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箍棒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1、金箍棒是諧音荊觚棒,象徵意義是驅邪避怪。
在傳統文化中認為桃木避邪,逢年過節的時候,老百姓習慣掛上桃木棒,大門上面的兩個角掛上桃枝,寓意在於避邪保平安。久而久之,荊觚棒的稱呼便成了金箍棒而在民間傳開。
這種風俗與稱呼有了群眾基礎,作者吳承恩便把它寫成是孫悟空的兵器,如它的初衷一樣,具有驅邪避怪的功能。孫悟空拿著金箍棒,取經路上,用它降妖除魔。
2、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兩頭有金箍的象徵意義。
道家的經典書籍記載中,認為人一天的呼吸次數是13500息,這即是人們所說的元氣,金箍箍住兩頭,有避免元氣泄露的意思。因此金箍棒的重量、設計,是象徵著道家的一些學說,是這些學說的寓意於小說。
金箍棒來源
金箍棒不是吳承恩憑空編撰出來的,它的來源,至少有三種說法。日本學者磯部彰說,金箍棒是佛教中金剛棒與金環錫杖的混合物;張錦池先生則認為,金箍棒只是金環錫杖變化而來;還有的人覺得,金箍棒是西遊平話或者雜劇中的生金棍。
周汝昌大師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金箍棒是「荊觚棒」的音譯誤傳,它其實是一支殳棒,這東西從古以來專門制伏鬼怪。桃木棒就是古代的殳,就是荊觚棒。後來在民間傳說中,訛了音,才變成了金箍棒。
這些觀點都很有趣,但不具備說服力,金箍棒來源成了秘密。
金箍棒確實有個演變的過程。在《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其實手無寸鐵,主要靠大梵天賜給唐僧的金環錫杖拿妖捉怪;在《西遊記平話》中,孫悟空有了兵器,但是只是鐵棒;到明初《西遊記雜劇》中,孫悟空的兵器又成了生金棍,直到吳承恩的《西遊記》中,最終確定為「如意金箍棒」。
❷ 金箍棒的來歷是什麼
如意金箍棒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所使用的兵器。
書中說原是太上老君冶煉的神鐵,後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後遺下的定海神珍鐵,放在東海。金箍棒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是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在平常所見的各種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兩頭各有一段金色的箍,中間為黑色的鐵棒。
特點:
金箍棒在《西遊記》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同時也帶出了它在這裡面的具體來歷,其實這金箍棒並不僅僅是普通的海底定海神針,而是非常有靈性的,因為它是神話故事中太上老君用玄鐵冶煉出來的,在當年水災泛濫的時候,被大禹拿去治理水災。
在跟著唐僧西天取經的時候,遇到妖怪也是第一時間拿著金箍棒沖上去戰斗,只不過有一個細節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就是有一次孫悟空的金箍棒被套走之後,他選擇的就是到處搬救兵。這也能看得出來孫悟空的本事是一方面,它與金箍棒互相契合,才能夠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從而達到斬妖除魔的效果。也就是說這件事就能看出來,金箍棒的威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