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度站長是誰
這個人,名叫李彥宏,典型的「海歸」,1999年從矽谷回國創業。這個公司叫網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網路技術型公司,「網路」兩個字取自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彥宏是網路公司總裁。
--------------------------------------------------------------------------------------------------
http://www.lndz.com/index/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5
國內搜索引擎介紹---網路
網路公司(Bai.com,Inc) 於1999年底成立於美國矽谷。2000年1月,網路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她的全資子公司網路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隨後於同年10月成立了深圳分公司,2001年6月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辦事處。
網路是國內最大的商業化全文搜索引擎,占國內80%的市場份額。其功能完備,搜索精度高,除資料庫的規模及部分特殊搜索功能外,其他方面可與當前的搜索引擎業界領軍人物Google相媲美,在中文搜索支持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Google,是目前國內技術水平最高的搜索引擎。為包括搜狐、雅虎中國、Tom.com、21CN、廣州視窗等搜索引擎,以及中央電視台、外經貿部等機構提供後台數據搜索支持。
網路目前主要提供中文(簡/繁體)網頁搜索服務。如無限定,默認以關鍵詞精確匹配方式搜索。支持「-」號、「.」號、「|」號及「link:」等特殊搜索命令。此外還提供關鍵詞分類搜索,即將常用關鍵詞進行組合分類,方便用戶直接查找有關資料(網路現已去掉了關鍵詞分類搜索)。在搜索結果頁面,網路還設置了關聯搜索功能,方便訪問者查詢與輸入關鍵詞有關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提供「網路快照」查詢。其他搜索功能包括新聞搜索、網站網址鏈接、MP3搜索、圖片搜索、Flash搜索等。
2001年9月,網路推出了類似Overture的「競價排名服務」,市場反應強烈。目前已有Lycos中國、263、 Tom .com、 21CN、163.net、上海熱線、廣州視窗、福建在線、等門戶網站加入了網路競價排名陣營。 網路登陸入:http://www..com/pfi/index.html
網路歷史
這個人,名叫李彥宏,典型的「海歸」,1999年從矽谷回國創業。這個公司叫網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網路技術型公司,「網路」兩個字取自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彥宏是網路公司總裁。
■李彥宏不平凡—— 他在著名搜索引擎google、infoseek、yahoo在網路世界如日中天的時候,逆風飛揚,回到中國來搞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 他和IT界頭號人物比爾·蓋茨、邁克·戴爾一樣,放棄了唾手可及的「洋博士」學位,輟學經商,一舉成功; 他在2000年6月互聯網的寒冬里,不但一舉拿下新浪、搜狐、網易、TOM的技術委託大單,而且第二次融資1000萬美金成功。 他回國不到2年,僅憑一個不到百人的公司家底,奪得「2002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的桂冠。 他創建的網路引擎,三年成名,在中國已經堪與google比肩,在某些指標方面甚至超過google,被國際網路界譽為奇跡。網路的日訪問量,現在已經躋身中國網站「四強」。
■Google情未了! 2003年6月4日下午4:30,網路總裁李彥宏和市場總監畢勝在苦等一個結果。從創建網路到融資1000萬美元,從賣技術給新浪挖到第一桶金,到搞自己的獨立搜索網站,從8個人的草台班創業到100人的「閃電計劃」,李彥宏等的就是一個結果——是網路好還是Google好? 自從2000年Google推出中文版後,「上帝」像暖風般吹醉了中國人,對「上帝」贊不絕口的,首先就是那些記者和編輯,像劉韌、方興東這樣的「名記」,幾乎逢人便要說「今天你GoGo了沒有?」據說後來方興東突然不用Google了,原因是,他突然發現,他大名鼎鼎的「方興東」三個字居然在Google上搜不出結果。 李彥宏要用網路與Google比,「聰明人」一看就覺得是拿雞蛋與石頭比。可李彥宏不這樣看,他認為網路成「金」了。自2002年年底「閃電計劃」結束後,他就要求公司的人「絕對不要再用Google,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遇見道上的朋友,李彥宏不好「赤化」別人,就由市場總監畢勝「代嘮」:「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據說被他們「赤化」的朋友,沒有一個認為上當受騙,比較中肯的評價認為,「在中文領域,網路和Google一樣好用了!」。 由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Google Vs Bai——兩大搜索引擎對決搜索之巔」萬人公測,在2003年6月4日下午16�30結束,共計持續一周時間。在參加評測的10�015名普通用戶中,約55%的人選擇了「Bai比Goolge好」,10%的人選擇了「Bai、Goolge差不多」,35%的人選擇了「Google比Bai好」。 有「謠言」說,這次「萬人公測」有網路幕後公關的影子;有「觀察家」疑神疑鬼。6月5日的《京華時報》報道:萬人公開評測,網路超越Google;同一天,發行量很大的《北京青年報》載文說:網路成為中文第一搜索門戶,網路殺進中文網站「四強」,緊跟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之後。 記者們喜歡筆下生花是常有的事,坊間總有人「公正」地懷疑某事件的「幕後」,本不奇怪。三年苦練,網路今日能夠被媒體拿來與Google說事,本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1998年4月,他與Infoseek技術總監威廉·張一起去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參加國際互連網大會,與會的就有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那次會議的來賓有二分之一與搜索引擎有關,李彥宏當時正在Infoseek做技術主管,大家對他好奇心很重,要求與他交流技術的人士一個又一個。於是,他們臨時搞了個小型聚會,也就在會議的留言板上把自己的姓名和聚會地點留下,就來了100多人,那個時候,完全就像「西部淘金」。兩位創始人向他提出了很多技術問題,他也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沒想到,就這么三四年,這兩個傢伙的Google像引擎殺手一樣,相繼把Infoseek、Yahoo砍於馬下。李彥宏在矽谷的時候就憋著一股勁,別的國家你摧城掠地也罷,在中國,我李彥宏是要與你血戰到底的。 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2002年春節後,李彥宏開始隱約感覺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場已經開始成熟,而更叫他開始擔心的是Google在中國網民中的口碑越來越好。一種壓力開始令李彥宏不安——一方面是網路占據著中國市場80%的份額,另外一方面Google已經在國際上成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網路如何抵禦Google對中國本土的進攻?這些問題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李彥宏感覺到與Google的決戰就在眼前。 網路必須在技術上超越Google。 2002年三月,以雷鳴為首的技術突擊隊成立,李彥宏給這次秘密技術行動命名為「閃電計劃」。
■《網路傳奇》之二——網路「閃電」 1999年聖誕節那天,當所有東方的、西方的窮人和富人在家祈禱上帝的時候,李彥宏卻穿雲破霧要回中國去,很顯然,這一天,飛機上的李彥宏比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離上帝更近。 8年前,他去美國的時候,也是聖誕節。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李彥宏事業中最關鍵的兩天,都和上帝在一起。 而這一回,他要回國乾的搜索引擎業務,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被西方網民稱為「上帝」的Google。 他決計要成為挑戰「上帝」的人。 網路公司真正開張是2000年3月份,除了財務、出納、行政外全是技術人員,李彥宏和徐勇兼做Sales,專職的技術人員有5人,其他都是來兼職的北大、清華的學生。不是不想多招幾個技術人員,李彥宏感嘆,國內真正懂搜索引擎技術的人才太少,只好一邊干,一邊培養。 李彥宏的新公司選在北大資源樓。這個地方緊鄰北大,和中關村隔四環相望,非常適合技術創業。他這套選址的技術是從矽谷學來的,矽谷的很多IT創業公司就環繞斯坦福大學辦公,老師和學生兼職起來方便。早期的矽谷創業公司,誇張點說,「是踩在特曼教授和他學生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 北大資源樓剛好餘下兩間房,420在樓道的轉角,面積大些,適合技術人員集中辦公;406正好在樓道的中間,不到20平方米,李彥宏就把財務、行政安排在裡面。李彥宏自己的辦公室設在420靠窗處,從窗口斜望去,他當年在北大讀書時住的43號樓一覽無余,每到晚上,43號樓的燈光總能勾起他對大學生活的無限回憶。 北大資源樓被一片綠樹環抱,樓下的那棵老槐樹少說也有30年樹齡了,那個夏天,知了在這棵樹上炸開了窩,整個晚上不停地鳴叫,像在開一次沒完沒了的研討會。420房整夜亮著燈,有人困了,躺在椅子上就睡;有人實在扛不住睡意,就去廁所洗把臉,回到電腦前接著干;「煙民」們抵抗黑夜的辦法明顯更多,端一把椅子,在廁所旁的過道里吞雲吐霧,聽知了唱夜歌。網路就在這么一個校園民謠似的環境中誕生了,並且用2年的時間一舉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場,2002年初,公司搬到了更加寬敞的海泰大廈。 2002年3月,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春節剛過,企業里彌漫著過年的餘波—— 「畢勝,今年回唐山老家過年了嗎?」「Robin�李彥宏的英文名怎麼樣,矽谷的春節熱鬧嗎?」 李彥宏是在美國過的年,看看老婆和孩子,10天不到,他就匆匆回國了。美國人的「聖誕」節早就過了,Google這個時候正在加緊他的華語市場擴張。他想起自己1999年聖誕節回國,決計在本土與「上帝」交戰,兩年多來,網路在中國與Google的交手中,功力仍顯不夠。Google在2000年9月推出中文版後,中國至少有500萬網民開始用Google。 網路的新年突然緊張起來,按照李彥宏的意見,以雷鳴為首的「閃電計劃」成員必須在9個月內「讓網路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要領先Google......」 雷鳴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0屆碩士畢業生,在學校里就小有名氣,按照李彥宏的話說,雷鳴的確是個搜索引擎方面的天才。 雷鳴的「閃電小組」很快行動起來。李彥宏給他們另外還下達了具體指標,要求「閃電計劃」完成後,網路的日訪問頁面(Pageview)要比原來多10倍,日下載資料庫內容比Google多30%,頁面反應速度與Google一樣快,內容更新頻率全面超過Google。 那年夏天,天熱得出奇。 「閃電小組「的成員們除了在技術上有了巨大的革新,還有了新發明,他們買了一部遙控玩具汽車,把需要交換的磁碟和文檔放在玩具車上,誰需要什麼,就由車運過去,倒省了不少腿腳功夫。還有人買了滑板車,站在滑板上去財務室報賬。「閃電小組」忙中取樂,一團熱火。 2002年8月,李彥宏對「閃電計劃」的進展仍然感覺不滿意,決定自己親自兼任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作研發。由於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很深,加之對當時世界的前沿技術非常了解,他的加盟,確實使「閃電計劃」的進展比原來大幅提高,到2002年12月,老樓下的那棵老槐樹掉下了最後一片葉子,新樓里的「閃電計劃」也終於大功告成,一段忙碌的攻堅歲月塵埃落定。 李彥宏的「閃電計劃」一共15人參與,有人戲稱是「野戰排」,當初有小組成員憂心忡忡,人家Google是800人,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我們打得過嗎?」李彥宏4月份還在廣安門醫院住院,他給大家打氣說:「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家『打仗』,你們每個人平時不都對Google不服氣嗎?這回真刀真槍干起來了,誰怕誰?」 「閃電計劃」的結果是輝煌的,在網路,有人悄悄地刪掉了Google的鏈接,理直氣壯地用自己的網路。畢勝率領網路的市場隊伍,白天拜見客戶,晚上拜見媒體,開始了推廣方面的「閃電計劃」。他們要讓每一個中國網民明白,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不比Google差。 「閃電計劃」勝利結束後,公司沒有召開「慶功會」。李彥宏帶著大家去郊外玩了兩次,算是對大家的犒賞。 網路前面的路還很長,比起矽谷的同行來,李彥宏只是對中國的路更熟一些。
■矽谷狂想曲 在世界IT史上,矽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矽谷其實不是谷,從地域上看,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一塊30英里長、10英里寬的狹長地帶。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舊金山灣的一片海洋,為山海所環繞,這里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谷,只是在人們想像中是一個「谷」,一個高科技之谷。 1997年夏天,李彥宏離開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從新澤西州踏上去矽谷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矽谷是李彥宏心中的夢。那裡有HP、SUN、網景、Yahoo�、Oracle,那裡有Internet和VC�投資商,那裡有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陽光,都是那麼讓他嚮往。 威廉·張站在Infoseek大樓的門前迎接他。這位Infoseek的CTO來自台灣,哈佛博士頭銜,從工程師干到CTO,也算身經百戰的「江湖高人」。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與李彥宏邂逅相遇,談技術,談大陸,談台灣,談中華文化,談互聯網,談搜索引擎……人逢知己。威廉·張極力慫恿李彥宏,到矽谷Infoseek共謀發展。 李彥宏原來供職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實際是道瓊斯屬下的一家專門分析財經數據的專業咨詢公司。李彥宏的頭銜是「高級顧問」,平日里接觸最多的就是財經新聞,《華爾街日報》幾乎是每天的必修課,Yahoo�的楊致遠,網景的安德森這些互聯網追捧出來的神話英雄,幾乎天天占據華爾街日報的重頭版面,李彥宏心裡隱隱有了一股沖動——到矽谷去。 李彥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東西」,加盟Infoseek使他興奮不已。看著每天有幾百萬人在使用自己設計的東西,他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感。 李彥宏的住所離網景公司很近。網景當時是華爾街的「紅人」,開發了一個稱作「領航者」的瀏覽器軟體,連微軟都懼怕三分,股民追,媒體捧,是大家心目中的「富翁速成機器」。 李彥宏晚飯後常去網景公司附近散步,看著一棟棟辦公樓拔地而起,塵土飛揚的工地幾個月就變成了漂亮的網景工業園區,讓他一次次地感嘆新經濟的魔力。矽谷的中國工程師很多,李彥宏經常去參加大家的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哪家公司上市了,股票價格一路飆升啦;誰誰又通過options(股權)賺了錢,別墅買到山上去了啦。 每一次談話都是一次躁動。 李彥宏很喜歡Infoseek的開發環境,大家相互之間比較尊重,氛圍輕松。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工程師的技術功底,幾乎沒有人懷疑。有人這樣評價李彥宏在Infoseek的貢獻——威廉·張創造了第一代Infoseek,羅賓·李(彥宏的英文名)創造了第二代Infoseek。 李彥宏加入Infoseek的那陣子,這個公司既輝煌也痛苦。跟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外面看起來像一團火、一尊神,內部人覺得是一塊冰、一個坑。投資商給每家公司的壓力——市場佔有率要大,現金流要健康,盈利能力要強——還真應了那句古話「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Infoseek和excite打得最厲害,Infoseek的前任總裁約翰遜曾想通過緊縮開支來拖垮對手,結果excite沒拖跨,自己反而被「拖垮」了。接替約翰遜的是36歲的哈瑞·馬超。 馬超果然不辱使命。到了1997年年底,Infoseek第四季度的收入達到12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5%,虧損為每股0.15美元,比華爾街預計的每股要少虧0.05美元。這是Infoseek上市以來最風光的一個季度。 1998年4月,李彥宏與威廉·張一起參加了布里斯班世界互聯網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認識了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李彥宏的印象中,這兩個傢伙也就20多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這個月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迪斯尼宣布購買Infoseek 40%股份。迪斯尼的加盟,使華爾街興奮無比,而對Infoseek的技術人員來講,卻是一段從天堂通往地獄的長路。迪斯尼的作風是典型的「排排坐」,員工的升遷主要看資歷,這對習慣了矽谷自由之風的年輕人來講,就像關閉了一扇面向大海或者草原的窗景。李彥宏感覺到自己在Infoseek的美好時光已經不多了,雖然這時候他已經擁有50多萬美金的Infoseek股權。 1999年10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這次中國之行,從根本上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此前的1998年夏天,李彥宏曾經應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作了一次技術講座,搜狐的一幫員工也去聽他講課,課後這些搜狐員工鼓勵他:「你有這么好的技術,還不回國自己創業?我們搜狐買你的技術!」。 從「國慶典禮」返回美國的李彥宏已經無心再在Infoseek繼續幹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彥宏剛剛從東部闖盪到矽谷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徐勇在一家制葯公司做銷售。後來,徐勇和一幫矽谷的中國人攢著拍攝的紀錄片《走進矽谷》,在北京電視台和內地其他電視台還播出過。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請李彥宏到斯坦福大學參加《走進矽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彥宏約好第二天與徐勇談回國創業的大事。
■《網路傳奇》之四——在美國淘金的日子 《走進矽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應約來到李彥宏的家裡談「大事」。李彥宏拿出一份「保密協議」,徐勇有些驚訝,但馬上轉為鎮定——李彥宏在矽谷兩年半,已習慣美國人的談話作風了。 徐勇在「保密協議」上簽了字。李彥宏說,「我們回國干一家互聯網公司吧。」 △融資 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當然,這時候他在美國的身份是生物學博士後。 兩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著各自在未來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職責分工、發展規劃等等。對於這兩個身處矽谷的「夢想家」來說,創業的躁動,對前景的嚮往,就像突然噴發的火山,一時之間,讓他們激動不已。 矽谷11月的早晨,秋陽如春。經過一夜暢談,兩人美麗的新公司計劃已然「萬事俱備,只欠投資」。 他們的融資目標100萬美金。矽谷有的是投資家,據說一片樹葉落下,總會砸住三個VC(風險投資商)。然而這一次風向變了,VC們的口味不再是門戶,而是電子商務,其中商業模式B2B最受青睞。 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竟然有三家VC願意給他們這家技術公司投資。這些公司看重他們新公司的三個概念:中國,技術,團隊。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兩家,用他的話說,「熱情得實在無法拒絕」。這些VC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那天簽字前,有個VC借故偷偷到房間外打電話問Infoseek的威廉·張,「這個羅賓·李真的很厲害嗎?」。羅賓是李彥宏的英文名。威廉·張告訴他,「羅賓在引擎技術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兩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獨投,徐勇和李彥宏覺得還是兩家一齊投資更好,一家60萬美金。 簽訂投資協議後,徐勇先回到了中國,李彥宏在矽谷多呆了一段時間,看看老朋友,陪陪妻子馬東敏。沒有妻子的幫助,他那本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矽谷商戰》不可能完成,也沒有今天的回國創業。 1999年聖誕節,李彥宏登上了飛往祖國的飛機。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抉擇。 8年前的這一天,他離開北大、離開家鄉陽泉去美國「鍍金」的一幕一幕,猶在眼前。 △留學 李彥宏在北大讀的是圖書情報專業(先為北大信管系),自己卻喜歡計算機,和北大眾多出國留學的同學一樣,他廣種薄收,一次向美國十多所大學遞了申請,最後被紐約布法羅大學錄取。 布法羅風景秀麗,李彥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正是白雪皚皚,冰封大地。這所大學的計算機系在全美排名在前20名之內。本來李彥宏是奔著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去的,但那幾年,美國的IT太火,中國的計算機教育在這些學校眼裡,基本上還是「嬰兒」,根本不招中國大陸留學生。布法羅本來也不準備招大陸留學生的,只因為學校聘了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教授,在教授們的要求下,學校破例招了他們幾個中國大陸學生。 靠近尼亞加拉瀑布的布法羅大學,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影響,一年中有6個月都下著雪。初來乍到,李彥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在學校忙到凌晨2:00。李彥宏的勤奮,其實也是眾多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的真實寫照——補習,上課,打工。 李彥宏實在忍受不了布法諾夜晚冰徹的寒冷,十二分心痛地從留學盤纏中拿出1000美金,購買了一輛豐田二手車。校園里的停車場一到凌晨2:00就要清場,這是李彥宏在學校能呆的最晚時間。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啟動車子,沒有10分鍾的預熱和打掃時間,汽車是根本開不動的。 李彥宏在布法羅讀書期間搬了三次家,第一次與一對中國夫婦合租,合不來,因為夫婦倆經常在每月的電話費上做假,比如,本市通話是不收月租費的,這對夫婦以為他不知道,非要讓他平攤月租費。第二次的環境不錯,但房東家養的那隻貓,竟然讓他過敏。第三次與一個來自香港的留學生合租,雙方合得來,離學校近,很滿意。這一段時間,他的口語和專業英語都有很大長進,不像當初,很多專業課都聽不大懂。他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留學生們常常稱其為「磨合期」。 過了「磨合期」的留學生們總會有些躁動。比如,在校外兼職打工啦,參加組織校友會、同鄉聯誼會啦,總之「不閑著」。 1993年4月,李彥宏產生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5-8月是學校的暑假,呆在學校里也沒有什麼意思,他決定去「打工」。 李彥宏在網上看了不少招工廣告,覺得合適的,就發一份簡歷過去,又一次「廣種薄收」之後,又一次驚喜的「幸運」——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願意接受他去做實習工作。 △改變 去Matsushita的實習,改變了李彥宏的一生。 李彥宏要去一家公司實習的消息很快在中國留學生中傳開了——這家公司給李彥宏開出了每小時25美金的實習報酬,同等條件下,這家公司給的待遇之高,在留學生中幾乎聞所未聞。有趣的是,當他那位香港同屋問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時,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這位同屋聽後大驚,「這還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來,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譯。怪不得這么拗口。1993年5月,李彥宏在位於普林斯頓的松下信息技術研究所正式實習。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上崗位,靠自己掙錢吃飯的開端。普林斯頓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城,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曾經養育了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同時,這里也是工業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 松下的工作環境非常舒適,一進門就能看見大廳里的室內花園。工作之餘,李彥宏經常坐在花園里看報紙,《華爾街日報》是他最喜歡看的報紙。 李彥宏從事的是OCR(光學字元識別)領域的研究。實習期間,他提出一種提高識別效率的演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視,以至於當他必須結束暑期實習回到學校的時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規,繼續聘用他在學校里兼職,並鼓勵他把這一研究成果寫出來發表。李彥宏後來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這個研究成果的時候,得到國際OCR學術領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賞識,在他的推薦下,這一成果順利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上。 攻讀博士期間能寫出這樣具有國際水平的論文,導師認定他的博士文憑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如果不出特別意外,松下一定會在他博士畢業後高薪聘請他。李彥宏的美國之路彷彿一片坦途。
■《網路傳奇》之五陽泉小子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突然接到華爾街一家小公司的聘書,邀請他去做帶「工程師」性質的「高級顧問」工作。李彥宏有些猶豫,自己在學術領域已經有了「開門紅」,接下來將順理成章是「博士—教授—權威」的金光大道,而這個理想,是他從家鄉陽泉走出來時就抱定的理想。 做工程師還是做科學家,李彥宏再次面臨人生的抉擇。 △抉擇 李彥宏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正是柯林頓和戈爾鼓吹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以互聯網技術為先導,美國經濟牛氣世界,大批公司上市圈錢,各公司人才流動異常活躍。 留美學生中這個時候流行一股風氣,只要有工作,讀博士的學生,大都拿了碩士文憑就走人。李彥宏很想拿到博士文憑再去工作,但這家公司的人對他非常熱情,老闆對他的研究非常欣賞,而且兩人在學術上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李彥宏最後決定放棄博士學業,到這家公司作「高級顧問」。 李彥宏的科學家夢想就這樣破了。 人生的重要抉擇有很多,每一次選擇都是人生的轉折。每一次都想深思熟慮,每一次都是身不由己。 從山西陽泉到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到紐約布法諾大學,從華爾街到矽谷,李彥宏每一步走得彷彿都那麼自然,而每一步彷彿又那麼艱難。
△童年 李彥宏和他們那一代出生的人一樣,沒上過幼兒園,啟蒙教育也基本上是他的兩個姐姐教的。李彥宏五姊妹,三個姐姐,一個妹妹。李彥宏家門前有個小院子,支一塊小黑板,那是他三姐經常給他們這幫小孩子上課的地方。那時候李彥宏最喜歡學的是數學。 李彥宏8歲的時候,被送到「陽泉一小」上小學。兩個月後,李彥宏隨著家庭的搬遷轉學到晉東化工廠子弟校。在那裡,老師們覺得這是重點小學校的孩子,沒多久讓他當了副班長。當時的李彥宏對老師的態度是:哪個老師表揚他,他就乖乖聽誰的;誰要是批評了他幾句,李彥宏就會在課堂上調皮搗蛋。 大多數小學老師都認為李彥宏不是一塊學習的料,李彥宏也不覺得自己是塊特殊材料。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彥宏給班上一位女同學遞條子,表達「愛慕之情」,被這個女生告到了班主任處,班主任通知了李彥宏的父母,老師和家長都來開「批鬥會」,搞得他很沒面子,也算一場「桃色風波」。 李彥宏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壓力還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李彥宏一心想上大學,所以他想到陽泉一中讀高中。那所中學80%的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學,是山西有名的「高考大戶」。 幾乎沒有人認為子弟校的李彥宏可以考上陽泉一中,兩個姐姐更是為他擔心。李彥宏倒不這樣認為,他曾經回憶這段人生最初的抉擇時說,「我小時候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td>
② 一年級看圖寫話圖片和範文噢特曼
天,媽媽帶我的商場去玩。我們走著一會兒,我突然看到玩具店那裡有了新的玩具,我看了之後立即叫媽媽幫我買。過了一會兒終於買到了。奧特曼叫迪迦,彩色的身體十分好看,按一下它胸前的開關它就會說話,可好玩了,我要謝謝媽媽幫我買了這么好玩的奧特曼,長大以後我一定要報答媽媽!也給媽媽買一個奧特曼,這樣媽媽就不會孤獨了。
③ 【盤點】賈森·雷特曼導演的精彩電影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點球成金 感謝你抽煙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點球成金
鏈接: https://pan..com/s/1tl2rFul0xrLZ9jrw9bK8PA
提取碼: 3ch3感謝你抽煙
鏈接: https://pan..com/s/1XcG_-wHpWAM5SNFNA5viWg
提取碼: 1s39
④ 星球歷險作文
一、
2333年,我作為一位科學家要去探索宇宙。第二天,我和另外幾位科學家一起踏上了飛往火星的「利箭2333」納米高級宇宙飛船。「轟」飛船起飛了,飛船以每秒333億公里的速度飛往火星。
飛船正在平穩的飛行著,突然,一顆巨大的流星朝我們的飛船撞了過來,控制員立即驅動了防護膜。可是,已經太完了,在驅動防護膜展開的剎那間,流星沖了過來。幸好飛船外有氣流保護網,所以沒有撞進來。可控制系統被流星的那股強大的沖擊波給弄壞了,飛船像無頭蒼蠅一樣沖向了另一個星球。「轟」飛船以驚人的速度停落在了那個星球上。我們馬上走下了飛船,下了飛船,我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這里的科技發達極了:這里的交通工具是超光速水、路、空三用的CCTV鑽寶微形飛船,住的是防轟、防震、防爆、防偷可移動式的大樓。不過那裡的人非常友好,其中一個人發現了我們,他馬上拿出他飛船里的一顆水晶,然後念了幾句話,剎那間我們的飛船又恢復了正常,正當我們要感謝他的時候他已經走了。我們齊聲說:「真是一個活雷鋒啊。」
二、
第二天早上,我們幾個人去買點早飯。剛出飛船,我就看見地上豎著一根根桿子,桿子上有一個用鋼做的盒子,有的盒子上寫著食物,有的寫著飲料,有的寫著玩具。
我們立即跑到食物的盒子前,盒子說:「請輸入您需要的食物,」我們就把麵包、蛋糕、方便麵輸了進去,旁邊的小口子里馬上飛出了剛剛輸入的東西。我們又來到飲料的盒子前,輸入了牛奶和可樂,東西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吃完了飯,我們坐上了一輛出租飛船來到了大街上,因為我們想了解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住在這里的是什麼人。我們幾個人馬上分頭行動,我先去了一戶居民的家裡,沒想到來到了那個星球的球星喬蛋的家裡,喬蛋說:「這個星球叫斯特曼星,住在這里的是斯特曼人,每個人都姓斯特曼,我叫斯特曼.喬蛋。」他還說他們的.特產是斯特曼鑽石,它能完成你想要乾的任何事情,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我這還有好幾塊,這塊就給你吧,說著他把一塊斯特曼鑽石送給了我。
三、
告別喬蛋後,我馬上跑到飛船里向同伴講述剛才的事情。他們聽完後,對我說:「他們早上打聽機器警察時,得知斯特曼星是一個戰爭比較頻繁的星球,別的星球的人大約每個星期都要來破壞這里建築物,幸虧這里科技發達,武器精良和部隊多,所以幾乎沒有損失。」
正在這時,斯特曼星上的防空警報響了,頓時,斯特曼星出現了一道防護膜,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的飛船也啟動了防護膜。「噠、噠、噠,」敵人炮火打在了防護膜上,斯特曼特種部隊立即上去迎戰,我們的飛船也飛了上去,只見敵人的飛機不停的向斯特曼特種部隊開火,但對身負絕技的斯特曼飛船來說,簡直就是以卵擊石,毫無效果。輪到反擊時,斯特曼特種部隊用出了致命的武器:XBE斯特曼雷電殺光炮。只見一炮發出去,上百架敵機立即應聲墜毀。我們用斯特曼鑽石變出一個「XBE斯特曼雷電殺光炮」,剛變出來,就朝敵人發了一個。但敵人的飛機正不斷的向這里飛來,而且,我們被敵人發現了。
⑤ 《人生交叉點》人與人關系處理就這么復雜嗎
讀過卡佛文字的人都知道,他的筆觸如此簡潔、又如此詩意,寫生活的細節狀似寫實,卻有一種意味無窮的迷幻。這種復雜的意境很難想像用鏡頭怎麼翻拍出來。阿爾特曼毫不猶豫地使用了自己的手法。阿爾特曼的「Zoom美學」(變焦鏡頭)是他標志性的手法。香港電影學者舒琪老師曾分析說阿爾特曼擅拍「眾生浮世繪」,他的鏡頭「就好象一枚掃描器般,當搜索到它的對象時,即慢慢地朝他/她們Zoom進去,把他/她們自四周環境中(一個小鎮、一個社群、某個圈子)抽取出來;作聚焦式的描寫;隨後Zoom out,把他/她們重新放置在環境里。」從細節講,舉《短篇集》中的《好事一小件》的一場戲來說,這個故事相當於整部影片的「連接線」,非常重要。描寫一對夫婦唯一的孩子在生日那天遭遇車禍的故事。有一場戲是,這個孩子躺在醫院里昏迷不醒時,一個蛋糕店的師傅因為給他家做的生日蛋糕沒有人來付錢取走,而不斷打電話騷擾這對夫婦家。有一場戲是心力交瘁的丈夫回家洗澡休息,連續三次接到電話,阿爾特曼一鏡到底,三次電話的對白長短、節奏、演員的走位,配合鏡頭緩慢的變焦推進,令人煩躁不安的氣氛渾然欲出,而演員出畫之後,鏡頭推到電話機上,第四次鈴聲轟然響起,畫外傳來演員氣急敗壞的跌了一跤並大聲咒罵。這場景,如果對照卡佛原著中的描寫,兩者都是大師手筆,用不同的語言(文學的和電影的)寫出同樣的意境來。阿爾特曼的電影受到最大的質疑,不是一些風格和背景上的,而是人物的身份。「底層人物」,是卡佛小說的標志,可是在阿爾特曼的影片里,這些人搖身一變大多成為中產者,這無疑是最不能讓卡佛的忠實讀者接受的(甚至還無中生有增加了一對搞音樂的母女)。阿爾特曼面對這種質疑時,說自己曾拍過《漫長的告別》,結果得罪了原作者雷蒙德·錢德勒的書迷,他說——因為觀眾在裡面沒有看到亨弗瑞·鮑嘉。意思是說,人們總是只看到一些符號化的東西,而忽略的小說背後的精神性的東西。
⑥ 美國青年女足 3號是誰
勞特曼
你看下面這個網址,有她的介紹,還有圖片
http://sports.sina.com.cn/c/2006-09-01/03342430914.shtml
⑦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
從2011年10月3日起,瑞典皇家學院陸續公布了本年度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3位免疫學家,物理學獎授予了來自天體物理學領域的3位科學家,化學獎則由一位材料學家獨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工作,或者讓長久以來不為人知的科學原理大白天下,或者推翻了一度被視為權威的科學理論,或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現守門人
這聽上去實在是老生常談:人體有兩道防線對抗細菌、病菌和真菌等入侵者: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前者通過引發炎症等手段阻擋及消滅入侵者,一旦被突破,後者就開始發揮作用。
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教科書里有關免疫系統的內容也就到此為止了。這兩道防線究竟是如何拉響警報並展開防禦的,仍是一團迷霧,這就好比明明知道巧克力蛋糕的配方,卻不知道怎樣烘焙一樣。
此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正是因為找到了幾位這種免疫應答的「守門人」。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在1973年發現了樹突細胞,這種細胞能夠幫助獲得性免疫系統摧毀入侵者。1996年,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在研究果蠅對抗感染時發現,先天性免疫系統感知入侵者存在的過程,需要一個名叫Toll基因的產物「報警」。大約同一時間,美國人布魯斯·博伊特勒發現,人體的一些分子成分如同「感應器」,在遭遇入侵者時能夠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統。
對此,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說,這3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免疫反應的激活機制,使人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發生革命性變化,並為傳染病、癌症等免疫系統疾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道路。
不過,守門人的現身並不意味著人類從此走出了迷宮。事實上,就在斯坦曼去世3天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才公布。這位終年68歲的科學家死於胰腺癌,他生前曾用自己此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來治療自己的癌症。
物理學獎:宇宙何去何從
千百年來,人類仰望星空總會琢磨著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切都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切又將到哪兒去?」對於前者,天體物理學家普遍認為,宇宙誕生於140億年前的大爆炸。至於後者,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或許會告訴你答案。根據這三位美國科學家的觀測結果,宇宙膨脹正在加速,這意味著宇宙將終結於酷寒,就像冰河世紀一樣。
這一發現是在1998年由兩個存在競爭關系的團隊同時獲得的,一個團隊由索爾·佩爾馬特牽頭,另一個由布賴恩·施密特和亞當·里斯領銜。他們研究了幾十顆被稱為「超新星」的爆炸恆星,發現宇宙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外膨脹。
這項成果在震驚天文學界之前,先讓發現者本人不知所措。畢竟,在最初的幾十億年裡,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在減緩。施密特等人的研究也是希望證明這一點。在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後,施密特回憶說,我們糾結了好久才告訴研究團隊和整個世界,這個結論在當時顯得太過瘋狂了。
這種加速讓科學家不得不「杞人憂天」:在某種未知力量的推動下,宇宙正在分崩離析。目前,一種說法認為這種能量是遍布宇宙的神秘物質「暗能量」。按照已知的宇宙配方,宇宙由構成恆星和行星的普通物質(4.56%)、暗物質(22.7%)和暗能量(72.8%)構成。和暗能量一樣,暗物質也在和科學家們玩著「躲貓貓」。無怪乎此次物理學獎的新聞發布稿語氣黯然地說:「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發現,向科學界揭露了一個95%的成分仍然未知的宇宙。現在,一切又皆有可能了。」
化學獎:發現准晶體的准科學家
當1982年4月8日的早晨,一幅違反「自然規律」的圖畫出現在達尼埃爾·謝赫特曼的電子顯微鏡下時,這位以色列科學家匆忙在實驗室的筆記本上打了三個問號,並用希伯來語對自己說,「不可能會有這種東西」。
不但如此,他的研究團隊也不相信這一發現,隨後將謝赫特曼逐出團隊。一位來自美國《應用物理雜志》的編輯則直接將謝赫特曼的研究論文退稿。著名的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鮑林(1954年化學獎和1962年和平獎)更是直言不諱。他在《自然》用「胡言亂語」來形容謝赫特曼的發現,並表示沒有什麼「准晶體」,只有「准科學家」。
的確,在過去對固體物質的認知系統中,原子都以周期性不斷重復的對稱模式排列構成晶體。而在謝赫特曼得到的畫面里,原子呈現規則的符合數學法則的結構並且從不重復。後來,謝赫特曼將這種獨特的馬賽克式原子結構物質命名為准晶體。
近30年後,謝赫特曼才得到廣泛承認。正如准晶體的獨特層疊結構長久以來被化學家忽視一樣,這種圖案類似於中世紀阿拉伯和伊朗馬賽克鑲嵌圖案中的一種常見設計元素,最早出現在13世紀。
此次諾貝爾獎似乎是對當年打壓的最好回應,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其發現引導化學家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固體物質結構的認知方式。據說,在此之前,謝赫特曼做學術報告時,常常把《應用物理雜志》的退稿信作為第一張幻燈片來演示,或許下次,諾貝爾獎的獲獎證書將作為幻燈片的最後一頁。
進步不是什麼事件,而是一種需要。
⑧ 網頁打開特曼,圖片一現就變成紅叉,請高手執招
你好!
你有的插件沒有安裝,你試試工具-管理載入項-然後把有用的插件都啟用後,在重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