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圖片 » 臧莊子蛋糕店圖片
擴展閱讀
水果蛋糕裡面有什麼水果 2025-08-27 18:48:05
賽拉維蛋糕如何 2025-08-27 18:44:03

臧莊子蛋糕店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07 02:11:19

⑴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

臧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2位。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歡迎大家查看!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號

地望分布: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諸城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一、遠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數大姓。據《中華姓氏溯源》載,春秋時,周公封子於魯,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魯孝公之子 ,食邑於臧(今山東境內),其後因邑為氏。又魯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後以字為氏。望出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由此可見,臧姓祖居山東無疑。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魯孝公之子僖伯(謚號),名 ,為魯國大夫。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諫隱公“觀魚謂之亂政”,公不聽忠言,後被人戮而奪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矢魚於棠”(棠——邑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北)的記載(見《古文觀止》中《臧僖伯諫觀魚》篇)。故臧威信極高,封魯地郯為國(今山東郯城西南古稱東海),後以臧為姓,世代為魯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謚號),名孫達,魯國大夫,他曾諫魯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很得後人的稱頌。因此,臧與復姓臧孫皆為一族。《中華姓氏溯源》載,臧 ,臧欣皆為一家,均系魯公後代。

二、近代族居簡考

元朝末年,為反抗朝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經過數年混戰,元朝滅亡,後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連年戰爭的兵火和瘟疫的傳染,山東復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採取移民的措施來扭轉慘不忍睹的社會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於山東,所以山東大部分來自山西洪洞縣和江蘇東海十八村。

莒縣臧氏大部分自江蘇東海和膠東遷來。據《重修莒志》載,“莒州十區臧家莊臧氏,原籍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始遷祖胤祚於明洪武二十三年遷至莒縣黑坊口,四世成儒遷居臧家莊,分三支,今傳至十七世。”“五區龍宿庄臧氏,始遷祖瑾於明洪武年間由登州府福山縣遷居莒北龍宿庄(今屬諸城馬庄鄉),生四子,長熊分支諸城枳溝,次子龍遷居石埠集,三子鳳居龍宿庄,四子虎遷居昌樂辛旺集。

五蓮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屬諸城臧氏,祖居諸城琅琊台,有主譜,子孫後代散居有記載;另一支屬枳溝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無主譜,各支均有支譜,譜中均記載:“吾祖世居東魯”,據有關資料考證,此兩支屬一族,均從東海和膠東遷入。崖上庄分譜載“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遷於登州府福山縣,延至明洪武年間先祖諱武復由登州遷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筆者註:可見原來就在崖上庄住過,故用“遷回故土”),世世相傳”。崖上庄臧氏即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臧家崖村,始遷祖武遷來後居住多年,子孫繁衍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興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長)。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類之繁,一盛一日,時濰水之濱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見崖上庄臧氏譜序)。以後逐年析居,遍布於濰河兩岸。諸城市枳溝鎮的東安、西安,枳溝後街、臧家崖、前後水清溝、楊家窪、山子前和五蓮縣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楊家溝、輝溝子、高澤、西雲門、窩疃、段家廟、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諸城兵亂,遷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據崖上庄支譜序中載:“……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陝西人,自稱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內有臧氏獨立村,曰“楊家行”,雲“自楊家窪”(屬諸城枳溝鎮)出族。”今已代遠年湮,無從考究。因本支無主譜,雖有支譜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後代無記載,故不能如實統計其族人散居住地,實是遺憾。崖上庄臧氏與諸城臧氏同族不同譜,但輩序排列卻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樣一輩卻差三世,這是因為沒有統一族譜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庄臧氏由後水清溝運德主持,運堂負責印刷,“運”字輩“樹權”兄執筆新修一部主譜,把該族系的部分分譜系統起來,是一件大好事,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財富,成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據。其輩序諸城臧氏原有族譜修於明末,創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譜從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禎壬午兵亂中毀於戰火。到清康熙年間七世祖振榮時任廣西懷集知縣,又升江西寧州知府,借歸里休養之機,又續修新譜,因前譜毀,先祖失考,只能從記憶中的始祖智開始新修。譜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榮作序。七十三年後,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應鈞祖續修。二十六年後又由九世祖毓雲第三次修譜。六十年後,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譜,此譜稱“道光譜”,目前能查到的僅有此譜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議定三十二字為今後排輩之序,其是:偉臣著望、家運傳真、日初山廣、如澤方循、佑茲礪品、醇睦今人、恪先訓後、庚亦經陳。“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輩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從蘇北到山東,臧氏大部分用此“輩”字排序。同姓相遇,論資排輩,親如一家,否則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諸城臧氏族譜對族居地記載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記”中雲:“吾祖居琅琊台,再乃遷居瓦屋庄,後又遷居於城(諸城城裡)……”,又據祖輩相傳雲,諸城臧氏乃於明洪武二年由江蘇省東海宿遷縣遷入諸城琅琊台。又據長興眉錫在康熙《諸城臧氏族譜》序中謂:“……即自吾魯僖伯公以後之散處於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尋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雲“臧氏之來諸城也,肇基於琅琊台,開創之人已湮乎無聞……”。所以諸城臧氏自江蘇省東海宿遷縣移民至諸城琅琊台,後遷居瓦屋庄,又居城裡,確信無疑。相傳,琅琊台始遷先祖兄弟三人從東海宿遷縣遷來琅琊台,因生活困難,長兄去登州福山縣,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傳三世,曾有諱班祖在此居住,現有墳塋九座為證。因前譜毀於戰亂,新修譜只能從遷祖智從琅琊台遷居諸城城南瓦屋庄,後又遷城裡記載。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貢生,初任湖廣景陵衛經歷,後升直隸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節、符、策三人,節祖敕贈文林郎,太湖知縣,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人稱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幾、惟精、惟時,均居住在諸城城裡。

三、現代族人分布

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進士始,家業從此發跡,子孫後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諸城城裡、五蓮的仁里、膠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輩分支時,達到鼎盛時期,共有三十一支,現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後:長子爾用,官生,誥贈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爾勸,明萬曆十六年(1598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人稱大司馬(繼子一人:允德)。三子爾動,無子。四子爾令,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歸,適遇明崇禎壬午諸城兵亂,帶頭奮起抗清殉難於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爾壽,官生,壬午抗清殉難(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爾昌,附生(出嗣於惟幾)。該支人數較多,分布極廣,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榮、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魯;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聲、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華。由於戰亂,子孫皆投奔各自的庄園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溝、韓戈庄、鄧戈庄、橫溝、張家溝、管家莊子、高疃、王村、黑龍溝子、毛庄、蘭家莊、曹家莊、封家官莊、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劉家溝、劉家黑龍溝子、老屯庄、鐵溝、指揮、徐家莊、喬戈庄、黃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膠南市)、王家莊、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嶺、胡家樓、小店子、新莊、岳旺庄、黃家窯、小蘇家莊、許家溝、史家溝、木營老莊、宋家莊子、辛家窯、胡溝、壽塔寺、台家莊、關東老莊、焦家莊子、臧家莊。五蓮縣的明古庄、玉皇廟、瓦窯溝、范家車村、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莒縣的魏家官莊、莊家山。還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膠縣等地。現已傳至二十一世。

二、惟幾祖後:繼子一人爾昌,附生(其有子三人,達德、容德、育德)。達德世系:振鐸、振鳳、振權;容德世系:振鵬;育德世系:振京、振揚、振昱(止)、振宜。後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諸城縣的陸家莊、朱解、東潘旺庄、陳家潘旺庄、王滿莊子、宋家樓子、辛家窯、黑龍溝子、史家埠、悅庄、院西、莒北大馬庄(今屬諸城),洛庄、孟家窯、朱留庄、龍池子、我樂子、王戈庄、孔家莊、沙嶺子庄、高家洛庄、田家莊、孫村、北十里堡、張家屯、黑龍溝。東北煙房子溝。五蓮縣的仁里村、泊子村、黃崖圈、花園、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現已傳至二十世。

唯以上兩大家族龐大、興旺。

三、惟精祖後:嗣光世系:瑞徵、嘉征(止)、奎光(止);啟光世系(止);龍光世系:汝諫;重光世系:汝眾;禧光世系:汝明;寵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諸城縣的'瓦屋庄、我樂子、許家河子、范家莊子、辛家窯、劉家黑龍溝子、台家村、樓子、後疃、臧家樓子、七吉村、陳家窯、石嶺、位井子、北戈庄、沙戈庄、土牆、松園、北程戈庄、郝家村、高樂埠、臧家莊、黃疃、孫戈庄、龍石頭河等。

四、惟時祖後:龍正世系:之秀、之進、之舉。分布在:諸城的漢車、洛庄;五蓮縣的福祿頭、福祿並。

以上各支系行輩一樣,均按十世族人規定輩序排列,有條不紊,族人相逢,親如一家。

五蓮縣仁里臧氏遷祖純、,由諸城辛家窯遷居仁里村(原屬諸城縣),後因支系繁茂,由仁里遷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園、黃家圈、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數遷居膠東、北京、四川的重慶、陝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建國前還有去香港、台灣者。有的還僑居美國等國家搞科研或經商。

五蓮縣玉皇廟臧氏遷祖宸綱於清雍正年間由諸城徐家莊遷入,錫鵠祖由玉皇廟又遷至瓦窯溝,分支後的一支遷居范家車村。黃崖圈臧氏遷祖 由仁里村遷入,分支後又遷入松柏鄉的白廟子、香店,現已傳至十八世。五蓮縣叩官鎮的於家崮子,許孟鎮的花園,日照東港區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許孟鎮的仁里村遷入,因年代久遠主譜無記載,始遷祖失諱。五蓮許孟鎮的福祿頭、福祿並臧氏由諸城漢車遷入,譜有記載。

日照兩城臧氏由諸城遷入。五蓮還有少數臧氏由膠南遷來。五蓮的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臧氏均由諸城郝戈庄遷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當兵專業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邊,幹部南下、考學就業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東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於全國各地甚多,從大江南北到海疆邊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跡。如雲南、四川到東北的黑龍江都有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膠東臧氏安家落戶,繁衍生存,但都沒有忘記祖居地山東諸城、崖上庄、福山縣。

四、臧氏官爵敘略

自東周至今臧氏名人輩出。春秋時有臧孫辰、臧孫許、臧紇皆為官。在魯國執政的臧文仲、歷仕魯庄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漢初有臧茶被項羽封為燕王,後擁劉邦稱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國子監助教,有史學家臧榮緒(415—488),齊莒縣東莞人,著《晉書》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晉書》中號為較完善的一部,還著有《嫡論》、《拜五經序論》、《續同記》等。臧陵、臧嚴均屬莒縣東莞人,皆任參軍。東漢時臧昱,廣陵射陽人(江蘇寶應東)人,靈帝時為揚州刺史,後任使匈奴中郎將。臧洪(160—195)東漢廣陵射陽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臧爾勸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臧允德任錦衣千總。以上三人屬諸城人。臧懋循明戲曲家、文學家,浙江長興人,明萬曆八年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後棄官歸里,著有《古詩所》、《唐詩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經學家。臧應選、臧琳皆為官。臧振榮,諸城人,任江西寧州知府,政績顯赫,很受百姓稱頌。臧在新,字與咸,江蘇阜寧人,清任虎門炮台教練,後赴日本,歸國後被孫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後被害於煙雨台。

民國初年,有諸城臧漢臣、臧濟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同盟會,組織起義,推翻了諸城清政府,建立了諸城民政府,臧漢臣任民政長(縣長),其他人辦學堂培養人才,推動民主革命。現代有臧克家、臧雲蘧,臧樂源,臧東升,臧雲遠,臧雲飛,臧鳴亞,臧恩堂,臧松年,臧雲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從三十年代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革命,現在有的成為高級領導幹部、作家、詩人、作曲家、藝人等。

;

⑵ 諷刺模仿別人的話

諷刺哪些只會模仿別人的古詩句: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出自:《莊子·外篇·田子方》——春秋·莊子
全文: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溪工。文侯曰:「溪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也。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
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埂耳!夫魏真為我累耳!」
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至於齊,反舍於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見客,入而嘆。明日見客,又入而嘆。
其仆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嘆,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嘆也。」仲尼見之而不言。
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
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
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蟄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嘗為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孔子曰:「願聞其方。」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
已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故足以動人。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
於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則卜之。」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於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於四竟。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斔斛不敢入於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文王於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
顏淵問於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又何以夢為乎?"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而又何論剌焉!彼直以循斯須也。」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
禦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
肩吾問於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奈何?」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
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譯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旁邊,多次稱贊溪工這個人。文侯說:「溪工是先生的老師嗎?」子方說:「不是,只是我的同鄉。講說大道常常恰當在理,所以我稱贊他。」文侯說:「那麼先生沒有老師嗎?」子方說:「有」。
又 問:「先生的老師是誰呢?」子方說:「是東郭順子。」文侯說:「可是,先生為什麼沒有稱贊過呢?」子方說:「他為人真誠,具有人的體貌和天一樣空虛之心,隨順物性而保持真性,心性高潔又能容人容物。
人與事不合正道,他端正己之儀態使自悟其過而改之。我哪裡配得上去稱贊他呀!」子方出去後,文侯表現出若有所失的神態,整天不言語。召呼立在面前之臣對他說:「太深遠玄妙了,真是一位德行完備的君子!起先我認為仁義的行為,聖智的言論是至高無上的。
我聽到子方講述其老師的情況,我身體鬆散不願動,口象被鉗住一樣不願說話,對照我所學的東西,只是沒有生命的土偶而已!魏國真成了我的累贅啊!」
溫伯雪子往齊國去,途中寄宿於魯國。魯國有個人請求見他,溫伯雪子說:「不可以。我聽說中原的君子,明於禮義而淺於知人心,我不想見他。」 到齊國後,返回時又住宿魯國,那個人又請相見。
溫伯雪子說:「往日請求見我,今天又請求見我,此人必定有啟示於我。」
出去見客,回來就慨嘆一番,明天又見客,回來又慨嘆不已。他的僕人問,「每次見此客人,必定入而慨嘆,為何呢?」回答說:「我本來已告訴過你:中原之人明於知禮義而淺於知人心,剛剛見我的這個人,出入進退一一合乎禮儀,動作舉止蘊含龍虎般不可抵禦之氣勢。
他對我直言規勸象兒子對待父親般恭順,他對我指導又象父親對兒子般嚴厲,所以我才慨嘆。」孔子見到溫伯雪子一句話也不說,子路問:「先生想見溫伯雪子很久了,見了面卻不說話,為何呀?」孔子說: 「象這樣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於身,也不容再用語言了。」
顏淵問孔子說:「先生緩步我也緩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腳掌好象離開地面一般,而我只能瞪大眼睛在後面看了。」
孔子說:「顏回,你說的是什麼意思?」顏回說:「先生緩步我也緩步,是說先生怎樣講我也跟著怎樣說;先生急走我也急走,是說先生辨析事理我也跟著辨析事理;先生跑我也跑,是說先生講說大道我也跟著講說大道;
及至先生好象腳掌離開地面般迅跑,而我瞪大眼睛在後面看,是說先生不用言說而為人信服,不私意親近而周遍親附,沒有官爵利祿而人們聚集於前,卻不知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此而已。」孔子說:「噢!不可不明察呀!悲哀沒大過心死,而身死還在其次。
太陽從東方出來而入於西天盡頭,萬物莫不順從太陽的方向而動作,凡有眼有腳的,必待日出而後有所作為。日出則操作,日入無事可作則休息。
萬物亦是這樣,待造化之往來而有生有死。我一秉受天賦之形體,就不會轉化為他物而等待著窮盡天年。隨著外物而運動,日夜不停息,而不知終極之處。和氣自動聚合成形體,知命的人也不能測度將來的命運。
我只是天天與變化俱往。我終身與你在一起,這極好機會卻當面錯過而不能使你了解這個道理,可不悲哀嗎?你只是著眼於我顯著的方面,而那些顯著有形跡的東西已經過去了,你還著意追尋以為實有,這就如同在空虛市場上尋求馬一樣不可能。
我之所習,你要把它全部遺忘;你之所習,我也把它全部遺忘。雖然如此,你又何必擔憂!雖然忘記了過去的我,我還有永存的不被忘記的東西在。」
孔子去見老聃,老聃剛洗完發,正在披散頭發晾乾,木然而立不象一個活人。孔子蔽於隱處等待,過一會兒人見,說:「是我眼花呢?還是真的呢?剛才先生身體獨立不動象槁木,象遺棄萬物離開眾人而獨立自存的樣子。」
老聃說:「我在神遊物初生之渾沌虛無之境。」孔子說:「這是何意呢?」 老聃說:「心困惑於它而不能知,口對它開而不合不能言說。嘗試為你議論一下它的大略:地之極致為陰冷之氣,天之極致力炎熱之氣,陰冷之氣恨於天,炎熱之氣本於地。
兩者相互交通和合而生成萬物,誰為這一切的綱紀而又不見它的形體。消亡又生息,盈滿又空虛,一暗一明,日日改變,月月轉化,每日有所作為而不見其功效。生有所萌發之處,死有所歸往之地,始終相反沒有邊際,而不知其窮盡。
沒有它,誰來作主宰啊!」孔子說:「請問神遊大道之情形。」老聃說:「能得神遊於此為至美至樂。能得至美而游於至樂,就叫作至人。」孔子說:「請問達於至美至樂之道。」老聃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沼澤地;水生的蟲類,不擔憂改換水。
實行小的變化而未失去基本的生活條件,喜怒哀樂之情就不會進入心裡。至於天下,是萬物共同生息之所。得到共同的生息之氣而能混同為一,則四肢百體就將成為廢物,而死生終始也將如晝夜之更迭,不能混亂,何況得失禍福之所分際啊!
遺棄隸屬於己之物如同拋棄泥土,這是知曉身貴於隸屬之物。知自身之貴又不失與變化俱往。而且千變萬化是未曾有終極的,又何必為此心憂!得道之人會理解此理的。?」孔子說:「先生之德與天地匹配,而還藉助至道之言以修養心性。
古之君子誰又能免於修養呢!」老聃說:「不是這樣,水之於澄澈,是無為而才質自然如此的;至人之於德行,不須修養而成,萬物不能離開它。就象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亮,何用修養啊!」
孔子出來,把這些告訴顏回,說:「我對於道之認識,就如同醋瓮中的飛蟲般渺小!沒有先生揭開我之蒙蔽,我就不知道天地大全之理啊!」
莊子拜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多懦學之上,很少有從事先生之道術的。」莊子說:「魯國儒學之士很少。」
哀公說:「全魯國的人都穿儒者服裝,怎麼說少呢?」莊子說:「我聽說,儒者中戴圓帽的通曉天時,穿方形鞋子的懂得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穿系玉塊的,事至而能決斷。君子懷有其道術的,未必穿戴那樣的服飾;穿戴那樣服飾的,未必真有道術。
公一定以為不是這樣,何不號令於國中說:「『不懂此種道術而穿戴此種服飾的,要處以死罪!』」於是哀公發布這樣命令,五天以後魯國沒有敢穿儒服的人。唯獨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門外。
哀公即刻召見他以國事相問,干轉萬變發問也不能難住他。莊子說:「以魯國之大隻有一個儒者,可以說多嗎?」
百里奚不把官爵奉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記了他出身低賤,而委之以國事。虞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動他人。
宋元君要畫畫,眾位畫師都來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潤筆調墨准備著,門外面還有一大半。有一位後到的畫師,舒緩閑適不慌不忙地走著,受命拜揖後也不在那站著,而往館舍走去。元公派人去看,見他脫掉上衣赤著上身盤腿而坐。元公說:「可以了,這位就是真正畫師。」
周文王去臧地巡視,看見一位釣魚的老者,身在釣魚,心不在釣魚上。他並非以持竿釣魚為事,而是別有所釣,他經常就是這樣釣法。文王想舉用他,把國事交他治理,又擔心大臣和父兄輩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後舍棄此人,又不忍心讓百姓們得不到善人的庇蔭。
於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們說:「昨天夜裡我夢見一位好人,面黑兩頰長滿長須,騎的雜色馬有一隻蹄子是赤色,命令我說:『託付你的國事給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諸位大夫驚懼不安他說:「這是先君王季歷啊!」文王說:「讓我們占卜一下吧。」
諸位大夫說:「先君之命令,王無可懷疑,又何必占卜。」於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給國事。這個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沒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發出。三年之後,文王巡視國內,則見各種文士武士結成的私黨都散掉了,官長們也不建立個人功德,標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進入國境之內。
文士武士們的私黨散掉,則上同於君主;官長不建立個人功德,則能同以國事為務;標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則諸侯們也就沒有二心了。文王於是把臧丈人當作者師,北面而立請教說:「這佯的政事可以推行於天下嗎?」
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無心地告辭而去,早晨還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終身沒有消息。顏淵問孔子說:「文王還不足以取信於人嗎?何必要假託於夢呢?」孔子說:「別作聲,你不要說了!文王已經作得很完美了,你又何必議論譏刺呢!他只是在短暫時刻順應眾人罷了。」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滿滿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發射出去,箭射出後又有一隻扣在弦上,剛剛射出又一隻寄在弦上,連續不停。
在那個時候,他就象一個木偶一般紋絲不動。伯昏無人說:「這是有心於射的射法,不是無心之射的射法。嘗試和你登上高山,踏著險石,對著百仞深淵,你能射嗎?」
於是伯昏無人就登上高山,腳踏險石,背對著百仞深淵向後卻退,直到腳下有三分之二懸空在石外,在那裡揖請列禦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
列禦寇驚懼得伏在地上,冷汗流到腳跟。伯昏無人說:「作為至人,上可探測青天,下可潛察黃泉,縱放自如於四面八方,而神情沒有變化。現在你有驚恐目眩之意,你於精神已經疲睏了!」
肩吾問孫叔敖說:「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顯達,三次被免職也沒有憂愁之色。我開始時對此懷疑,現在見您呼吸輕松歡暢,您的心裡是怎樣想的呢?」
孫叔敖說:「我哪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我認為它既然來了就無法推辭,它去了也無法阻止,我認為官職奉祿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無憂愁之色而已。
我哪有什麼過人之處啊!況巨不知榮華顯貴是在於令尹呢,還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於令尹,則於我無涉;如果在我自身,則於令尹無涉。那時我正在駐足沉思,顧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顧及到個人的富貴和貧賤哪!」
孔子聽後說:「古時候的真人,智者不能說服他,美色不能使之淫亂,強盜不能強制他,伏犧、黃帝這樣的帝王也不能寵絡親近他。死生也算得上大事了,也不能使自己有所改變,何況是官爵奉祿之得失呢!
像這樣的人,他的精神歷經大山而無障礙,入於深淵而不沾濕,處於貧賤而下疲睏,充滿大地之間,盡數給予別人而自己更富有。」
楚王和凡國之君共坐,過一會兒,楚王左右之臣多次來講凡國已經滅亡了。凡國之君說:「凡國滅亡,不足以喪失我之存在。而凡國之滅亡既不足以喪失我之存,而楚國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為存。由此看來,則凡國未曾滅亡而楚國未曾存在。」

搜狗問問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
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⑶ 大城縣藏屯鄉管轄的村莊

臧屯鄉 臧屯村 102.86平方千米 4.67萬 轄54個村委會:臧屯、蘇庄、野固獻、高李庄、十王堂、郭庄、王賈村、梁賈村、張賈村、白賈村、趙賈村、李賈村、宋賈村、駱賈村、桑杭、十里灣、九宮庄、劉馬策、田馬策、杜馬策、李馬策、鮑馬策、臧莊子、關家務、劉紀庄、宋紀庄、楊紀庄、王紀庄、畢道口、任前庄、八里庄、張演馬、劉演馬、畢演馬、朱演馬、王演馬、毛演馬、九間房、楊堤、高堤、咸堤、呂固獻、趙固獻、劉固獻、西迷堤、東迷堤、小王莊、邢莊子、黃莊子、豆庄、南崔庄、務農屯、任莊子、安慶屯。

⑷ 「臧」這個姓氏的由來

1、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孝公之子彄的封地臧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2、源流二:源於姬姓,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

3、源流三: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庫臧丞,屬於以官名稱謂為氏。

在中國人口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為第215位(宋版《百家姓》排第113位),約占漢族人口的0.04%,人口約40萬。分別主要在山東、江蘇、河北和黑龍江等省市。代表性人物有臧中立、臧克家等。

遷徙分布

臧氏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一位,人口約四十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左右。

臧氏憑借魯國公族的身份獲爵封邑,逐漸成為魯國望族之首,其後更成為春秋魯國享世祿最久的世族。後因捲入魯國的權利之爭而使昭伯奔齊。從此臧氏一脈分四處而居,始散居於齊魯大地。並逐漸在今山東莒縣、山東郯城、江蘇漣水等地形成大的聚落。

兩晉南北朝時,臧姓發展出現新特點,繁衍於東莞郡的臧姓大批渡江南下,並且名人輩出,顯達揚名,逐漸散居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隋唐之際,臧姓東莞郡望仍存,依舊名人輩出。

⑸ 臧姓的來歷! 謝謝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驅,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號

地望分布: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臧姓名人

臧荼,西漢有燕王;
臧旻,東漢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將;
臧榮緒,南朝齊有史學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學家、戲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學家;
臧賜,春秋時魯國大夫。
臧洪,東漢末年人,曾游說各地首領,共同討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醫,他在元豐年間來到鄞南胡,每天治癒數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費縣方城鎮一帶人,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將。曾任琅琊相,類同臨沂地區行政長官第一把手。他為人正直義氣,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三國志》中,稱他為「氣節之士」。

■臧姓宗祠通用對聯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志士全義;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廣陵射陽人臧洪,字子源,舉孝廉,初任即丘長,董卓專權時,他任廣陵太守張超的功曹,勸說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聯合討伐董卓。後來歸附袁紹,歷官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曹操圍攻張超時,袁紹不去救援,他便與袁紹斷絕了關系。袁紹攻打東郡,城破後被殺。下聯典指南朝宋莒縣人臧質,字含文,文帝時任徐、兗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鎮守盱眙,抵禦北魏的進犯有功,又參與討伐元兇劉劭,封始興郡公。

志士全義;
刺史能軍。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東海世澤;
諫魚家聲。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臧彄。曾諫魯隱公如棠(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北)觀魚。

雲台勛績;
郜鼎銘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臧宮從光武征戰,以勇著稱,破群賊,以功封郎陵侯,雲台著其勛績。下聯典指春秋宋華父督弒殤公,以郜大鼎賂魯,桓公取之,臧孫達諫之。周內史稱其「諫之以德」。

生應瑞夢;
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南朝徐陵,號孝穆,其母臧氏嘗夢五色雲化鳳而生徐陵。魯亂時,魯孝公保母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號稱「義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

鄞南顯奇效;
水樂留豐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臧中立,毗陵人。元豐中,至鄞南湖,日治癒病人數千人。見《尚友錄》。下聯典指明代書法家臧性,字孟癢,鄞縣人。永樂中,以善書征秘閣,繕寫《永樂大典》。官宜興令,剛毅嚴謹。見《尚友錄》。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對聯〗

義和招民千戶;
文仲歷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臨海太守臧熹,字義和,好經籍,後習騎射,志立功名。晉隆安初人武帝至建業,收圖書、器物、封府庫。就臨海太守,整頓綱紀,招致流民,歸者千餘家。下聯典指春秋魯國正卿臧孫辰,名辰,字文仲,歷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維護宗法禮治,對外主張加強 助。互曾親自攜帶幣器,告糴於齊,以賑魯飢。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東鄰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萬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臧姓名門望族居住院地「東海」(郡)嵌字聯。

萬人御敵稱忠勇;
百卷宏篇見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官吏臧紓青(1796-1854),字牧庵,江蘇省宿遷人。道舉人。鴉片戰爭爆發後,曾團練鄉兵萬人,備以御敵。1841年入揚威將軍奕經幕府。他反對妥協求和,主張奏召林則徐至浙江襄辦軍務,創伏勇散戰法以破英國侵略軍。下聯典指南朝齊史學家臧榮緒(415-488),東莞莒(今山東省莒縣)人。少耽書史,有志節,與吳康長期隱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一址卷,記兩晉史事詳盡,為唐初官修《晉書》的主要依據。

徐孝穆生應瑞夢;
魯義保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陳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聯典指周·魯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無力;
墜地金石自有聲。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文學家臧克家自題聯。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氣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學問淹博,修一代史書。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質,字含文,有氣干,文帝以為徐、兗二州刺史。後因功封始興郡公。下聯典指南齊主簿臧榮緒,莒人。鈍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又著五經序論。隱居教授,自號被褐先生。

==

臧氏溯源

作者:臧運和

一、遠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數大姓。據《中華姓氏溯源》載,春秋時,周公封子於魯,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魯孝公之子 ,食邑於臧(今山東境內),其後因邑為氏。又魯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後以字為氏。望出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由此可見,臧姓祖居山東無疑。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魯孝公之子僖伯(謚號),名 ,為魯國大夫。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諫隱公「觀魚謂之亂政」,公不聽忠言,後被人戮而奪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矢魚於棠」(棠——邑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北)的記載(見《古文觀止》中《臧僖伯諫觀魚》篇)。故臧威信極高,封魯地郯為國(今山東郯城西南古稱東海),後以臧為姓,世代為魯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謚號),名孫達,魯國大夫,他曾諫魯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很得後人的稱頌。因此,臧與復姓臧孫皆為一族。《中華姓氏溯源》載,臧 ,臧欣皆為一家,均系魯公後代。
二、近代族居簡考
元朝末年,為反抗朝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經過數年混戰,元朝滅亡,後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連年戰爭的兵火和瘟疫的傳染,山東復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採取移民的措施來扭轉慘不忍睹的社會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於山東,所以山東大部分來自山西洪洞縣和江蘇東海十八村。
莒縣臧氏大部分自江蘇東海和膠東遷來。據《重修莒志》載,「莒州十區臧家莊臧氏,原籍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始遷祖胤祚於明洪武二十三年遷至莒縣黑坊口,四世成儒遷居臧家莊,分三支,今傳至十七世。」「五區龍宿庄臧氏,始遷祖瑾於明洪武年間由登州府福山縣遷居莒北龍宿庄(今屬諸城馬庄鄉),生四子,長熊分支諸城枳溝,次子龍遷居石埠集,三子鳳居龍宿庄,四子虎遷居昌樂辛旺集。
五蓮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屬諸城臧氏,祖居諸城琅琊台,有主譜,子孫後代散居有記載;另一支屬枳溝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無主譜,各支均有支譜,譜中均記載:「吾祖世居東魯」,據有關資料考證,此兩支屬一族,均從東海和膠東遷入。崖上庄分譜載「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遷於登州府福山縣,延至明洪武年間先祖諱武復由登州遷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筆者註:可見原來就在崖上庄住過,故用「遷回故土」),世世相傳」。崖上庄臧氏即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臧家崖村,始遷祖武遷來後居住多年,子孫繁衍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興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長)。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類之繁,一盛一日,時濰水之濱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見崖上庄臧氏譜序)。以後逐年析居,遍布於濰河兩岸。諸城市枳溝鎮的東安、西安,枳溝後街、臧家崖、前後水清溝、楊家窪、山子前和五蓮縣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楊家溝、輝溝子、高澤、西雲門、窩疃、段家廟、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諸城兵亂,遷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據崖上庄支譜序中載:「……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陝西人,自稱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內有臧氏獨立村,曰「楊家行」,雲「自楊家窪」(屬諸城枳溝鎮)出族。」今已代遠年湮,無從考究。因本支無主譜,雖有支譜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後代無記載,故不能如實統計其族人散居住地,實是遺憾。崖上庄臧氏與諸城臧氏同族不同譜,但輩序排列卻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樣一輩卻差三世,這是因為沒有統一族譜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庄臧氏由後水清溝運德主持,運堂負責印刷,「運」字輩「樹權」兄執筆新修一部主譜,把該族系的部分分譜系統起來,是一件大好事,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財富,成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據。其輩序諸城臧氏原有族譜修於明末,創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譜從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禎壬午兵亂中毀於戰火。到清康熙年間七世祖振榮時任廣西懷集知縣,又升江西寧州知府,借歸里休養之機,又續修新譜,因前譜毀,先祖失考,只能從記憶中的始祖智開始新修。譜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榮作序。七十三年後,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應鈞祖續修。二十六年後又由九世祖毓雲第三次修譜。六十年後,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譜,此譜稱「道光譜」,目前能查到的僅有此譜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議定三十二字為今後排輩之序,其是:偉臣著望、家運傳真、日初山廣、如澤方循、佑茲礪品、醇睦今人、恪先訓後、庚亦經陳。「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輩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從蘇北到山東,臧氏大部分用此「輩」字排序。同姓相遇,論資排輩,親如一家,否則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諸城臧氏族譜對族居地記載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記」中雲:「吾祖居琅琊台,再乃遷居瓦屋庄,後又遷居於城(諸城城裡)……」,又據祖輩相傳雲,諸城臧氏乃於明洪武二年由江蘇省東海宿遷縣遷入諸城琅琊台。又據長興眉錫在康熙《諸城臧氏族譜》序中謂:「……即自吾魯僖伯公以後之散處於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尋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雲「臧氏之來諸城也,肇基於琅琊台,開創之人已湮乎無聞……」。所以諸城臧氏自江蘇省東海宿遷縣移民至諸城琅琊台,後遷居瓦屋庄,又居城裡,確信無疑。相傳,琅琊台始遷先祖兄弟三人從東海宿遷縣遷來琅琊台,因生活困難,長兄去登州福山縣,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傳三世,曾有諱班祖在此居住,現有墳塋九座為證。因前譜毀於戰亂,新修譜只能從遷祖智從琅琊台遷居諸城城南瓦屋庄,後又遷城裡記載。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貢生,初任湖廣景陵衛經歷,後升直隸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節、符、策三人,節祖敕贈文林郎,太湖知縣,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人稱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幾、惟精、惟時,均居住在諸城城裡。
三、現代族人分布
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進士始,家業從此發跡,子孫後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諸城城裡、五蓮的仁里、膠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輩分支時,達到鼎盛時期,共有三十一支,現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後:長子爾用,官生,誥贈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爾勸,明萬曆十六年(1598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人稱大司馬(繼子一人:允德)。三子爾動,無子。四子爾令,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歸,適遇明崇禎壬午諸城兵亂,帶頭奮起抗清殉難於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爾壽,官生,壬午抗清殉難(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爾昌,附生(出嗣於惟幾)。該支人數較多,分布極廣,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榮、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魯;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聲、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華。由於戰亂,子孫皆投奔各自的庄園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溝、韓戈庄、鄧戈庄、橫溝、張家溝、管家莊子、高疃、王村、黑龍溝子、毛庄、蘭家莊、曹家莊、封家官莊、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劉家溝、劉家黑龍溝子、老屯庄、鐵溝、指揮、徐家莊、喬戈庄、黃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膠南市)、王家莊、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嶺、胡家樓、小店子、新莊、岳旺庄、黃家窯、小蘇家莊、許家溝、史家溝、木營老莊、宋家莊子、辛家窯、胡溝、壽塔寺、台家莊、關東老莊、焦家莊子、臧家莊。五蓮縣的明古庄、玉皇廟、瓦窯溝、范家車村、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莒縣的魏家官莊、莊家山。還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膠縣等地。現已傳至二十一世。
二、惟幾祖後:繼子一人爾昌,附生(其有子三人,達德、容德、育德)。達德世系:振鐸、振鳳、振權;容德世系:振鵬;育德世系:振京、振揚、振昱(止)、振宜。後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諸城縣的陸家莊、朱解、東潘旺庄、陳家潘旺庄、王滿莊子、宋家樓子、辛家窯、黑龍溝子、史家埠、悅庄、院西、莒北大馬庄(今屬諸城),洛庄、孟家窯、朱留庄、龍池子、我樂子、王戈庄、孔家莊、沙嶺子庄、高家洛庄、田家莊、孫村、北十里堡、張家屯、黑龍溝。東北煙房子溝。五蓮縣的仁里村、泊子村、黃崖圈、花園、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現已傳至二十世。
唯以上兩大家族龐大、興旺。
三、惟精祖後:嗣光世系:瑞徵、嘉征(止)、奎光(止);啟光世系(止);龍光世系:汝諫;重光世系:汝眾;禧光世系:汝明;寵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諸城縣的瓦屋庄、我樂子、許家河子、范家莊子、辛家窯、劉家黑龍溝子、台家村、樓子、後疃、臧家樓子、七吉村、陳家窯、石嶺、位井、北戈庄、沙戈庄、土牆、松園、北程戈庄、郝家村、高樂埠、臧家莊、黃疃、孫戈庄、龍石頭河等。
四、惟時祖後:龍正世系:之秀、之進、之舉。分布在:諸城的漢車、洛庄;五蓮縣的福祿頭、福祿並。
以上各支系行輩一樣,均按十世族人規定輩序排列,有條不紊,族人相逢,親如一家。
五蓮縣仁里臧氏遷祖純、 ,由諸城辛家窯遷居仁里村(原屬諸城縣),後因支系繁茂,由仁里遷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園、黃家圈、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數遷居膠東、北京、四川的重慶、陝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建國前還有去香港、台灣者。有的還僑居美國等國家搞科研或經商。
五蓮縣玉皇廟臧氏遷祖宸綱於清雍正年間由諸城徐家莊遷入,錫鵠祖由玉皇廟又遷至瓦窯溝,分支後的一支遷居范家車村。黃崖圈臧氏遷祖 由仁里村遷入,分支後又遷入松柏鄉的白廟子、香店,現已傳至十八世。五蓮縣叩官鎮的於家崮子,許孟鎮的花園,日照東港區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許孟鎮的仁里村遷入,因年代久遠主譜無記載,始遷祖失諱。五蓮許孟鎮的福祿頭、福祿並臧氏由諸城漢車遷入,譜有記載。
日照兩城臧氏由諸城遷入。五蓮還有少數臧氏由膠南遷來。五蓮的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臧氏均由諸城郝戈庄遷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當兵專業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邊,幹部南下、考學就業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東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於全國各地甚多,從大江南北到海疆邊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跡。如雲南、四川到東北的黑龍江都有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膠東臧氏安家落戶,繁衍生存,但都沒有忘記祖居地山東諸城、崖上庄、福山縣。
四、臧氏官爵敘略
自東周至今臧氏名人輩出。春秋時有臧孫辰、臧孫許、臧紇皆為官。在魯國執政的臧文仲、歷仕魯庄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漢初有臧茶被項羽封為燕王,後擁劉邦稱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國子監助教,有史學家臧榮緒(415—488),齊莒縣東莞人,著《晉書》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晉書》中號為較完善的一部,還著有《嫡論》、《拜五經序論》、《續同記》等。臧陵、臧嚴均屬莒縣東莞人,皆任參軍。東漢時臧昱,廣陵射陽人(江蘇寶應東)人,靈帝時為揚州刺史,後任使匈奴中郎將。臧洪(160—195)東漢廣陵射陽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臧爾勸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臧允德任錦衣千總。以上三人屬諸城人。臧懋循明戲曲家、文學家,浙江長興人,明萬曆八年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後棄官歸里,著有《古詩所》、《唐詩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經學家。臧應選、臧琳皆為官。臧振榮,諸城人,任江西寧州知府,政績顯赫,很受百姓稱頌。臧在新,字與咸,江蘇阜寧人,清任虎門炮台教練,後赴日本,歸國後被孫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後被害於煙雨台。
民國初年,有諸城臧漢臣、臧濟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同盟會,組織起義,推翻了諸城清政府,建立了諸城民政府,臧漢臣任民政長(縣長),其他人辦學堂培養人才,推動民主革命。現代有臧克家、臧雲蘧,臧樂源,臧東升,臧雲遠,臧雲飛,臧鳴亞,臧恩堂,臧松年,臧雲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從三十年代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革命,現在有的成為高級領導幹部、作家、詩人、作曲家、藝人等。
從明代萬曆年間到清道光年間的三百年間,僅諸城臧氏據不完全統計就有:進士5人,舉人14人,武舉3人,拔貢2人,貢生28人,廩生7人,監生136人,附生77人,官生5人,庠生4人,武生4人,增生5人,秀才多人。兵部右侍郎2人,贈尚書2人,布政使2人,兵備使2人,主事郎中5人,巡撫2人,翰林院招待1人,翰林7人,翰林院譯館官生1人。知府3人,知州5人,州同13人。知縣17人,經歷11人,工部屯田主事1人,錦衣衛千戶1人。吏目3人,守備2人,主簿1人,巡檢1人,大理司丞2人,縣丞1人,州判1人,司務1人,壽官4人,提舉1人,刑部主事2人,中書舍人1人,理問8人,訓導6人,教諭10人,八品12人,九品15人,通判1人。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許多臧氏族人走向社會,或文或武,部省市級幹部很多。尤其恢復高考後,吾族人讀大學的人數猛增,已有博士、研究生走向不同崗位。還有在海外搞科研工作的,他們都在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⑹ 百家姓里有人姓臧嗎

當然有姓臧的

⑺ 「臧」這個姓在百家姓里排名多少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1--8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9--16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17---24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25---32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33---40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41--48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49---56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57--64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65---72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73---80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81---88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89---96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97---104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105--112
百家姓排112位。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號

地望分布: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諸城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臧姓名人

臧荼,西漢有燕王;

臧旻,東漢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將;

臧榮緒,南朝齊有史學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學家、戲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學家;

臧賜,春秋時魯國大夫。

臧洪,東漢末年人,曾游說各地首領,共同討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醫,他在元豐年間來到鄞南胡,每天治癒數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費縣方城鎮一帶人,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將。曾任琅琊相,類同臨沂地區行政長官第一把手。他為人正直義氣,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三國志》中,稱他為「氣節之士」。

臧克家 臧克家同志,筆名少全、何嘉,是詩人聞一多先生的高徒。

■臧姓宗祠通用對聯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志士全義;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廣陵射陽人臧洪,字子源,舉孝廉,初任即丘長,董卓專權時,他任廣陵太守張超的功曹,勸說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聯合討伐董卓。後來歸附袁紹,歷官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曹操圍攻張超時,袁紹不去救援,他便與袁紹斷絕了關系。袁紹攻打東郡,城破後被殺。下聯典指南朝宋莒縣人臧質,字含文,文帝時任徐、兗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鎮守盱眙,抵禦北魏的進犯有功,又參與討伐元兇劉劭,封始興郡公。

志士全義;

刺史能軍。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東海世澤;

諫魚家聲。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臧彄。曾諫魯隱公如棠(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北)觀魚。

雲台勛績;

郜鼎銘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臧宮從光武征戰,以勇著稱,破群賊,以功封郎陵侯,雲台著其勛績。下聯典指春秋宋華父督弒殤公,以郜大鼎賂魯,桓公取之,臧孫達諫之。周內史稱其「諫之以德」。

生應瑞夢;

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南朝徐陵,號孝穆,其母臧氏嘗夢五色雲化鳳而生徐陵。魯亂時,魯孝公保姆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號稱「義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

鄞南顯奇效;

水樂留豐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臧中立,毗陵人。元豐中,至鄞南湖,日治癒病人數千人。見《尚友錄》。下聯典指明代書法家臧性,字孟癢,鄞縣人。永樂中,以善書征秘閣,繕寫《永樂大典》。官宜興令,剛毅嚴謹。見《尚友錄》。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對聯〗

義和招民千戶;

文仲歷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臨海太守臧熹,字義和,好經籍,後習騎射,志立功名。晉隆安初人武帝至建業,收圖書、器物、封府庫。就臨海太守,整頓綱紀,招致流民,歸者千餘家。下聯典指春秋魯國正卿臧孫辰,名辰,字文仲,歷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維護宗法禮治,對外主張加強 助。互曾親自攜帶幣器,告糴於齊,以賑魯飢。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東鄰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萬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臧姓名門望族居住院地「東海」(郡)嵌字聯。

萬人御敵稱忠勇;

百卷宏篇見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官吏臧紓青(1796-1854),字牧庵,江蘇省宿遷人。道舉人。鴉片戰爭爆發後,曾團練鄉兵萬人,備以御敵。1841年入揚威將軍奕經幕府。他反對妥協求和,主張奏召林則徐至浙江襄辦軍務,創伏勇散戰法以破英國侵略軍。下聯典指南朝齊史學家臧榮緒(415-488),東莞莒(今山東省莒縣)人。少耽書史,有志節,與吳康長期隱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一址卷,記兩晉史事詳盡,為唐初官修《晉書》的主要依據。

徐孝穆生應瑞夢;

魯義保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陳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聯典指周·魯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無力;

墜地金石自有聲。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文學家臧克家自題聯。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氣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學問淹博,修一代史書。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質,字含文,有氣干,文帝以為徐、兗二州刺史。後因功封始興郡公。下聯典指南齊主簿臧榮緒,莒人。鈍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又著五經序論。隱居教授,自號被褐先生。

==

臧氏溯源

作者:臧運和

一、遠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數大姓。據《中華姓氏溯源》載,春秋時,周公封子於魯,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魯孝公之子 ,食邑於臧(今山東境內),其後因邑為氏。又魯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後以字為氏。望出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由此可見,臧姓祖居山東無疑。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魯孝公之子僖伯(謚號),名 ,為魯國大夫。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諫隱公「觀魚謂之亂政」,公不聽忠言,後被人戮而奪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矢魚於棠」(棠——邑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北)的記載(見《古文觀止》中《臧僖伯諫觀魚》篇)。故臧威信極高,封魯地郯為國(今山東郯城西南古稱東海),後以臧為姓,世代為魯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謚號),名孫達,魯國大夫,他曾諫魯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很得後人的稱頌。因此,臧與復姓臧孫皆為一族。《中華姓氏溯源》載,臧 ,臧欣皆為一家,均系魯公後代。

二、近代族居簡考

元朝末年,為反抗朝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經過數年混戰,元朝滅亡,後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連年戰爭的兵火和瘟疫的傳染,山東復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採取移民的措施來扭轉慘不忍睹的社會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於山東,所以山東大部分來自山西洪洞縣和江蘇東海十八村。

莒縣臧氏大部分自江蘇東海和膠東遷來。據《重修莒志》載,「莒州十區臧家莊臧氏,原籍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始遷祖胤祚於明洪武二十三年遷至莒縣黑坊口,四世成儒遷居臧家莊,分三支,今傳至十七世。」「五區龍宿庄臧氏,始遷祖瑾於明洪武年間由登州府福山縣遷居莒北龍宿庄(今屬諸城馬庄鄉),生四子,長熊分支諸城枳溝,次子龍遷居石埠集,三子鳳居龍宿庄,四子虎遷居昌樂辛旺集。

五蓮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屬諸城臧氏,祖居諸城琅琊台,有主譜,子孫後代散居有記載;另一支屬枳溝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無主譜,各支均有支譜,譜中均記載:「吾祖世居東魯」,據有關資料考證,此兩支屬一族,均從東海和膠東遷入。崖上庄分譜載「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遷於登州府福山縣,延至明洪武年間先祖諱武復由登州遷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筆者註:可見原來就在崖上庄住過,故用「遷回故土」),世世相傳」。崖上庄臧氏即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臧家崖村,始遷祖武遷來後居住多年,子孫繁衍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興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長)。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類之繁,一盛一日,時濰水之濱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見崖上庄臧氏譜序)。以後逐年析居,遍布於濰河兩岸。諸城市枳溝鎮的東安、西安,枳溝後街、臧家崖、前後水清溝、楊家窪、山子前和五蓮縣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楊家溝、輝溝子、高澤、西雲門、窩疃、段家廟、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諸城兵亂,遷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據崖上庄支譜序中載:「……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陝西人,自稱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內有臧氏獨立村,曰「楊家行」,雲「自楊家窪」(屬諸城枳溝鎮)出族。」今已代遠年湮,無從考究。因本支無主譜,雖有支譜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後代無記載,故不能如實統計其族人散居住地,實是遺憾。崖上庄臧氏與諸城臧氏同族不同譜,但輩序排列卻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樣一輩卻差三世,這是因為沒有統一族譜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庄臧氏由後水清溝運德主持,運堂負責印刷,「運」字輩「樹權」兄執筆新修一部主譜,把該族系的部分分譜系統起來,是一件大好事,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財富,成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據。其輩序諸城臧氏原有族譜修於明末,創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譜從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禎壬午兵亂中毀於戰火。到清康熙年間七世祖振榮時任廣西懷集知縣,又升江西寧州知府,借歸里休養之機,又續修新譜,因前譜毀,先祖失考,只能從記憶中的始祖智開始新修。譜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榮作序。七十三年後,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應鈞祖續修。二十六年後又由九世祖毓雲第三次修譜。六十年後,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譜,此譜稱「道光譜」,目前能查到的僅有此譜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議定三十二字為今後排輩之序,其是:偉臣著望、家運傳真、日初山廣、如澤方循、佑茲礪品、醇睦今人、恪先訓後、庚亦經陳。「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輩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從蘇北到山東,臧氏大部分用此「輩」字排序。同姓相遇,論資排輩,親如一家,否則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諸城臧氏族譜對族居地記載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記」中雲:「吾祖居琅琊台,再乃遷居瓦屋庄,後又遷居於城(諸城城裡)……」,又據祖輩相傳雲,諸城臧氏乃於明洪武二年由江蘇省東海宿遷縣遷入諸城琅琊台。又據長興眉錫在康熙《諸城臧氏族譜》序中謂:「……即自吾魯僖伯公以後之散處於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尋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雲「臧氏之來諸城也,肇基於琅琊台,開創之人已湮乎無聞……」。所以諸城臧氏自江蘇省東海宿遷縣移民至諸城琅琊台,後遷居瓦屋庄,又居城裡,確信無疑。相傳,琅琊台始遷先祖兄弟三人從東海宿遷縣遷來琅琊台,因生活困難,長兄去登州福山縣,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傳三世,曾有諱班祖在此居住,現有墳塋九座為證。因前譜毀於戰亂,新修譜只能從遷祖智從琅琊台遷居諸城城南瓦屋庄,後又遷城裡記載。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貢生,初任湖廣景陵衛經歷,後升直隸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節、符、策三人,節祖敕贈文林郎,太湖知縣,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人稱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幾、惟精、惟時,均居住在諸城城裡。

三、現代族人分布

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進士始,家業從此發跡,子孫後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諸城城裡、五蓮的仁里、膠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輩分支時,達到鼎盛時期,共有三十一支,現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後:長子爾用,官生,誥贈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爾勸,明萬曆十六年(1598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人稱大司馬(繼子一人:允德)。三子爾動,無子。四子爾令,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歸,適遇明崇禎壬午諸城兵亂,帶頭奮起抗清殉難於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爾壽,官生,壬午抗清殉難(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爾昌,附生(出嗣於惟幾)。該支人數較多,分布極廣,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榮、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魯;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聲、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華。由於戰亂,子孫皆投奔各自的庄園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溝、韓戈庄、鄧戈庄、橫溝、張家溝、管家莊子、高疃、王村、黑龍溝子、毛庄、蘭家莊、曹家莊、封家官莊、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劉家溝、劉家黑龍溝子、老屯庄、鐵溝、指揮、徐家莊、喬戈庄、黃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膠南市)、王家莊、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嶺、胡家樓、小店子、新莊、岳旺庄、黃家窯、小蘇家莊、許家溝、史家溝、木營老莊、宋家莊子、辛家窯、胡溝、壽塔寺、台家莊、關東老莊、焦家莊子、臧家莊。五蓮縣的明古庄、玉皇廟、瓦窯溝、范家車村、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莒縣的魏家官莊、莊家山。還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膠縣等地。現已傳至二十一世。

二、惟幾祖後:繼子一人爾昌,附生(其有子三人,達德、容德、育德)。達德世系:振鐸、振鳳、振權;容德世系:振鵬;育德世系:振京、振揚、振昱(止)、振宜。後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諸城縣的陸家莊、朱解、東潘旺庄、陳家潘旺庄、王滿莊子、宋家樓子、辛家窯、黑龍溝子、史家埠、悅庄、院西、莒北大馬庄(今屬諸城),洛庄、孟家窯、朱留庄、龍池子、我樂子、王戈庄、孔家莊、沙嶺子庄、高家洛庄、田家莊、孫村、北十里堡、張家屯、黑龍溝。東北煙房子溝。五蓮縣的仁里村、泊子村、黃崖圈、花園、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現已傳至二十世。

唯以上兩大家族龐大、興旺。

三、惟精祖後:嗣光世系:瑞徵、嘉征(止)、奎光(止);啟光世系(止);龍光世系:汝諫;重光世系:汝眾;禧光世系:汝明;寵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諸城縣的瓦屋庄、我樂子、許家河子、范家莊子、辛家窯、劉家黑龍溝子、台家村、樓子、後疃、臧家樓子、七吉村、陳家窯、石嶺、位井子、北戈庄、沙戈庄、土牆、松園、北程戈庄、郝家村、高樂埠、臧家莊、黃疃、孫戈庄、龍石頭河等。

四、惟時祖後:龍正世系:之秀、之進、之舉。分布在:諸城的漢車、洛庄;五蓮縣的福祿頭、福祿並。

以上各支系行輩一樣,均按十世族人規定輩序排列,有條不紊,族人相逢,親如一家。

五蓮縣仁里臧氏遷祖純、 ,由諸城辛家窯遷居仁里村(原屬諸城縣),後因支系繁茂,由仁里遷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園、黃家圈、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數遷居膠東、北京、四川的重慶、陝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建國前還有去香港、台灣者。有的還僑居美國等國家搞科研或經商。

五蓮縣玉皇廟臧氏遷祖宸綱於清雍正年間由諸城徐家莊遷入,錫鵠祖由玉皇廟又遷至瓦窯溝,分支後的一支遷居范家車村。黃崖圈臧氏遷祖 由仁里村遷入,分支後又遷入松柏鄉的白廟子、香店,現已傳至十八世。五蓮縣叩官鎮的於家崮子,許孟鎮的花園,日照東港區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許孟鎮的仁里村遷入,因年代久遠主譜無記載,始遷祖失諱。五蓮許孟鎮的福祿頭、福祿並臧氏由諸城漢車遷入,譜有記載。

日照兩城臧氏由諸城遷入。五蓮還有少數臧氏由膠南遷來。五蓮的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臧氏均由諸城郝戈庄遷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當兵專業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邊,幹部南下、考學就業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東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於全國各地甚多,從大江南北到海疆邊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跡。如雲南、四川到東北的黑龍江都有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膠東臧氏安家落戶,繁衍生存,但都沒有忘記祖居地山東諸城、崖上庄、福山縣。

四、臧氏官爵敘略

自東周至今臧氏名人輩出。春秋時有臧孫辰、臧孫許、臧紇皆為官。在魯國執政的臧文仲、歷仕魯庄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漢初有臧茶被項羽封為燕王,後擁劉邦稱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國子監助教,有史學家臧榮緒(415—488),齊莒縣東莞人,著《晉書》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晉書》中號為較完善的一部,還著有《嫡論》、《拜五經序論》、《續同記》等。臧陵、臧嚴均屬莒縣東莞人,皆任參軍。東漢時臧昱,廣陵射陽人(江蘇寶應東)人,靈帝時為揚州刺史,後任使匈奴中郎將。臧洪(160—195)東漢廣陵射陽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臧爾勸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臧允德任錦衣千總。以上三人屬諸城人。臧懋循明戲曲家、文學家,浙江長興人,明萬曆八年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後棄官歸里,著有《古詩所》、《唐詩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經學家。臧應選、臧琳皆為官。臧振榮,諸城人,任江西寧州知府,政績顯赫,很受百姓稱頌。臧在新,字與咸,江蘇阜寧人,清任虎門炮台教練,後赴日本,歸國後被孫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後被害於煙雨台。

民國初年,有諸城臧漢臣、臧濟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同盟會,組織起義,推翻了諸城清政府,建立了諸城民政府,臧漢臣任民政長(縣長),其他人辦學堂培養人才,推動民主革命。現代有臧克家、臧雲蘧,臧樂源,臧東升,臧雲遠,臧雲飛,臧鳴亞,臧恩堂,臧松年,臧雲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從三十年代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革命,現在有的成為高級領導幹部、作家、詩人、作曲家、藝人等。

從明代萬曆年間到清道光年間的三百年間,僅諸城臧氏據不完全統計就有:進士5人,舉人14人,武舉3人,拔貢2人,貢生28人,廩生7人,監生136人,附生77人,官生5人,庠生4人,武生4人,增生5人,秀才多人。兵部右侍郎2人,贈尚書2人,布政使2人,兵備使2人,主事郎中5人,巡撫2人,翰林院招待1人,翰林7人,翰林院譯館官生1人。知府3人,知州5人,州同13人。知縣17人,經歷11人,工部屯田主事1人,錦衣衛千戶1人。吏目3人,守備2人,主簿1人,巡檢1人,大理司丞2人,縣丞1人,州判1人,司務1人,壽官4人,提舉1人,刑部主事2人,中書舍人1人,理問8人,訓導6人,教諭10人,八品12人,九品15人,通判1人。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許多臧氏族人走向社會,或文或武,部省市級幹部很多。尤其恢復高考後,吾族人讀大學的人數猛增,已有博士、研究生走向不同崗位。還有在海外搞科研工作的,他們都在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⑻ 滿族臧姓家譜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地望分布: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諸城市。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編輯本段]臧姓名人 臧荼,西漢有燕王; 臧旻,東漢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將; 臧榮緒,南朝齊有史學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學家、戲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學家; 臧賜,春秋時魯國大夫。 臧洪,東漢末年人,曾游說各地首領,共同討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醫,他在元豐年間來到鄞南胡,每天治癒數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費縣方城鎮一帶人,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將。曾任琅琊相,類同臨沂地區行政長官第一把手。他為人正直義氣,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三國志》中,稱他為「氣節之士」。 臧克家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 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孫荃、何嘉,是詩人聞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譽為「農民詩人」。 ■臧姓宗祠通用對聯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志士全義;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廣陵射陽人臧洪,字子源,舉孝廉,初任即丘長,董卓專權時,他任廣陵太守張超的功曹,勸說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聯合討伐董卓。後來歸附袁紹,歷官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曹操圍攻張超時,袁紹不去救援,他便與袁紹斷絕了關系。袁紹攻打東郡,城破後被殺。下聯典指南朝宋莒縣人臧質,字含文,文帝時任徐、兗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鎮守盱眙,抵禦北魏的進犯有功,又參與討伐元兇劉劭,封始興郡公。 志士全義; 刺史能軍。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東海世澤; 諫魚家聲。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臧彄。曾諫魯隱公如棠(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北)觀魚。 雲台勛績; 郜鼎銘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臧宮從光武征戰,以勇著稱,破群賊,以功封郎陵侯,雲台著其勛績。下聯典指春秋宋華父督弒殤公,以郜大鼎賂魯,桓公取之,臧孫達諫之。周內史稱其「諫之以德」。 生應瑞夢; 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南朝徐陵,號孝穆,其母臧氏嘗夢五色雲化鳳而生徐陵。魯亂時,魯孝公保姆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號稱「義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 鄞南顯奇效; 永樂留豐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臧中立,毗陵人。元豐中,至鄞南湖,日治癒病人數千人。見《尚友錄》。下聯典指明代書法家臧性,字孟癢,鄞縣人。永樂中,以善書征秘閣,繕寫《永樂大典》。官宜興令,剛毅嚴謹。見《尚友錄》。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對聯〗 義和招民千戶; 文仲歷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臨海太守臧熹,字義和,好經籍,後習騎射,志立功名。晉隆安初人武帝至建業,收圖書、器物、封府庫。就臨海太守,整頓綱紀,招致流民,歸者千餘家。下聯典指春秋魯國正卿臧孫辰,名辰,字文仲,歷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維護宗法禮治,對外主張加強 助。互曾親自攜帶幣器,告糴於齊,以賑魯飢。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東鄰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萬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臧姓名門望族居住院地「東海」(郡)嵌字聯。 萬人御敵稱忠勇; 百卷宏篇見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官吏臧紓青(1796-1854),字牧庵,江蘇省宿遷人。道舉人。鴉片戰爭爆發後,曾團練鄉兵萬人,備以御敵。1841年入揚威將軍奕經幕府。他反對妥協求和,主張奏召林則徐至浙江襄辦軍務,創伏勇散戰法以破英國侵略軍。下聯典指南朝齊史學家臧榮緒(415-488),東莞莒(今山東省莒縣)人。少耽書史,有志節,與吳康長期隱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一址卷,記兩晉史事詳盡,為唐初官修《晉書》的主要依據。 徐孝穆生應瑞夢; 魯義保計脫孤兒。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陳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聯典指周·魯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無力; 墜地金石自有聲。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文學家臧克家自題聯。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氣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學問淹博,修一代史書。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質,字含文,有氣干,文帝以為徐、兗二州刺史。後因功封始興郡公。下聯典指南齊主簿臧榮緒,莒人。鈍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又著五經序論。隱居教授,自號被褐先生。

⑼ 臧姓氏的由來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為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
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號 地望分布: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山東諸城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⑽ 在中國有多少臧姓人

臧(Zāng)姓,在中國人口較少,按人口排名,
臧姓排行為第215位(宋版《百家姓》排第112位),
約占漢族人口的0.03%,約38萬人左右,分別主要在山東、江蘇和河北等省市。
代表性人物有臧中立、臧克家等。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等。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