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夏季有哪些節日
一,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二,父親節
父親節(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於二十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
三,國際兒童節
國際兒童節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四,端午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五,夏至節
6月21日前後,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相傳周代夏至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飢餓。從漢代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
B. 蛋糕創業故事
蛋糕創業故事
好利來蛋糕店的創業故事
好利來蛋糕,已經是蛋糕界響當當的大名家了。很少人知道其創始人羅紅卻是一個攝影愛好者。
羅紅,男,1967年生,四川雅安人,企業家兼攝影家,現任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1992年,羅紅在蘭州創辦好利來蛋糕世界,以前店後廠、現場製作為經營模式,推出了琳琅滿目、樣式新穎的蛋糕樣品,並一炮打響。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不是說他們一出身就有經營管理公司的能力,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家就要有一定的意志和努力,我們一起來看看羅紅的創業之路吧。
羅紅,男,1967年生,四川雅安人,企業家兼攝影家,現任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1992年,羅紅在蘭州創辦好利來蛋糕世界,以前店後廠、現場製作為經營模式,推出了琳琅滿目、樣式新穎的蛋糕樣品,並一炮打響。1994年,好利來進軍東北,勢如破竹,相繼佔領吉林、遼寧、黑龍江等東北市場,為好利來將餅店經營推向品牌專賣與連鎖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羅紅成立沈陽好利來實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對所屬連鎖店的經營管理與服務。目前為止,好利來已在全國五十多個大中城市開設了四百多家連鎖店,建立了龐大的連鎖經營體系,並將產品擴展到麵包、西點、中點、月餅等其他烘焙類食品。2001年,沈陽無菌食品工廠投產,2002年,投資1。1`億在北京成立好利來食品工業園。2003年,羅紅將管理總部遷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就是這么紅火企業的老總,一走進他的辦公室,滿眼不是生產報表、管理制度之類的文件,而都是他的巨幅照片:騎著馬飛奔的、開著越野車濺起水花四射的。最大的一張羅紅顯然最為滿意,夕陽西下,他穿著一身黑衣、戴著西部牛仔帽,倚在越野車上 眺 望遠方。
羅紅從小在大山裡長大,雅安山水如畫,到處都是鬱郁蔥蔥。受到這種環境的熏陶,羅紅對美的事物非常敏感,這可能也是羅紅很早就喜歡攝影的原因。17歲就開始出外謀生的羅紅,最初從事的就是與攝影有關的照片沖洗。攢的第一筆錢羅紅就用它買了一台理光相機。也許從那時起,攝影情緣就已經流淌在羅紅的血液里。
1995年春天,創辦好利來三年之後,羅紅又重溫了兒時的舊夢,開始了他的西部攝影之旅。盡管西部攝影非常的艱辛,盡管商務異常的繁忙,但羅紅每年都會放下工作,到西部地區旅行和攝影。10年來,他長途跋涉達9萬多公里,幾乎走遍了中國西部所有的省份,並多次進入新疆、西藏等地的無人區域,那些人際罕至、甚至連越野車都很難通過的地方都留下了羅紅的足跡。羅紅眼裡的西部總是豐富、細膩和充滿生命力的。他的攝影作品強調光影的變化,豐富的層次和生動的細節將攝影家內心的情感揮灑自如。
2004年,羅紅對自己的攝影作品進行了梳理,並將其中的代表作品編輯成DVD《大地的呼喚——羅紅西部風光攝影作品》公開發行。這部DVD也是羅紅的一本旅行攝影隨筆,從成都出發,越過九寨溝,一路西行,最終到達世界屋脊CYE珠穆朗瑪,中國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中閃耀,羅紅本人也不斷體驗著追逐夢想、發現自然之美的快樂。他將自己對自然、對生命的全部的感悟,以及作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的獨特人生體驗,完全揉入到這部DVD影片中,近千幅作品全部出自羅紅之手,形成了企業家與攝影人的自我對答,成為風景外的個性獨白。
羅紅的成功創業之路應該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所以呢,創業之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有夢想去堅持就會成為現實。在此祝願所有的創業者夢想都能夠成功,不過要找個好的創業項目哦!
汨羅蛋糕大王的創業故事
16年前他們一無所有,他們新婚燕爾就從農村來到城市,帶著僅有的“壓箱錢”和向親朋好友借來的7000元開始白手起家,從創辦第一家作坊式蛋糕屋到現在擁有6家連鎖店,並有著自己響當當的“羅生蛋糕”品牌,統領汨羅蛋糕高端市場,總資產達2000多萬,員工近百人。文羅生和妻子許紅霞經歷了創業的坎坷,更收獲了並肩作戰、共同創建事業和家庭的喜悅。
因為愛情
結識許紅霞是緣於一次扶殘助學活動,通過志願者隊友斷斷續續的聊天中,筆者才知道她就是羅生蛋糕店的老闆娘。許紅霞慈眉善目,一看就是個睿智、能乾的女人,怪不得老公文羅生會從株洲“嫁”到汨羅古培鄉下。文羅生1米63的個子,不胖不瘦,性格比較內向,但心裡那“小九九”生意經卻是一套一套的。
文羅生來汨羅前,在株洲市區開了個蛋糕屋,從事蛋糕和食品加工。他當初決定放棄大城市的事業追隨愛情來汨羅時,家人都堅決反對,說這個伢子腦殼進了水。“這根紅線還是我姨父牽的咧。”許紅霞說,她姨父那時在株洲當包工頭,工地挨著文羅生的蛋糕屋,一來二去的,姨父見這個小夥子手藝好,人勤快,話少卻彬彬有禮,於是就為他們當起了“媒人”,沒想到自相識到相知竟真的千里姻緣一線牽了。
1996年,在一片不被看好聲中,兩個執著的年輕人踏上了創業的征程。剛剛結婚的夫妻倆在勞動北路租了間小門面,文羅生又做起了他的老本行。第二年,夫妻倆添了個可愛的千金,可開了一年多的蛋糕屋,竟連孩子的奶粉錢也賺不到,借來的7000元幾乎虧空。這時,許紅霞開始後悔放棄了自己輕松的幼師工作,打起了退堂鼓,但文羅生鼓勵妻子說:“當初那麼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挺過來了,更何況是這小小的挫折。就算經歷再大的失敗,我相信憑我們兩個人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妻倆研製的生日蛋糕打響了品牌,越來越多的人在過生日時總會想到羅生蛋糕的美味和浪漫。2000年,他們的第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羅生蛋糕”店在建設路商業繁華地段正式開張了,新蛋糕店生意非常紅火,親朋好友們都對他們刮目相看。文羅生說:“現在回想,也許是年輕人的`固執與任性在作祟,但我就是認定了要跟她在一起,認定了我們能行。”在他的語氣中,當初因為愛情的毅然決然依舊可見。
愛的力量
有了第一桶金的夫妻倆開始把目光瞄得更遠,他們有了自己創業的方向:要做就做一流的!決定了創業方向的文羅生並沒有貿然決定一口吃個大胖子,而是選擇對市場做調查,文羅生發現市場上的蛋糕小作坊很多,品種單一,質量難以保證。於是,夫妻倆不斷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引進最新設備,改進包裝,嚴格質量,科學管理,加強營銷,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了上百萬元,員工增加到了20多人,小蛋糕真的變成了金元寶。名氣大了,腰包鼓了,文羅生卻沒有因此而滿足。2010年文羅生又去了法國、韓國學習國外甜點製作。回到汨羅後,文羅生打算開連鎖店,但事業才剛剛起步,要想再拿出一大筆錢出來肯定不現實。這時,賢惠的妻子看穿了丈夫的心思,她把自己買首飾和買車的錢都拿了出來,找銀行貸款找熟人借,湊齊了開第二家店的啟動資金送到了丈夫手上。順利的第一步給了兩人更大的創業動力和激情,他們依然每天忙到深夜,一大早又和員工一起將剛出爐的新鮮蛋糕包裝好,然後第一時間送到超市、商店。
C. 潮汕人過端午節有些什麼習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參考書目:
《中國菜精華大全》王洪選編
《潮汕熟語集釋》蔡英豪編著
《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林倫倫編
《潮汕俗語集》蔡紹彬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