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庄區的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在羅西街道西橋村出土的角石,屬4.38億年前古生代奧陶紀海底之腕足類動物,證明羅庄一帶在當時還是浩浩渺渺的滄海。
商代時期,這一區域仍受相對獨立性的人方管轄。由於人方強大,經常同商朝奴隸主貴族或其他方國發生利害沖突,因此商朝晚期用兵的主要目標是人方。商朝最後2個國王帝乙和帝辛(紂王),都把主要精力轉向征伐東夷,特別是帝辛更是不惜動用大部的國力,親自率兵東征,經過多次苦戰,才取得軍事上勝利。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時期。滅商的周王,實行封邦建國的分封制。羅庄區境分屬魯國和郯國卿大夫的「采邑」。啟陽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時期。沿襲西周分封制,這一區域仍為魯國(郯國已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卿大夫的「采邑」。中葉以後,魯國被「三桓」專權,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這一區域被魯國季孫氏割據。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推行以郡縣為基礎的君主集權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魯國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賦」政策,秦商鞅變法後,效仿秦國的君主集權制,在這一地區設置開陽縣。羅庄區境屬魯國開陽縣。楚滅越滅魯後,江北廣大地區成為楚國的領地,並在長城(今蒼山縣長城鎮)置襄賁縣。羅庄區境分屬楚國開陽縣和襄賁縣。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時期。秦統一中國後,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這一地區置郯郡及屬下啟陽縣。羅庄區境屬郯郡啟陽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時期。實行郡、國並行制,其下設縣。漢高帝改郯郡為東海郡,轄郯、蘭陵、襄賁、啟陽等38個縣。羅庄區境分屬東海郡襄賁縣和啟陽縣。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諱,改復開陽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時的州刺史部屬於監察區,不是行政區劃),並在開陽縣城北諸葛城析置臨沂縣,羅庄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襄賁縣和開陽縣。
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初沿襲西漢郡縣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琅琊郡為琅琊國(建都於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遷都於開陽城。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郯縣。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為徐州(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國)、縣三級制。區境分屬徐州琅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襄賁縣。
三國(公元220-265年)時期。區境屬曹魏政權轄地,區劃基本沿襲漢制,只是將郡改為國,實行國、縣兩級制。魏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改東海郡為東海國。區境分屬琅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襄賁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時期。短暫的統一中國,又恢復分封制。晉初復改東海國為東海郡,晉惠帝時又改東海郡為東海國,但區劃從屬似沿用三國舊制。區境分屬琅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
東晉、十六國(公元317-420年)時期。東晉初期沿用西晉舊制,但「五胡十六國」分裂割據後,羅庄區境曾先後屬東晉、後燕、南燕和北魏轄地,區劃沒有大的變化,仍分屬琅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最初,南朝勢力發展到此,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劉宋時,復置徐州,除琅邪國復琅琊郡,廢除開陽縣、臨沂縣,並入即丘縣(為郡治。在今臨沂城東湯河一帶)。羅庄區境屬徐州琅琊郡即丘縣。
隋朝(公元581-618年)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簡化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遂廢諸郡,直接以州統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即丘縣另置臨沂縣。煬帝時再經省並,改沂州為琅琊郡。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省即丘縣並入臨沂縣。羅庄區境屬琅琊郡臨沂縣。
唐朝(公元618-907年)時期。沿襲隋朝時期的州、縣兩級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臨沂縣置蘭山縣(遺址在今褚墩鎮蘭山屯村)和昌樂縣(遺址在今高都街道辦事處程庄一帶)。武德六年廢除蘭山縣和昌樂縣,復並歸臨沂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設置「道」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羅庄區境屬河南道沂州臨沂縣。
北宋、遼(公元960-1127年)時期。宋初為了消除地方割據勢力,對地方上的府、州,則另設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職權。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又將全國劃為15路,這一地區為京東路(治開封)管轄。熙寧年間(1068-1077年),復分為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治青州),實行路、州、縣三級制。羅庄區境屬京東東路沂州臨沂縣。
南宋、金(1127-1279年)時期。地方行政區劃與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京東東路為山東東路(治青州)。羅庄區境屬山東東路沂州臨沂縣。
元朝(1271-1368年)時期。忽必烈採用漢法建立了一套統治全國的行政機構以鞏固中央集權。中央建立中書省,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但山東直屬中書省,稱為「腹里」。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在山東東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羅庄區境屬中書省益都路沂州臨沂縣。
明朝(1368-1644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初沿襲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將臨沂縣省入沂州(散州,仍為縣級)。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共分13布政使司(俗稱省)和2直隸。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隸州)、縣(州)兩級。取消路一級,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屬兗州府。羅庄區境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沂州。
清朝(1644-1911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基本上沿襲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在山東南部置兗沂曹濟道,領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設附郭蘭山縣(疆域與原散州同)。羅庄區境屬山東省兗沂曹濟道沂州府蘭山縣。 中華民國初期,各地行政機構十分混亂,北洋政府成立後,下令廢除府、州,在省與縣間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改蘭山縣為臨沂縣。羅庄區境分屬北洋政府山東省濟寧道臨沂縣和郯城縣四區的褚橋保、柳庄保。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行省、縣兩級制。1932年8月在臨沂增設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駐代表,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羅庄區境屬山東省第三行政專員公署臨沂縣和郯城縣五區的褚橋鄉、柳庄鄉。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國斗爭,羅庄區境成為沂蒙紅色文化發祥地。1938年5月,中共臨郯縣委在三重村(今屬羅庄區傅庄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庄(今屬羅庄區湯庄街道)成立了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在抗日民主政權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職權)。
1945年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旬,在臨沂城重新組建中共臨沂縣委、臨沂縣政府。羅庄區境分屬華東局濱海區臨沂縣和魯南區趙鎛縣,境內有臨沂縣的朱陳區、冊山區和趙鎛縣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
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臨西縣。羅庄區境分屬華東局魯南區三專署臨西縣和蒼山縣。境內有臨西縣朱陳區、冊山區和蒼山縣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
1948年10月,臨沂城光復後,撤銷臨西縣,其轄區復歸臨沂縣。羅庄區境分屬華東局魯中南區濱海專署臨沂縣和台棗專署蒼山縣。境內有臨沂縣朱陳區、冊山區和蒼山縣的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撤銷魯中南行政區,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羅庄區境屬山東省臨沂專區臨沂縣。初期,分別為城關區(一區)、朱陳區(七區)、冊山區(八區)。1952年3月增設羅庄區(十五區,駐傅庄)、白庄區(十六區)。1955年10月改朱陳區為朱隆區。1958年2月撤區並鄉,城關尚稱鎮,朱隆、冊山、羅庄、白庄一律改區稱鄉。
1983年9月,撤銷臨沂縣,恢復臨沂市。1984年4月,城關鎮劃分為金雀山、銀雀山、蘭山3個辦事處;羅庄境內的岑石公社改為岑石鄉,冊山公社改為冊山鄉,傅庄公社改為傅庄鎮,羅庄公社改為羅庄鎮,白庄公社改為白庄鄉,程庄公社改為程庄鄉。1991年1月,撤銷白庄鄉設立盛庄鎮。1993年9月,撤銷冊山鄉設立冊山鎮。
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專區設立地級臨沂市。原縣級臨沂市撤銷後,設立蘭山、羅庄、河東3個區,隸屬臨沂市。羅庄區轄羅庄鎮、傅庄鎮、盛庄鎮、冊山鎮、程庄鄉、岑石鄉6個鄉鎮,226個行政村。
1995年2月12日,羅庄區作為縣級行政區正式動作,行使管理職能。1996年10月9日,程庄鄉、岑石鄉分別更名為西高都鄉、羅西鄉。1997年1月14日,撤銷西高都鄉設立西高都鎮。
1999年4月30日,設立雙月湖街道辦事處,將羅庄鎮的朱陳北村、八塊石村、湖西崖北村、湖西崖西村、湖西崖東村5個村,羅西鄉的前崔庄村、後崔庄村2個村和盛庄鎮的大白衣庄村、小白衣庄村2個村劃歸雙月湖街道辦事處管轄。2000年5月11日,撤銷羅庄鎮,設立羅庄街道辦事處;撤銷盛庄鎮,設立盛庄街道辦事處;撤銷傅庄鎮,設立傅庄、湯庄2個街道辦事處,將原傅庄鎮的湯庄村等20個村劃歸湯庄街道辦事處管轄。2002年2月1日,撤銷冊山鎮,設立冊山街道辦事處;撤銷西高都鎮,設立高都街道辦事處;撤銷羅西鄉,設立羅西街道辦事處。
2008年3月,羅西街道辦事處劃歸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
2010年1月,原屬蒼山縣的沂堂鎮劃歸臨沂市羅庄區管轄。
2011年1月,原屬郯城縣的黃山鎮、褚墩鎮劃歸臨沂市羅庄區管轄。
2011年8月9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臨沂市羅庄區湯庄街道並入傅庄街道,雙月湖街道並入盛庄街道。至此,羅庄區形成了5街(羅庄、傅庄、盛庄、冊山、高都街道)3鎮(沂堂鎮、黃山鎮、褚墩鎮)的行政區劃格局。
㈡ 山東省臨沂市名字的由來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
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名稱。明代初期設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稱。
臨沂以臨近沂河而得名。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原市級臨沂市分為蘭山、河東、羅庄3個縣級行政區。截至2016年底,地級臨沂市轄蘭山、羅庄、河東3區和郯城、蒼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臨沭9縣。
(2)羅庄沂州府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東連日照,西接棗庄、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南鄰江蘇。,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
臨沂市交通十分便利,高速公路、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516公里、2.4萬公里,均居全省前列,臨沂飛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
臨沂市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
㈢ 臨沂學蛋糕麥香園和沂州府那個好
沂州府蛋糕培訓學校。
沂州府蛋糕培訓學校在全國有十幾家自營店,學生可以邊學邊實操練習的,能夠學到真正的技術,是國內較好的西點蛋糕培訓學校。
㈣ 羅庄現在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寶泉寺
寶泉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坐落在羅庄區羅庄街道辦事處朱陳村西100米處。是以名泉、古寺、涑河、化石有機組合為特色的佛教文化游覽區。直至明末清初,已有600畝的規模,成為沂州府(臨沂古稱)四大名寺之一。
資源(5張)
雙月湖
雙月湖,史稱「泥沱湖」,「泥沱月色」、「湖生雙月」為琅琊八景之一。據《沂州志》載:「在州南二十里,中有圓州,夏秋菱荷並茂,夜泛舟,州上香風四來,花氣拂人,宛若仙境」。
1993年,羅庄區政府在雙月湖舊址,整修了佔地1000多畝的雙月湖公園,重建後的雙月湖公園,包括雙月湖、人民廣場、扈台植物園三個部分。[7]
龍潭公園
龍潭公園位於羅庄區政府駐地。始建於1987年,歷時三年建成,共投資350萬元,佔地5.8萬平方米,其中水面3.4萬平方米,建景點10餘處,如佛心閣、龍女亭、龍女送子、三亭橋、兒童樂園、梅花山、祥雲山、遊船碼頭、長廊、碑廊、扇形亭等。
護台植物園護台植物園位於區行政辦公大樓以北,總面積238畝。護台較周圍明顯凸起,據考證系原始社會末期龍山文化遺址,近年來曾在這里出
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等珍貴文物。[8]
行政辦公大樓羅庄行政辦公大樓座落於雙月湖畔。大樓主樓17層,裙樓3層,總高68.6米,底座東西長94.8米,南北寬91.8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樓內設中央空調,有各種房間345間,其中辦公用房285間,大小會議室12個。整個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於1997年竣工,被評為「省級優良工程」。[9]
盛能游樂園
盛能游樂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1997年9月,總規劃面積2000畝,計劃總投資2億元,現已形成以兒童樂園、水上樂園、百鳥園、動物園、如意山莊等為主,以鴕鳥、梅花鹿生態養殖為輔的多層次、大規模的綜合性游樂場所。[10]
歐洲商業街
羅庄歐洲街是由香港威格斯(中國)建設顧問有限公司規劃設計,於1999年10月由沈泉庄華盛江泉集團開發建設的商業性建築群。
沂蒙樂園沂蒙樂園突出休閑游樂、花卉博覽、沂蒙文化三大主題,集兒童游樂、水上運動、生態示範、科普教育、休閑旅遊、商業開發為一體,位於沂河西岸南段,南外環及濱河大道兩側,建成後將成為國內一流的主題公園。
武河濕地公園
武河濕地公園利用武河故道開發修建而成,武河系清朝康熙年間為引沂濟運而開挖的一條人工河,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全長15公里,面積20000畝,目前為國內最大的人工河流濕地,2011年被授予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和省級水利風景區。
沈泉庄
沈泉庄村被稱為沂蒙第一村。2014年,沈泉庄村入選中國9大土豪村。
㈤ 臨沂羅庄區隔離點在哪裡
沂州府會館。臨沂羅庄區沂州府會館是羅庄區的一個重要隔離點,羅庄區防疫隔離點為確保防疫隔離點工作的有效運轉,羅庄公安抽調各派出所、各業務大隊擔任隔離點的安全保衛工作。積極響應國家防控疫情的號召,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待命開展流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