全部倒入剩下的蛋白霜中混合,用刮刀輕快地從盆底向上翻拌混合均勻。7.翻拌好的蛋糕糊是細膩有光澤的。8.將蛋糕糊倒入17cm中空模具中,輕輕震一下。9.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下層,溫度150-155℃,時間30-35分鍾。10.出爐後輕震一下。11.立刻倒扣。12.涼後脫模即可。松軟細膩的蛋糕簡單又百吃不膩~
㈣ 瑞士卷怎麼做
1、牛奶+白糖(10克),攪拌至糖融化,再加色拉油打拌到水油完全結合的狀態;
2、粉、鹽過篩,倒入1,輕輕攪拌;
3、蛋黃逐個加入2中,攪拌均勻。
4、蛋清用打蛋器打成粗泡,後分兩次加入白醋、分三次加入50克糖,打到乾性發泡;
5、把1/3蛋白加入蛋黃糊中,拌勻,再加1/3蛋白拌勻,然後將蛋黃糊全部倒入蛋白中,用刮刀從下到上拌勻;
6、倒入墊了油紙的烤盤,輕摔幾下,入烤箱中層,160度22分鍾左右。
7、取出倒扣在墊了保鮮膜的案板上,撕去油紙,稍涼後去掉四周硬邊,捲起定型5分鍾,然後放開,等完全涼了後抹上鮮奶油,再次用保鮮膜卷緊,放冰箱定型30分鍾後按需要切片。
㈤ 民國時期的奶油蛋糕還能吃嗎
不能吃。奶油蛋糕是用雞蛋奶油製作的一道甜品,奶油蛋糕的存放時間最多為一周,民國時期的奶油蛋糕不能吃。奶油蛋糕起源於英國,後於美國、日本、法國發展,流行於各國的一種經典西式甜點。奶油蛋糕是一種將奶油塗在蛋糕表面上的糕點製品,凸顯出濃濃的奶香味以及蛋糕的香軟。松軟香甜,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㈥ 民國 窮人家喝牛奶麵包(蛋糕)嗎
民國 窮人家喝牛奶麵包(蛋糕)嗎?
那個年代很多窮人連稀飯都喝不上呢,更別說什麼牛奶麵包了。
㈦ 蛋糕最早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最早的蛋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
蛋糕
這些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奇跡式迷信的象徵。早期的經貿路線使異國香料由遠東向北輸入,堅果、花露水、柑橘類水果、棗子與無花果從中東引進,甘蔗則從東方國家與南方國家進口。
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而他們的糕點創作則是蜂蜜姜餅以及扁平硬餅干之類的東西。慢慢地,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跟著徹底地改變。
從十字軍東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開來。在中歐幾個主要的商業重鎮,烘焙師傅的同業公會也組織了起來。而在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為使用,更增進了想像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等到堅果和糖大肆流行時,杏仁糖泥也跟著大眾化起來,這種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來的,而模子上的圖案則與宗教訓誡多有關聯。
蛋糕最早起源於西方,後來才慢慢的傳入中國。
由來
生日蛋糕的由來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
蛋糕
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的,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滿月蛋糕的由來
寶寶滿月,免不了求神祭祖,然後剃胎發,大人總希望小寶寶快快長大。在滿月當天,外公外婆要送小寶寶許多滿月蛋糕,希望外孫(女)能中狀元,終生圓圓滿滿。
隨著時代的進步,滿月送蛋糕表示「蓬發」的意思,祝福小寶寶將來蓬勃發達。
蛋糕
婚禮蛋糕的由來
婚禮蛋糕,據傳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蛋糕一詞則出自英語,其原意是扁圓的麵包,同時也意味著「快樂幸福」之意。
古代時富家子弟舉辦婚禮時,都要做一隻特製的蛋糕,不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一
起吃,而且也請來賀喜的客人們吃蛋糕。客人們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婦的幸福。因此,那時蛋糕是放在新娘頭上被切開的。
在歐洲被邀請參加婚禮的客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把各自帶來的放人香料的麵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讓新郎新娘在「麵包山」的兩側,隔山交吻。這時的麵包山也象徵著幸福。
最初蛋糕的做法與麵包沒有什麼兩樣,把牛奶與麵粉揉在一起做
蛋糕
成扁圓形就是蛋糕了。現在婚禮蛋糕則做得越來越考究和豪華了。
蛋糕
黑森林蛋糕由來
其實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若翻譯成「黑森林櫻桃奶油蛋糕」應該是較恰當吧。因為德文全名里的Schwarzwaelder即為黑森林,而Kirschtorte也就是櫻桃奶油蛋糕的意思。仔細研究研究,黑森林說穿了,真的只是一種「沒有巧克力的櫻桃奶油蛋糕」。
相傳古早以前,每當黑森林區的櫻桃豐收時,農婦們除了將過剩的櫻桃製成果醬外,在做蛋糕時,也會非常大方地將櫻桃塞在蛋糕的夾層里,或是一顆顆細心地裝飾在蛋糕上。而在打制蛋糕的鮮奶油時,更會加入不少櫻桃汁~而這種以櫻桃與鮮奶油為主的蛋糕,從黑森林傳到外地後,也就變成所謂的「黑森林蛋糕」了!
雖然現在德國大部份的糕餅師傅在製做黑森林時,也會使用了不少巧克力,不過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還是那鮮美豐富的櫻桃哦!以前德國曾出現消費者因某家黑森林蛋糕的櫻桃含量太少而提出控告的案例~也因此德國政府對這種國寶級黑森林,也作出了相關的規定,像是黑森林蛋糕的鮮奶油部份,就至少得含有80克的櫻桃汁才行喔!
所以黑森林呀,真的不是代表黑黑的意思啦。而黑森林蛋糕,更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詞喔!黑森林是位於德國西南的一個山區,從巴登巴登Baden Baden往南一直到佛來堡Freiburg這帶,都屬黑森林區。今天即使來到黑森林,並不見得到處都能幸運地嘗到沒有巧克力的黑森林蛋糕,不過有機會在此地享受黑森林時,不妨細心留意蛋糕里的小櫻桃,讓自己重新認識黑森林外,別忘了也感受一下那份藏於味蕾深處的新鮮感哦。
維也納巧克力杏仁蛋糕的由來
蛋糕
Hotel Imperial開幕於公元1873年,曾經是權貴的集中地方,從帝國時期的「k.u.k Hof-imperial」到後來「Hotel lmperial」一直都是奧地利最好的旅館,1994年更被評選為世界最好的飯店之一。
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當年為了慶祝飯店的開幕並彰顯皇帝Franz-joseph的榮耀,一糕餅師傅Xaver Loibner所烘焙出來的特殊口感的蛋糕,不僅得到皇帝的喜愛,更將之命名為「Imperial Torte」,且被視為「甜密的問候」。細細地品嘗,首先,您會嘗到蛋糕外層的可口的牛奶巧克力伴隨著甜美的杏仁味在舌尖緩緩融化,接著蛋糕中的碎杏仁充滿您的味覺,並隨著絲絲可可亞的香味釋出,完美而細膩的留住在口中。
起士蛋糕的(Cheesecake)的由來
起士蛋糕,或起司蛋糕、芝士蛋糕,是西方甜點的一種。有著柔軟的上層,混合了特殊的起士,如 ricotta cheese,或是 cream cheese,再加上糖和其他的配料,如雞蛋、奶油和水果等。起士蛋糕通常都以餅乾做為底層,有固定的幾種口味,如香草起士蛋糕,巧克力起士蛋糕等,至於表層加上的裝飾,常常是草莓或藍莓。
有時起士蛋糕看起來不太像一般蛋糕,反而比較像派的一種。
簡史起士蛋糕據知是源於古早的希臘,在前 776 年時,為了供應雅典奧運所做出來的甜點。接著由羅馬人將起士蛋糕從希臘傳播到整個歐洲。在19 世紀跟著移民們,傳到了美洲。
名店
在美國紐約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叫做「Juniors'」,位於布魯克林。在台灣台北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則位於天母「吃吃看」。
布朗尼蛋糕的由來
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又被叫做布朗尼蛋糕、核桃布朗尼蛋糕或者波斯頓布朗尼。是一種切塊的小蛋糕,層次豐富,其中加入了大量的黑巧克力烘培而成,因為其華貴的咖啡色(brown)而得名
蛋糕
(brownie)。
布朗尼的由來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有個胖胖的黑人嬤嬤系著圍裙,在廚房烘培著松軟可口的巧克力蛋糕,結果居然忘了將奶油先打發,而意外做出的失敗作品,這塊原本要丟掉的蛋糕,老媽媽一嘗,居然十分美味,布朗尼蛋糕這個「可愛的錯誤」就這么成為美國家庭中最代表性的蛋糕了。
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u)的由來
關於提拉米蘇的由來,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裡已經幾乎什麼都沒有了,愛他的妻子為了給他准備干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干、麵包做進了一個糕點里,那個糕點就叫提拉米蘇。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愛的人。
提拉米蘇,Tiramisu,在義大利語里,有「帶我走」的意思,帶走得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奧地利甜點------沙架蛋糕的由來
沙架蛋糕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朱古力陷,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沙架飯店Sache Ho-te也以沙架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獨家的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論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購買到沙架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沙架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沙架蛋糕獨特的朱古力陷與杏桃的美味組合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奧地利甜點------史多倫蛋糕的由來
數百年如一日,造型古樸,做法繁雜,材料比例呈迷,僅此只有少數幾家老糕餅鋪的師傅會做。在奧地利,史多倫蛋糕物以稀為貴,身價不輸給沙架蛋糕。朝諾糕點鋪是史多倫蛋糕神秘美味的源頭,據說它的味道、造型從十九世紀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全部手工製作,只知道它的成分有杏仁、榛果、糖、朱古力和奧國獨特的圓餅(Oblaten),至於食譜、做法,在朝諾糕餅鋪里也只有兩個師傅知道。史多倫蛋糕酥甜迷人,餘味悠長,非嗜甜如命者無法多食。即使在朝諾老店,史多倫每年產量只有1300個。
日本甜點------Castella蛋糕的由來
十七世紀,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遠渡重洋來到長崎,他們帶來的東西,例如玻璃、煙草、麵包等等對當地人來說都是新奇的玩意兒,為了建立彼此的友誼,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辦法來討好當地人,傳教士對貴族分送葡萄酒、對平民分送甜點,希望藉此傳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製造糕點在街頭分送民眾。當時,一種砂糖、雞蛋、麵粉做成的糕點大受歡迎,日本人問Castella王國傳來的甜點。結果日本人就誤將Castella當作甜點的名字流傳下來,這就是Castella的由來。
法國的名品——撒哈蛋糕(法國)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年節的點心——木材蛋糕(Yule log)-(法國)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里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
蛋糕(12張)
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借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報紙上的名派——波士頓派(BostonCreamPie)-(美國)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
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人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中世紀的誕生——舒芙里(Souffle)-(法國)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里;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
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里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蓬鬆的口感——戚風蛋糕(ChiffonCake)-(美國)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t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蛋(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里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里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和戚風相較來說)。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面
蛋糕
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濕度,使口感蓬鬆且濕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濕、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濕,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長青的產品——瑞士卷(Helveticrolls)-(瑞士)
它是戚風蛋糕(sponge cake)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台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台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台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蛋糕中的至尊極品——慕斯蛋糕(mousse cake)(巴黎)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於美食之都--法國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鮮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風味的十數種新鮮輔料,在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澤、結構變化豐富、口味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風味無窮,符合人們追求精緻時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為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㈧ 魯迅據說特別喜歡吃,是民國著名吃貨,有哪些經典例子嗎
魯迅作為一代大文豪,他本人卻是非常喜歡吃,對於美食,魯迅一直是非常喜歡。可以這樣說,他這輩子大多數薪水都貢獻給了食物。
魯迅除了愛吃糕點以外,也喜歡各種菜餚,他幾乎將所有的餐館都跑了個遍,這樣的魯迅,是不是沒有了一種大文豪的感覺,而是和生活更加貼近了呢?
魯迅是一個很出色的文學家,他也是一個很出色的美食家。 這就是魯迅。
㈨ 民國時期的蛋糕長什麼樣
民國時的蛋糕樣子也是很多種的,那時流行的糯米蛋糕,還有凱 司 令 蛋糕等等。如今說起蛋糕都會想起西式蛋糕。
一道蛋糕做法
泡芙蛋糕
材 料
卡 仕 達 醬使用的食材
蛋黃 3個
烘焙細砂糖 55g
玉米澱粉 25g
熱牛奶 300g
自製酒香草精 5g
泡芙使用的食材
水188g
無鹽黃油 63g
鹽 3g
低筋麵粉120g
雞蛋 3個
混合夾餡需要的食材
無鹽黃油 70g
烘焙細砂糖 20g
淡奶油 150g
做好的卡 仕 達醬
做法步驟
①鍋內放入水、鹽、黃油,開中小火煮化,煮沸。
②離火,篩入低筋麵粉,再用中小火輾壓翻拌均勻直到沒有乾粉顆粒。
③稍微散熱,否則可能出現燙熟後的蛋花。分次加入雞蛋,每一次攪拌均勻之後再加入下一顆雞蛋,雞蛋加完後停止攪拌。
④提起麵糊,如果麵糊呈倒三角狀態,這個狀態就對了,最後裝入裱花袋。
⑤烤盤上墊個圓形硅油紙,在6寸慕 斯圈裡,以中心為點,向外擴展畫圈,記得不要挨著慕 斯圈做結尾,要留有一點給泡芙麵糊膨脹的空隙。圖中是錯誤示範,貼了外壁,泡芙會膨脹的失型。
⑥做好後放入烤箱,190℃烤25分鍾,出爐之後放在一旁冷卻備用,一共要製作兩個。
卡 仕 達 醬做法步驟
①蛋清蛋黃分離,蛋黃中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②加入玉米澱粉拌勻。
③牛奶和香草精在奶鍋中煮開,邊攪拌邊倒入蛋黃糊。
④再重新倒入鍋中小火不斷攪拌,直到變得濃稠順滑,就可以離火,裝入碗中,用保鮮膜貼著密封,放涼後放入冰箱冷藏備用。
內餡製作方法
①在打蛋盆中加入黃油和白砂糖,用電動打蛋器打到發白膨脹。
②拿出冷卻好的卡 仕 達 醬,電動打蛋器攪散,攪順滑一點,倒入黃油碗中將兩者攪拌均勻。
③加入淡奶油,攪拌均勻。
最後組裝
①一片圓泡芙放入慕 斯 圈裡,擠上夾心,蓋上另一片泡芙蓋,放入冰箱冷藏1-2小時。
②取出,表面撒糖粉裝飾,切開即可食用。
一口一個的泡芙多美味,泡芙蛋糕比它更好吃些倍,特別滿足。
㈩ 在民國時期,一個生日蛋糕貴不貴
民國時期,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聽說過生日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