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50武裝直升機和卡-52武裝直升機有哪些區別

米-28N的生存才能很強,駕駛座艙和機載設備能夠抵禦敵防空火力的攻擊,完整契合俄羅斯將武裝直升機作為「空中坦克」運用的准繩。該機具備在遠間隔和復雜地形的狀況下,先敵發現和先敵打擊的才能,還具有20米以下超低空突防的才能。
2. 直升機圖片和介紹
簡介
直升機主要由機體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槳)、動力、傳動三大系統以及機載飛行設備等組成。旋翼一般由渦輪軸發動機或活塞式發動機通過由傳動軸及減速器等組成的機械傳動系統來驅動,也可由槳尖噴氣產生的反作用力來驅動。目前實際應用的是機械驅動式的單旋翼直升機及雙旋翼直升機,其中又以單旋翼直升機數量最多。
直升機的最大速度可達300km/h以上,俯沖極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達6000m(世界紀錄為12450m),一般航程可達600~800km左右。攜帶機內、外副油箱轉場航程可達2000km以上。根據不同的需要直升機有不同的起飛重量。當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機最大的是俄羅斯的米-26(最大起飛重量達56t,有效載荷20t)。
直升機的突出特點是可以做低空(離地面數米)、低速(從懸停開始)和機頭方向不變的機動飛行,特別是可在小面積場地垂直起降。由於這些特點使其具有廣闊的用途及發展前景。在軍用方面已廣泛應用於對地攻擊、機降登陸、武器運送、後勤支援、戰場救護、偵察巡邏、指揮控制、通信聯絡、反潛掃雷、電子對抗等。在民用方面應用於短途運輸、醫療救護、救災救生、緊急營救、吊裝設備、地質勘探、護林滅火、空中攝影等。海上油井與基地間的人員及物資運輸是民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目前直升機相對飛機而言,振動和雜訊水平較高、維護檢修工作量較大、使用成本較高,速度較低,航程較短。直升機今後的發展方向就是在這些方面加以改進。
原理
直升機發動機驅動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機舉托在空中,主發動機同時也輸出動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槳,機載陀螺儀能偵測直升機回轉角度並反饋至小螺旋槳,通過調整小螺旋槳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槳產生的不同轉速下的反作用力。
通過稱為「傾斜盤」的機構可以調整直升飛機的旋翼的螺距,從而在旋轉面上可以產生不同象限上的升力差,以此升力差來實現改變直升飛機的飛行方向,同時,直升飛機升空後發動機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轉速下,控制直升飛機的上升和下降是通過調整螺旋槳的總螺距來得到不同的總升力的,因此直升機實現了垂直起飛及降落。
類型
螺距:指螺旋槳在自己本身根軸上的偏轉角度,轉速固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螺距可以更有效的操縱螺旋槳的升力或推進力,甚至得到反推力或者反升力。
1單旋翼直升機
單旋翼帶尾槳(DuctedFan)一個水平旋翼負責提供升力,尾部一個小型垂直旋翼(尾槳)負責抵消旋翼產生的反扭矩。例如,歐洲直升機公司製造的EC-135直升機。
單旋翼無尾槳(NOTAR)一個水平旋翼負責提供升力,機身尾部側面有空氣排出,與旋翼的下洗氣流相互作用產生側向力來抵消旋翼產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國麥道直升機公司生產的MD520N直升機。
2雙旋翼直升機
縱列式(Tandem)兩個旋翼前後縱向排列,旋轉方向相反。例如,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CH-47「支努干」運輸直升機。
橫列式(Transverse)兩個旋翼左右橫向排列,旋翼軸間隔較遠,旋轉方向相反。例如,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Mi-12直升機。
共軸式(Coaxial)兩個旋翼上下排列,在同一個軸線上反向旋轉。例如,前蘇聯卡莫夫設計局研製的卡-50武裝直升機。
用途
直升機因為有許多其他飛行器難以辦到或不可能辦到的優勢,受到廣泛應用,直升機由於可以垂直起飛降落不用大面積機場主要用於觀光旅遊、火災救援、海上急救、緝私緝毒、消防、商務運輸、醫療救助、通信以及噴灑農葯殺蟲劑消滅害蟲、探測資源,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世界直升機的隊伍逐漸壯大。
武裝直升機:裝有武器並執行作戰任務的直升機。亦稱攻擊直升機或強擊直升機。主要用於攻擊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為運輸直升機護航,也可與敵直升機進行空戰。具有機動靈活,反應迅速,適於低空、超低空抵近攻擊,能在運動和懸停狀態開火等特點。多配屬陸軍航空兵,是航空兵實施直接火力支援的新型機種。武裝直升機可分為專用型和多用型兩種。專用型武裝直升機是專門為進行攻擊任務而設計的,其機身窄長,機艙內只有前後或並列乘坐的2名乘員(甚至1名乘員),作戰能力較強;多用途武裝直升機除用來遂行攻擊任務外,還可用於運輸、機降、救護等。反坦克作戰是武裝直升機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武裝直升機又被稱為「坦克殺手」;它與坦克對抗時,在視野速度、機動性及武器射程等諸方面明顯處於優勢地位。艦載武裝直升機還可擴大艦艇或艦隊的作戰范圍,增強作戰能力。武裝直升機一般攜帶機槍、航炮、炸彈、火箭和導彈等多種武器,最大平飛時速300千米以上,續航時間2-3小時。武裝直升機廣泛用於現代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國的十分關注。
直升機基本上算是一種空中運輸部隊,它可以將2個部隊搭載到行動范圍上的任何一個方格之上,無論旁邊是否有敵軍部隊。直升機只能運載步行部隊—無法運載機械化部隊。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以及橡膠才能生產直升機。
現代直升機的最早概念其實是來自於畫家兼工程師的萊昂納多·達芬奇,他在公元16世紀描繪了一台以螺旋槳驅動的飛行器。不過一直等到公元1939年時,第一台實用型的直升機才被設計出來。直升機比起固定翼飛行器來說有個獨特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垂直起降,這使得直升機可以在無法建造跑道的狹窄地區中執行任務。在今日,直升機在民間運用為救援用運輸工具,或是進行執法勤務。直升機在軍事上的用途有許多種,由大型的運輸機到人員運輸機到移動迅速的飛行坦克不等,後者主要是擔任由空中支援地面作戰的角色。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B1%C9%FD%BB%FA&in=830&cl=2&cm=1&sc=0&lm=-1&pn=1&rn=1&di=838194224&ln=2000&fr=&ic=0&s=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B1%C9%FD%BB%FA&in=687&cl=2&cm=1&sc=0&lm=-1&pn=18&rn=1&di=2718123744&ln=2000&fr=&ic=0&s=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B1%C9%FD%BB%FA&in=24707&cl=2&cm=1&sc=0&lm=-1&pn=43&rn=1&di=4648079280&ln=2000&fr=&ic=0&s=0
3. 中國特警直升機怎麼畫
首先畫出個多邊形,就像個盾牌一樣,然後在這個「盾牌」裡面畫出駕駛室的玻璃,兩邊延伸畫出飛機機翼。
一說起直升機,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它是現代一種重要的飛行器,廣泛應用於旅遊、醫療、救援、探測、戰斗以及科研等領域,還有分成武裝特警軍用直升機、民用直升機兩種。
4. 這是什麼型號的直升機
台灣陸軍的UH-1休伊直升機
UH-1休伊(Huey)型通用直升機,是美軍在越戰時期最著名的航空器,由著名的貝爾(Bell)飛機公司生產,同系列機在一九六三年就已經出現在越南地區支援軍事任務,這種通用直升機,也是目前全世界使用國家最多的機型。乘員1人,裝備T53-L-13渦軸式發動機,1X1400軸馬力。可裝載11-14名士兵,或1759公斤的貨物。
技術數據:
主旋翼直徑14.63米,
機長17.62,
機寬2.86米,
機高4.41米,
最大時速204公里,
實用升限3800米,
最大起飛重量4309公斤,
最大航程511公里。
繼航時間2小時30分。
主要類別有:
UH-1H,陸軍用。
HH-1H,空軍救護型。
EH-1H,陸軍電子對抗型。
變形:AH-1:「眼鏡蛇」系列武裝直升機
越戰忠魂中的直升機
UH-1「休伊」直升機
發展概況
UH-1是美國特克斯特倫公司貝爾直升機分公司研製的軍用中型多用途直升機,主要用於在戰場上撤退傷員、一般公務運輸和儀表飛行訓練。軍用編號原為HU-1,1963年改為UH-1。綽號「休伊」(Huey),但常用的綽號為「依洛魁」(Iroquois)。公司編號為「貝爾」204。這種直升機主要為滿足美國陸軍招標要求而研製的,主要裝備陸軍,空軍、海軍也有裝備,其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UH-1E,美國海軍裝備HH-1K和TH-1L、UH-1L等機型。
美國陸軍1954年提出招標,1955年選中貝爾公司的方案。1956年10月20日,三架原型機中的第一架首次飛行,接著又研製6架YH-40試用型和9架預生產型HU-1。1958年9月第一架HU-1首次試飛,1959年6月30日開始交付,1963年改用UH-1編號。
UH-1「休伊」直升機
UH-1的改型很多,除供美國武裝部隊使用外,還出口美、歐、澳、亞各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生產總數在2500架以上,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幾種直升機之一。UH-1系列直升機至70年代末仍是美國陸軍突擊運輸直升機隊的主力,從80年代開始,其地位逐漸被UH-60直升機代替。目前UH-1系列的各種型號均已停產。
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單發單旋翼帶尾槳布局,尾槳裝在尾斜梁左側。採用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結構,由兩根縱梁和若干隔框及金屬蒙皮組成。機身分前後兩段,前段是主體,後段是尾梁。
旋翼系統 2槳葉半剛性蹺蹺板式旋翼。為了工作平穩,採用了預錐度和懸掛措施。旋翼槳葉是全金屬膠接的,由擠壓鋁合金大梁、鋁蒙皮和峰窩芯組成,前緣包覆抗磨蝕的不銹鋼包條。旋翼槳葉用槳根套和槳轂主體相連。槳轂主體與旋翼主軸採用萬向接頭連接形式。旋翼上方裝有與槳葉成90°的穩定桿,並與液壓減擺器相連接。尾槳是2金屬槳葉的剛性結構,尾槳軸以斜交球頭鉸接,有預錐度和懸掛裝置,發動機動力渦輪通過一根浮動軸與主減速器的輸入軸相連,主減速器降低轉速後帶動旋翼和尾槳。主減速器傳動軸與電路都設有快卸接頭,以便迅速拆卸和更換。
動力裝置 UH-1B裝一台美國阿維科·萊卡明公司T53-L-11渦輪軸發動機,起飛功率為820千瓦。
電子設備 全套全天候飛行儀表,多通道高頻收發報機,航向、機體與下滑道相對位置全向指示器和儀表著陸指示器,甚高頻信標接收機,C-4導航羅盤,12.7厘米全姿態飛行指示器。
改裝情況
UH-1的主要型別有:UH-1E,HH-1K,TH-1L,UH-1L,UH-1A,UH-1B,UH-1C,UH-1F,UH-1M。
數據 & 圖片
機組人員:2人
機長:16.15米
旋翼直徑:13.41米
機高:3.84米 旋翼直徑(m):13.41
尾槳直徑(m):2.59
機長(旋翼前後放置)(m):16.15
UH-1在越南戰爭,第一次向人們證明了直升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也是直升機第一次大規模走向戰場。也是在越南戰場上,美國陸軍裝備的UH-1直升機展示了其卓越性能,並因此一戰成名,打開了世界市場,幾乎成了世界通用直升機的代名詞。而其表現最突出的一場戰斗,就是拉德龍谷地之戰。
在1965年11月的一場4日戰爭中,美國騎兵部隊同越南步兵部隊遭遇,雙方在Pielku附近的越南中心高地上展開了對峙,此後在高高的大象草叢里展開了近乎面對面的殘酷戰斗。戰爭持續了四天四夜,幾乎分不清白天黑夜。雙方距離如此之近,以致於步槍、手榴彈甚至匕首全都派上了用場,當然,美國陸軍還動用了直升機。
這次戰斗結束的標志,是被稱作「奧爾巴尼登陸」的突擊行動,這也是越戰中一次最為血腥的單一行動。也就是在這次戰斗之後,貝爾公司的UH-1「伊洛魁」直升機「休伊」(Huey)這個綽號開始成了越南戰場上響當當的名字,美國陸軍航空兵的一個空中突襲大隊在這次戰斗中幾乎被全殲。根據參加過這場戰斗的李•克米奇的回憶,「是『休伊』幫助他們扭轉了戰局」。
那場戰斗被稱作拉德龍谷地之戰,戰斗從1965年11月14日開始,持續了4天,於17日結束。美國陸軍的UH-1直升機在這次戰斗中多次出入於越南人的炮火之中,將人員和裝備成功運送到新開辟的兩個著陸帶,兩個著陸帶分別稱作XRay 和Albany(奧爾巴尼)。克米奇是一名1964年開始進入陸軍航空兵服役的新飛行員,在此之前,他曾在喬治亞州本寧堡步兵團服役。也正是在本寧堡,美國組建了陸軍第11空中突擊師,這在當時只是美國國防部嘗試大規模使用直升機的一項試驗,克米奇有幸加入了該師。在被送到戰場之前,該師的士兵開始配發新裝備並換上了新臂章,臂章為黃底黑邊,中間綉著一個馬頭。隨後,他們的部隊編號也改變了,從此有了一個神聖的名字:第1騎兵師。
當時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訓練時使用的都是UH-1A型直升機,該型直升機當時的口碑並不好,因為其發動機推力不足,不能滿足當時多種任務的需要。後來,本寧堡的訓練基地開始換裝UH-1B型直升機,許多飛行員都喜歡駕駛該機,但是該機發動機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停車後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重新啟動。另外,當時該機的發動機沒有安裝空氣濾清器,所以訓練過程中通常會有雜物吸進發動機,並且當時該基地還缺少發動機配件,所以造成許多飛機被迫停飛。直到貝爾公司後來改進了發動機進氣口設計,並補充了大量配件之後,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
http://ke..com/view/989560.htm
5. 中國軍用現役直升機有哪些
1、直-8直升機,是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法國SA321「超黃蜂」直升機為基礎仿製改進的13噸級多用途直升機。
直-8直升機是單旋翼帶尾槳多用途直升機,在標准狀態下有較大的功率儲備,具有飛行性能好、使用壽命長,飛行安全,操縱容易,使用維護方便,應急時可在水面起降等特點。直-8有多種改型,裝備中國空軍、海軍和民用航空部門。
2、直-9系列 直-9直-9是哈飛引進法國SA-365N「海豚」2專利、研製生產的雙發輕型多用途直升機。1980年10月正式引進專利生產,1982年完成了首架直-9直升機的裝配。
被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
3、直-11 直-11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輕型直升機。直-11研製參照原型是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直升機多用途輕型直升機。
主要用於教練、通信、聯絡、救護、邊防巡邏等戰勤任務。該機於1996年通過國家技術鑒定,2000年通過高寒試飛考核,已批量生產交付使用。
4、米-8/17「河馬」直升機 米-8多用途(北約代號「河馬」)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機製造聯合股份公司研製,由喀山飛機製作廠生產,可勝任多種軍事或者民用任務。算上其高級改進型米-14和米-17,米-8系列是世界直升機中生產量最大的家族。
米-8是一種雙發、五葉單旋翼的大型直升機。1964年米-8軍用型及民用型同時開始投產。米-17「河馬」直升機是針對民用和出口市場對米-8「河馬」改進而形成的後繼機型,原型機採用基本的米-8機身結構和米-14的動力裝置及氣動系統。
5、s-70中國黑鷹直升機 中國於1984年7月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簽訂購買24架S-70「黑鷹」直升機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運抵中國天津。S-70是目前解放軍序列中唯一為大眾所熟知的美式裝備,也是迄今為止解放軍所擁有的高原性能最優秀的直升機。
引進「 黑鷹」之前,中國軍隊並無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機。為適應高原地區使用需要,中國的S-70與美國陸軍標準的UH-60略有不同。
中國的S-70採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發動機,旋翼剎車進行改進,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減速殼體。用LTN3100VLF導航系統代替了美軍標準的 多普勒導航系統。機身選用了包括 7075-T6鋁合金在內的多種先進材料,機身上的射擊窗、機槍座等都經過了優化設計,承力情況較為理想。
6、EC/HC-120多用途輕型直升機 HC120直升機原名EC120,由中、法、新三國聯合研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之一。
迄今已取得歐洲聯合適航機構、美國、中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機構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已向38個國家交付400餘架。在中國,飛機由哈飛生產。在該項目中歐洲直升機公司享有61%的權益,中航技擁有24%,STAero持股15%。
7、法國「小羚羊」武裝直升機 法國「小羚羊」武裝直升機SA341/342「小羚羊」輕型直升機由原法國宇航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和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共同研製。
研製計劃最初由法方提出,旨在取代「雲雀」II直升機。中國在80年代引進十幾架用於陸航訓練。最大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時;航程71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2000千克。
8、武直-10武裝直升機武 武直-10是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進行研發,並由哈爾濱飛機公司負責設計規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一代專業武裝直升機。
武直-10兩側武器短翼可掛載反坦克導彈以及空對空導彈,並配備一座旋轉機炮塔。採用串列雙座設計,在設計上符合西方專業武裝直升機的主要特徵。
9、武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 武直-19(代號:WZ-19),是由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及602直升機研究所開發、研製、製造的武裝直升機兼偵察直升機,基於直9 , H410A、H425以及H450民用直升機的軍用衍生型,其命名為黑旋風。
武直-19設計源自於直-9W,採用機設計研究所串列式座艙布局、四葉復合材料旋翼、函道式尾槳、外置4個武器外掛點和後三點式起落架等武裝直升機的典型特色。
10、AS332「超美洲豹」中型運輸直升機 AS332B1,可容納23名士兵。AS332FI,海軍搜救、反艦和反潛型,尾梁可折擾適應艦載,有「魚叉」著艦機構。AS332MI,油箱擴大的軍用型。已有三十個左右的國家購買了近300架「超美洲豹」,印尼與西班牙也在組裝中。
至1985年1月,已有692架「美洲豹」直升機銷售往46個國家(含中國),此外,羅馬尼亞與印尼也仿製一百多架。
11、SA316B「雲雀III」輕型直升機 法國航宇公司研製,上世紀70年代購入了一批,現在還剩一些在院校做教具使用。
12、卡-28反潛直升機Ka-28直升機是俄羅斯卡莫夫公司研製的多用途反潛直升機。機 長:11.30米;機 高:5.40米;起飛重量:126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70千米/小時 。
13、卡-31艦載預警直升機。
參考資料:
中國軍用現役直升機
6. 求俄羅斯的米28武裝直升機的資料
性能設計
小展弦比懸臂式短翼
米-28使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在機身中部裝有小展弦比懸臂式短翼,前緣後掠,主翼盒結構米-28直升機圖1用輕合金材料製造,前後緣採用復合材料。機身為傳統的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比較細長。在駕駛艙四周配有完備的鈦合金裝甲。兩片槳葉的尾槳安裝在垂直安定面的右邊。不可收放的後三點式起落架。縱列式前後駕駛艙布局,前駕駛艙為領航員/射手,後面為駕駛員。駕駛艙裝有無閃爍、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彈玻璃。座椅可調高低,採用了能吸收撞擊能量的座椅,座椅兩側和後方均裝有防護裝甲,風檔和座艙之間的隔板均採用防彈玻璃。米-28可直接用安-22和伊爾-76運輸機運輸到指定作戰地區。
旋翼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米-28的旋翼系統。共有5片槳葉,採用半剛性鉸接式結構,轉速242轉/分。採用具有有彎度的高升力翼型,前緣後掠,每片後緣都有全翼展調整片。材料為玻璃纖維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窩夾芯的凱芙拉(Kevlar)材料組成。槳葉前緣有鈦合金防蝕條,槳轂也為鈦合金結構。其旋翼槳轂不需上潤滑油,旋翼系統的橡膠金屬結構取代了傳統的機械鉸接結構,自動傾斜裝置和尾槳上只有一個潤滑嘴;所以在維護方面比較方便、經濟。米-28的機動性也很好,能夠做翻跟斗等動作。
TV3-117發動機
米-28採用兩台克里莫夫設計局TV3-117發動機,功率為2×1640千瓦(2230軸馬力)。發米-28直升機圖2動機裝在機身兩側的發動機短艙中,短艙位於機身兩側短翼翼根上方。進氣口裝有導流板,可排除砂石、灰塵和外來物。採用發動機引氣實現進氣道防冰。內部總油量為1900升,還可吊掛4個外部油箱。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如自動導航系統,晝夜目視系統和火控系統。機頭圓形整流罩內裝有雷達天線。此外,還裝有紅外抑制和紅外誘餌系統。
編輯本段
武器系統
主要武器
包括機頭下方炮塔內的一門改進型2A42型30毫米機炮,備彈300發。該炮與BMP-2步兵戰車上的機關炮相似,生產方便。活動方位角為110度。能左右擺動100°,上仰13°,下俯40°,對空射速900發/分,對地射速300發/分。每側短翼掛架上總共可吊掛16枚AT-6無線制導反坦克導彈,以及兩個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機炮和制導導彈的發射由前駕駛艙控制,火箭發射由兩個駕駛艙分別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導彈,射程為800至6000米。自行反直升機任務時,可帶8枚空對空導彈,還有80mm和130mm火箭彈供選擇;尾部裝有紅外照相彈和箔條彈。機上還裝有火控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光學瞄準系統和多普勒導航系統。
9М114導彈
9М114(北約代號AT-6/AT-9)導彈是蘇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取代老式的9М17М/П(AT-2B/C)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由位於柯洛姆納的涅波別季梅(Непобедимый)機械製造設計局於70年代初開始設計,並由伊熱符斯基機械製造廠生產,1978年服役,裝備蘇聯的武裝直升機以及坦克、裝甲車,目前仍在生產、服役。該彈的系統代號和命名為9К113「猛襲」(Штурм),陸軍使用代號為9М114。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S-8/AT-6「螺旋」(Spiral)。其前一個編號AS-8,系指裝備武裝直升機的型號,當時西方和北約集團誤認為是蘇聯專門為武裝直升機研製的空地導彈,但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一個各軍兵種通用的反坦克導彈系列。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就改用其後一個編號AT-6,從而將該導彈劃入反坦克導彈范疇,並給予其改進型一個新編號AT-9。
該系列導彈為導管發射、光學跟蹤、無線電指令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在結構和性能上與西方的「米-28直升機圖3陶」(TOW)和「霍特」(HOT)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相似。該彈頭部為聚能破甲戰斗部,穿甲厚度750~900mm厚。隨後為制導控制部分,在其外表面兩側各有1個彈出式舵面,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固體火箭發動機構成導彈的後艙段,4片緊貼彈體的矩形圓弧式尾翼位於尾部,飛離發射管時翼片彈出並高速旋轉,使導彈穩定飛行。彈體尾部裝有光學跟蹤用的發光管,供直升機或裝甲戰車射手對發射後的導彈進行跟蹤控制,無線電指令傳輸頻率為35GHz。在不發射時,導彈全部封裝在發射管內,用作導彈的儲存箱;在發射時,該發射管用作導向裝置,導彈出口速度55m/s,加速到350~400m/s,飛行最大射程時間為15s。整個封裝導彈的重量為46.5kg,其中導彈重量為35kg。關於該彈的制導系統,西方曾經根據所獲情報資料,推測為無線電指令中制導加半主動激光末制導,因而將導彈的性能估計為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對在國際航展上亮相的武裝直升機及其反坦克導彈進行實地考察表明,該彈只裝有採用紅外光學跟蹤的無線電指令制導,並沒有採用半主動激光末制導,因而從總體性能上將其歸於第二代反坦克導彈范疇是符合該彈實際的。
反坦克導彈
9М120(AT-12/AT-16)反坦克導彈是前蘇聯/俄羅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也是專用於空對地攻擊的新一代反坦克導彈,由位於圖拉的希普諾夫(Шипунов)儀器製造設計局,於80年代初開始設計,1990年開始服役,1991年首次在阿聯酋迪拜航展上露面,掛在蘇-25對地攻擊機兩側機翼中部掛架上。該彈的系統代號和命名為9К121「旋風」(Вихрь),陸/空軍使用代號為9М120,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為AT-12,隨後給予其改進型「旋風」М(Вихрь-M)的編號為AT-16,但均未給出命名。
該彈在氣動外形布局和結構上,與前蘇聯/俄羅斯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9М114(AT-6/AT-9)相似,均採用導管發射方式。但該導彈在發射管內的配置有所不同,彈頭露在發射管外,無扁平頭蓋。
在內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取代無線電指令制導,故該彈頭部呈半球形,內裝激光導引頭,隨後為控制舵機,在其外表面兩側各有1片彈出式舵面,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聚能破甲戰斗部位於中部,但穿甲厚度增大,達到900~1000mm。1台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構成導彈的後艙段,4片緊貼彈體的矩形圓弧式尾翼位於尾端,飛離發射管時翼片彈出並高速旋轉,使導彈穩定飛行。在不發射時,導彈除頭部外均位於發射管內,用作導彈的儲存箱;在發射時,該發射管用作導向裝置。改進型導彈的封裝重量為60kg,其中導彈重量為45kg。
9М120總體上達到了與美國「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接近的水平,但隨著「地獄火」系列中毫米波制導型號的出現,不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的9М120就顯得相對落後了。
編輯本段
改進機型「米-28N」
綜述
由於米-28和卡-50都是為競爭新一代俄羅斯戰斗直升機的合同而開發的,兩者一出生就是死敵。在這一競爭中,卡-50憑借獨特設計首先佔了上風,米里設計局也不甘示弱:它一面攻擊卡-50的只有一個乘員,無法應付艱險的低空戰斗;一面大力改進米-28,研製出了米-28N。
戰鬥力
米-28N吸收了米-28直升機的優點,有大推重比和較強的戰斗生存力,最突出的是它在夜間和惡劣環境下的戰鬥力大大提高。N型裝備有自動跟蹤系統和多路通信系統。由於為它專門研製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厘米波雙波段雷達系統,並與信息系統配套,所以米-28N能在黑夜、甚至連微弱星光也沒有的惡劣氣象條件下作戰。在液晶顯示器上,飛行員和武器操作員在黑夜也能看清航線上出現的障礙物,從而跟蹤和攻擊目標。雷達安裝在旋翼槳轂上能自由轉動的錘狀整流罩里,直升機不必飛出隱蔽物,只米-28直升機圖4要將雷達伸出,讓其超過隱蔽物的高度,就能進行探測和攻擊。這與AH-64D「長弓阿帕奇」非常相似。該雷達還可以作為導航輔助裝置。此外還裝有微光電視、激光測距儀、頭盔目標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利用地球物理場進行極值曲線導航的高精度導航系統,能可靠地引導直升機飛行;地形跟蹤系統能保證直升機在復雜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貼地飛行,能及時規避危險的障礙物。米-28N具有很高的發現目標的概率,武器系統能快速進入發射狀態。
功率
其次,米-28N還增大了所裝發動機的功率。米-28N採用了兩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渦軸發動機,單台額定功率為1864千瓦(2500軸馬力),輸出約2200馬力。為此,還為其設計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減速器。它的其它方面與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變。N型也可使用VK-2500型發動機。
首次展示
米-28N於1996年8月19日首次展示,10月進行了首次飛行,並於1997年4月30日在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機製造廠進行了首次正式飛行表演。代理主任設計師斯捷科利尼科夫認為,米-28N與「長弓阿帕奇」相比,在武器裝備和戰斗生存性等綜合指標方面有優勢。它的出現直接推動了卡-50的改進,派生出了並列雙座、加裝雷達光電設備的卡-52。當然米-28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和AH-64相比機體大、重量大,機動性必然受影響;火控及機載武器水平與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飛行員視野狹窄——這是俄羅斯設計傳統的弊病;設計上與卡-50相比沒有鮮明特點,甚至有些抄襲西方設計。最致命的問題是由於經費匱乏,該機無法批量生產裝備,技術停滯不前,競爭力隨著時間推移而急劇下降。
俄軍方計劃在99年初完成米-28N的飛行試驗,並將交給羅斯托夫直升機製造廠批量生產。但由於俄羅斯經濟不景,這一計劃遭擱置,目前米-28N的前景未卜,令人擔憂。而卡-50系列的設計更有噱頭,宣傳工作上也做得好得多,當然對內對外下銷售成績仍然接近零。
樣機試驗
到了2001年5月28日,莫斯科米里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總設計師維塔利·謝爾比納透露,今年夏天該公司將繼續首架米-28N武裝直升機樣機的試驗,預計將進行700~900次飛行。目前正在羅斯托夫直升機聯合股份公司生產的第二架米-28N的樣機則將在2002年初開始試驗。第一架樣機暫時還沒有安裝機載雷達,預計年底將完成安裝工作。「拉緬斯克儀表製造廠」聯合股份公司將提供機載無線電設備。據專家估計,研製和生產第一架米-28N試驗樣機的費用約為1億5千萬美元。而歐洲的「虎」式武裝直升機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約為1.5~1.7千萬美元,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單價為約3千萬美元,米-28N的價格預計不超過1.6千萬美元,具有一定競爭力。
2002年6月,米-28N開始准備聯合國家級試驗,據稱試驗將於今年秋天開始。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也將製造出第二架N型試驗型機。大約試驗一年後,便可作出該機是否可裝備陸軍航空兵並開始成米-28直升機圖5批生產的初步結論。
2004年10月,莫斯科直升機廠領導在「俄羅斯武器」展覽會舉行的國家杜馬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5年前俄羅斯武裝部隊將購買50架軍用戰斗機米-28H(夜間型)。他解釋說,選擇米-28H作為基本的攻擊直升機後將開始該項目的財政撥款,從2006年開始新的直升機將有計劃的裝備部隊,到2015年,這種直升機將達到50架。新直升機將以相等的數量分批向部隊提供。鑒於之前類似的「宣布」多不勝數,站長認為這基本上是針對「俄軍不裝備,誰敢購買米-28」這一難題的敷衍之詞。
部隊試驗階段
2006年5月,第一架批量生產的米-28N「夜間獵人」直升機已經完成工廠試驗,交俄羅斯武裝力量。新直升機是兩架試驗機中的一架,這兩架直升機目前應該進入部隊試驗階段。試驗過程中將檢驗無線電子設備和火控系統。在工廠試驗過程中進行了若干次試飛,並進行了作戰發射,據研製者稱,試驗肯定了飛機的性能完全符合軍方的戰術技術要求。2006年3月國家試驗委員會決定進行米-28N直升機的批量生產。2010年空軍至少應該裝備50架米-28N直升機。
編輯本段
技術參數
旋翼直徑17.20米
尾槳直徑3.84米
短翼翼展6.4米
機長16.85米(不包括旋翼和尾槳)
機身長14.3米
機身寬1.75米
機身長14.3米
機身寬1.75米
機高4.81米(至旋翼頂部)
空重7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1400千克
最大時速350千米
最大巡航速度265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250千米/小時
旋翼轉速242轉/分
槳尖速度216米/秒
最大爬升率18米/秒
實用升限5800米
懸停高度3600米(有地效)
作戰半徑240千克
航程470千米(最大油量)
續航時間2小時
極限過載系數3/-0.5
懸停升限3600米
最大起飛重量7200千克
編輯本段
相關內容
米-28A與AH-64的競爭
1995年10月7日,俄空軍運輸航空兵的1架伊爾-76軍用運輸機將1架編號為042的米-28A運抵瑞典魯爾卡空軍基地,目的是與美國AH-64一道參加瑞典軍方舉行的招標活動。根據瑞典軍方的要求,在對抗模擬演習中,米-28A要完成兩項對抗模擬演習科目:第一項是對己方裝甲部隊實施掩護;第二項是對戰場敵戰術目標實施突擊。瑞典軍方派出了STYV121主戰坦克和STYF90步兵戰車,扮演米-28A的掩護對象。對抗模擬演習在瑞典北方軍區的維傑利靶場進行。在對己方坦克和裝甲車掩護過程中,米-28A對敵RBS90近程防空系統和LVKV90防空高炮以及JA-37「雷」戰斗機實施攻擊。第一項對抗模擬演習科目的檢驗結果表明:米-28A的機載光學瞄準系統的作戰勝能很好。在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情況下,瑞典空軍飛行米-28直升機圖6員可以熟練地對其進行操作,及時發現和捕捉目標,從最遠的距離對目標實施突擊。
在第二項對抗模擬演習科目,即戰場敵戰術目標實施突擊的檢驗過程中,瑞典空軍飛行員駕駛米-28A在距敵坦克靶標900米時,採用空中懸停的方式發射了一枚9Mll4「突擊」型反坦克導彈。此外,在距敵坦克靶標470米時,米-28A以200公里/時的飛行速度,採用水平方投彈方式對距470米的敵坦克靶標發射了一枚9M12O「旋風」型反坦克導彈。實彈射擊的結果證明,兩枚反坦克導彈都准確地命中了敵坦克靶標。為此,瑞典軍方對米-28A武裝直升機在較遠距離和較大速度情況下表現出的優異作戰勝能深感驚訝。隨後,瑞典空軍飛行員又駕駛米-28A,分別以160和220公里/時的飛行速度,採用水平方投彈方式,對距離2000和4000米的地面目標發射了S-8KOM火箭彈。結果證明,火箭彈的密集度良好。此外,在一次發射火箭彈時,米-28A的一台渦輪軸發動機突然出現了喘振,機載電子調節器指示另一台完好的渦輪軸發動機提升功率,從而確保瑞典空軍飛行員駕駛米-28A安全降落。
在對米-28A和AH-64戰術技術性能和在對抗演習中的表現進行認真分析和比較後,瑞典軍方對米-28A做出以下評價:「米-28A具有驚人的超負載能力。它的機載光學瞄準系統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縱性,任何一位技術不夠嫻熟的機組成員都可以很決地掌握它。米-28A的生存能力很強,駕駛座艙和機載設備可以抵禦敵防空火力的攻擊。此外,這種直升機完全符合西方關於「反坦克直升機的作戰標准」,即在遠距離和地形十分復雜的條件下,先敵發現和先敵打擊的戰術任務。除此之外,米-28A還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在從瑞典北方軍區飛往中央軍區的途中,米-28A曾三次以超低空飛行的方式躲避了瑞典防空軍地面防空雷達的跟蹤。但是,米-28A武裝直升機也存在致命的弱點:由於沒有安裝機載夜視裝備,無法完成夜間作戰任務。
瑞典軍方對AH-64的評價是:具有優異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但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使飛行員學會駕駛該機和使用其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的技能。盡管米-28A存在許多優點,但是,瑞典軍方最終還是選擇了AH-64。這對原本在國內競爭中處於劣勢的米-28A又是一次不小的打擊。當時,無論是俄政府,還是俄軍方對米-28A表現出了異常的冷漠,甚至出現了要求它下馬的呼聲。但是米里設計局頂住了種種壓力,決心與卡-50和AH-64抗爭到底。
俄空軍裝備首批米-28N「夜空獵手」直升機
2008年1月,俄羅斯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向國防部交付了第一批2架米-28N直升機。
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的領導鮑里斯-斯柳薩里宣布:這種新型直升機已經製造了4年。俄羅斯空軍領導、國防部副部長尼古拉-馬卡洛夫強調,部隊得到了盼望以久的武器裝備,這些裝備將不僅在戰時使用,還將在日常使用。國防部計劃先訂購10-15架米-28N直升機,下一步打算增加訂購數量。俄羅斯國家武器裝備改進計劃一直延續到2015年,在此之前,俄羅斯空軍將獲得足夠數目的直升機。首先,托爾日克軍事中心將獲得直升機,隨後,其他地區也將部署。該直升機項目的科研經費來自國家預算的大約有10億盧布。並將在2015年前由「夜空獵手」取代Mi-24直升機。[1][2]
7. 直升機一次可以掛載的導彈大概是多少枚導彈
卡52武裝直升機,24枚導彈
8. 直升機在戰時是不是個導彈活靶子
經常有人說直升機是陸基防空導彈的活目標,因為直升機飛得低而慢,機動性不好。面對來襲的防空導彈,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能硬吃一枚導彈。甚至有人說,攜帶型防空導彈已經成為直升機的最大威脅。但這些都不是真的。事實是地面目標是直升機的好目標,不做好准備會被直升機打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