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在哪幾方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
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而在中國,人們喜歡加上職位,xx經理,xx總裁等。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頭銜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高級宗教人士等。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在我國除了見面和告辭時使用,在表示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時也使用。發展到現在,被簡單的「你好」,「再見」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貼面禮、親吻禮、吻身禮,讓國人仍很不習慣接受。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感到奇怪。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僅微笑作再見就可。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
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於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後補禮」。與年長者不能送「鍾」,烏龜有「王八」之稱,亦不可。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亦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中國人則習慣稱自己「禮不好,請笑納」。
5,日常行為習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為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願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麼幫忙。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價格,在中國人看來,物品貴賤只代表物品質量。西方人則認為是隱私,不宜直接詢問。中國人的空間距離較近,經常可以看見中國少女親昵而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過於親近,中國人認為西方人冷淡、傲慢、過分疏遠。這都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導致的。東方人重義重情,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准,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於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於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於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後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慣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為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慣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於「再見」,說話人並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鍾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並徵得同意,然後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中西方禮儀的起源
中國禮儀和西方禮儀有著不同的起源。
1、中國禮儀的起源
在中國,禮儀等於禮節和儀式。禮儀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和對鬼怪神靈的信仰。人們認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所以,禮儀源自對鬼神的信仰,以及對鬼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信仰。中國是一個充滿儀式的國家。追溯到五千年前,禮儀過去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至今,禮儀已經真正地改革了。因此它變成現代文明的儀式。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扮演著法律性的角色。禮儀的起源能夠追溯到人類的早起時期。據說在中華民族最開始的時候,禮儀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和一個原始宗教產生的。禮儀是處理人、上帝和鬼神這三者之間關系的體系。據說在古中國有五種典禮。其實禮儀可以分為2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生活。在禮儀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禮儀的本質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和鬼神信仰的關系。
2、西方禮儀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禮儀」這個詞的意思是「遠離草地」。路易十四的園丁發現貴族走過他的花園,然後他放置了(禮儀)的標志警示了他們遠離草地。公爵和公爵夫人依舊直走路過這些標志時,由於這種公然無視,凡爾賽下令,沒有人能不遵守禮儀。後來禮儀的意思包括法院職能的傳票,說明了一個人的`立場和指示了一個人該做什麼。禮儀像語言一樣已經進化了,但是字面上依舊有遠離草地的意思。直到1960年代,毫無疑問一個好的禮儀是很重要的,但是隨著70年代的解放,正式禮儀的普及率下降了。在2004年,回歸傳統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新的重點。適當的禮儀給孩子和成人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提供了競爭優勢,而且賦予了他們一種自信感。
【拓展內容】
中西方餐桌禮儀
1、餐桌氣氛上的比較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一面,有對傳統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製作菜餚,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確,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范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准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徵。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雲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餘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後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於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准、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於文化的正遷移作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鍾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方婚禮禮儀
中西方婚禮地點差異
作為人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為一對幸福戀人新的起點,中國人的婚禮是隆重熱鬧的。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裡或是酒樓里擺上酒席以宴請親朋好友作為新人的見證。在當代中國,新人一般會邀請親朋好友去酒店或是賓館。會在酒店賓館里將排場弄得很大,突顯婚禮隆重、熱鬧的特點。
而在西方,人們的婚禮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較安靜的地方舉行,井井有條,不像中國婚禮般熱鬧。西方的婚禮突出莊重和聖潔,追求浪漫與實在的結合。
中西方婚禮著裝差異
中國傳統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具著紅色的禮服。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而在婚禮當天,新娘子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結婚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歡慶。1850年到192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徵。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徵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里,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一些地區,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里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的新娘只能穿傳統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一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以後,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異
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由此可以見到我國文化的繁瑣,但不要以為繁瑣是我國婚禮的特有特徵,其實,不同國家雖然有不同的婚俗,但從繁復的細節與用品的喻意,都可見對婚姻的尊重和期許無分國界。
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徵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徵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俗。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徵好運。根據民俗說法,農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後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福婚姻的好兆頭。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於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製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麵包的材料小麥象徵生育能力,麵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婚蛋糕了。由此可見,西方的婚俗並不比中方簡潔。
中西方婚禮差異有哪些
1、為什麼新娘要穿白色禮服?
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歡慶,這就如同在中國,紅色象徵著喜慶一樣。在1850—1990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徵。到了20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就遠超過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西方婚禮的首選顏色,更是象徵著新娘的美麗和聖潔。
2、西式婚禮上,為什麼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
西方婚禮與傳統的中國婚禮不同,西方婚禮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為在古時候,盎格魯薩克遜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劍擊退敵人。
3、為什麼要切婚禮蛋糕?
依照歐洲傳統習俗,在西方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要隔著糕餅接吻。有一位聰明的糕餅師靈機一動,將各種糕點混在一起,再加蓋一層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現代的婚禮蛋糕。切蛋糕時,新郎和新娘必須兩個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塊蛋糕,不能一個人切,也不要請他人代勞。
4、為什麼新娘要戴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徵著青春和純潔。據說,當年西方婚禮上有位美麗的貴族女孩,不經意地站到了白紗窗簾後面,她的丈夫見了驚為天人、贊嘆不已,這給了她在婚禮時帶白紗的靈感,她的舉動立即掀起一陣風尚,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的習俗由來。
中西方拜訪禮儀
在稱謂和稱呼方面
西方人的稱呼通常是比較籠統的,通常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個稱呼。例如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詞在我國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我們在建國後熟人稱呼經常在其姓名後面加上「同志」一詞,比如,開會的時候,某某領導講話,「向某某同志學習」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就不必細說了。但是,在當今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
在見面交往禮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在宴客方面,喝酒
歷來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中國是一個酒文化大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釀酒工藝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飲酒成為中國人宴請賓朋、交際應酬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們也對中國的白酒滿懷好奇心,但他們對中國酒桌上的強行勸酒有多反感。就如我們正常的中國人對老外的貼面禮排斥一樣。
『貳』 在家裡可以做的小蛋糕有哪些呢
小編是一個特別喜歡吃甜點的人,很多女孩子應該都比較喜歡吃比較甜的食物,其實大家在家裡面也可以自己製作一些小甜點,在家裡面可以自己做的小蛋糕都有哪些呢?
三、水果小蛋糕
如果家裡面有小孩子的話,小編建議大家製作水果小蛋糕,因為小孩子不能夠老是吃這些甜的東西,所以在這個蛋糕上面添加一些小水果。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這樣也能夠讓孩子得到一定的營養物質,蛋糕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大家在普通的麵包上面放上一些孩子喜歡吃的水果然後就可以了。其實這些小蛋糕在家裡面都很方便大家製作,詳細的步驟在網路上也能夠找到。
『叄』 夢龍蛋糕卷夢龍是什麼意思
夢龍蛋糕卷夢龍是一款好吃的蛋糕。蛋糕卷外皮與夢龍的脆皮一樣,鬆脆的巧克力外皮搭配酥香的杏仁碎,一口咬下去就給你驚艷。蛋糕是一種古老的西點,一般是由烤箱製作的,蛋糕是用雞蛋,白糖,小麥粉為主要原料。
蛋糕的相關介紹
以牛奶,果汁,奶粉,香粉,色拉油,水,起酥油,泡打粉為輔料。經過攪拌,調制,烘烤後製成一種像海綿的點心。蛋糕是一種麵食,通常是甜的,典型的蛋糕是以烤的方式製作出來。
蛋糕的材料主要包括了麵粉,甜味劑通常是蔗糖,黏合劑一般是雞蛋,素食主義者可用麵筋和澱粉代替,起酥油一般是牛油或人造牛油,低脂肪含量的蛋糕會以濃縮果汁代替,液體牛奶,水或果汁,香精和發酵劑例如酵母或者發酵粉。
鮮奶蛋糕一定要當天吃,隔天口味就不怎麼好了。鮮奶蛋糕相對裱花蛋糕而言口味清淡,低脂,營養高,逐漸成為西點市場的新寵,但是其保質期短,不易貯存。糖尿病患者如果一定要吃,務必選擇使用代糖添加劑的蛋糕,並且少量食用。
『肆』 一種狗狗造型的糕點叫什麼
一個老牌翻糖蛋糕老師的狗狗造型創意
2016-12-08 17:33
造型蛋糕的起源我並沒有去探究過,在我的記憶里我從92年入行就見過類似的手法,只是那時候還很簡單,並沒有復雜的手法,如果說中國畫蛋糕是基於我小時候畫國畫的經歷,那造型蛋糕完全是基於想表達的一種呈現方式,最初90年代玩造型的時候,是幾乎不被人接受的,那時候還停留在抹坯花邊玫瑰的時代,我記得我做過的第一款造型是一款花籃蛋糕,是因為一個9層蛋糕沒有主題而得到的一個機會,效果反響很好,這直接激發了我對造型的熱愛和好奇,20餘年從未間斷。
這些年大型的做的少了,其實最初做的大件特別多,1:1的老虎和獅子,幾米的龍、幾米的教堂類似的都沒少做,一個機會到來,那還有心情談錢啊~都是一口氣做完,睡覺都免了,現在都沒機會了,也沒那個時候的心勁了,不過積累的手法更豐富,造型蛋糕形體直觀,可以直接拉進情感的距離,任何物件、動物、人物、生活衣食住行的物件均可以直接造型,今天談談造型,從狗狗蛋糕談談造型蛋糕分析。
開始之前,說個笑話,00年代初期,各地跑來跑去開演示會,那時候做一款立體龍的蛋糕,就是在一個10寸的蛋糕上用奶油做一條龍,那時候所有的卡通動物都是趴在蛋糕上的,但是這條龍是全部騰空的,所以也是幾乎第一次有人掀起立體造型和骨架方式造型的新開始,為了達到效果,所以每次演示會之前我都會在酒店先做幾款,擺在現場,有一次把蛋糕做好了,大家幫忙端到現場,結果剛走沒多大會,端龍的那個小姑娘急匆匆的回來了,兩手奶油,說:師傅對不起對不起,我說怎麼了?說:小心翼翼地端著,可是那條龍晃的太厲害了,像要飛一樣,我害怕,就一把就把它抓住了。
動物類蛋糕是造型表達方式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類別,今天以狗狗蛋糕為例談一下造型的技術和分析以及學習方法,九個步驟講解.
1:手工
手工簡單理解就是手上的功夫,這個需要從頭學起,手上沒有功夫,其他都是白扯,如果說造型是考察一個師傅的綜合實力,手工就是你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手工越強,進步速度就越快速。
2:卡通
卡通的表現方式相比較模擬會稍微容易一些,手上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後,可以先從卡通著手造型,相比較會更容易上手,循序漸進,而卡通手法本身就是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設計製作無數的造型出來。
7:誇張
誇張是一種表現形式,也覆蓋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可愛、萌、擬人、抽象等等表現形式,這也是在學習和提升造型能力的必經之路,如果說造型能力是把控一個物體呈現出來的能力,那表現形式就是你賦予這個物體的靈魂。
8:創新
創新這一步很難,畢竟改變食材還是改變一套成熟的技法還是很難的,造型無所不能,所造之型也舉不勝數,但是在造型技術上能算上創新的也只有雲系列這一套技術,改變了毛的技巧,最後形成了整個系列的新的表現手法。
9:創意
所謂創意,無法就是在造型的技術上增加新的點子,這個點子有很多,但是發出來的只有會哭的狗狗這一款,其他的點子和創意從來沒發過,大家就先看看這一款吧~點子都是人想的,我可以,你也可以的。
望採納謝謝
『伍』 奶油蛋糕製作方法
奶油蛋糕製作方法
【六寸奶油生日蛋糕】
【食材】:淡奶油500克,細砂糖40克,芒果1個,紅心火龍果半個,無花果1個,桃紅奧利奧餅干2個,六寸戚風蛋糕胚1個
【輔助工具】:裱花嘴1個,裱花袋1個,軟刮片1個,抹刀1把
【製作過程】:
第一步:准備好所用的食材,六寸戚風胚,芒果和火龍果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水果代替,淡奶油必須冷藏保存過的。
『陸』 小時候吃過的綠色包裝的巧克力蛋糕卷叫什麼名
我找到了!必須是這個!點贊吧!
賓堡 特龍高!
『柒』 有哪些好吃的夾心蛋糕值得推薦
好吃的夾心蛋糕很多。巧克力脆皮千層蛋糕,夾心奶油蛋糕。
『捌』 蛋糕的製作方法和步驟圖片
雨媽叨叨:
1、關於淡奶油,自己吃的最好用動物奶油,我常用的品牌有鐵塔和藍風車,鐵塔味道比較清爽,藍風車奶香味比較濃郁。淡奶油平時要冷藏保存,開封以後要用封口夾夾住,並盡快使用完畢。
2、淡奶油裱花室內最佳溫度24度以下,溫度過高淡奶油容易融化,夏天天熱的時候,可以把打發淡奶油的容器提前冷藏,然後開空調進行製作,做好的蛋糕及時冷藏。
3、蛋糕胚所用的水果夾餡,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隨意放,比如藍莓、獼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