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姓氏幾畫
姓氏薛字的簡體筆畫是16畫,繁體筆畫是19畫
『薛』
拼音:xuē注音:ㄒㄩㄝ
簡體部首:艹部首筆畫:3總筆畫:16
繁體部首:艸部首筆畫:6總筆畫:19
康熙字典筆畫( 薛:19; )
2. 姓薛的名人有誰啊
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唐朝初年名將,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薛仁貴年少貧賤,種田謀生,其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告別妻子從軍,隨征高麗,受唐太宗賞識。自此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赫赫戰功,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至今,薛仁貴在灤河流域傳說很多,這些地名與他征東傳奇故事有關。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3. 百家姓中薛姓的起源及薛姓名人
百家姓中薛姓的起源及薛姓名人
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部分後裔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下面由我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中薛姓的起源及薛姓名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薛姓起源主要有八:
1、源於黃帝的任姓:奚仲之後裔。相傳黃帝共有25個兒子,分別得12個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陽的,因被封在任(今山東省濟寧市),得任姓,傳至12世孫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官名),傳為車的創造者,居於薛,稱薛候。春秋時,奚仲後人薛公子登在楚國作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楚懷王賜以沛地為食邑,其後以原國名"薛"為姓氏,稱薛氏。
2、源於虞舜的媯姓:為孟嘗君(即田文)之後裔。舜的後人有姓媯的,其後媯完出奔齊國,稱陳氏,傳至5世孫陳桓子,因食於田,稱田和,其子孫便改姓田。其後裔田文被封於薛(今山東滕縣),稱薛公,號孟嘗君。秦滅六國後,其後人於漢初徙竹邑,亦以薛地為氏,稱薛氏。
3、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稱胡。戰國時匈奴開始與中原各政權接觸,其後長期影響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通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漸放棄原來的游牧生活轉而農耕定居,出現漢化趨勢,至魏晉時,甚至紛紛改用漢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於這一時期,後逐漸漢化。
4、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叱干氏源於鮮卑拓拔部叱干氏族,亦稱薛干氏。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復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5、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是隋、唐時期北方游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與延陀部聯合組成。據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後來流落到漠北一帶並在此蕃息發展不斷壯大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個游牧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們便以「薛」為部落名稱。以後薛部在與鄰近的延陀部戰爭中獲勝並其部而有其眾,兩部遂合二為一,稱薛延陀。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並於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而改姓了漢族的薛氏。
6、源於冒姓: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自稱周文王後世子孫,鄠人(今陝西戶縣),闖盪江湖,在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販賣葯材,練就了健壯的身體,粗獷中不失數分英俊。馮小寶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7、由他姓或他族改姓為薛:①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叱干氏改為單姓薛氏;②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後改姓為薛;③遼西也有薛氏。滿族與朝鮮族中也有薛氏。
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於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薛 舉: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薛道衡:河東汾陰人,隋代著名詩人,累官至司隸大夫。其詩詞藻華艷,邊塞詩較為雄健。明人輯有《薛司隸集》。
薛 稷: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薛 濤: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明人輯有《薛濤詩》。
薛 雪: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濕熱論》是他對濕熱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見,全書不逾萬言,但對於濕熱病「感之輕重淺深,治之表裡先後,條分縷析,深切詳明」。他的《濕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以說是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薛道衡:隋代詩人。字玄卿(540-609),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詩雖未擺脫六朝文學浮艷綺靡的余風,有些作品,卻具有一種剛健清新的氣息。如與楊素唱和的《從軍行》,就是較好的邊塞詩。代表作《昔昔鹽》描寫思婦孤獨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最為膾炙人口,甚至傳說是其引起隋煬帝嫉妒而被殺害的原因。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大鼎:汾陰人,唐代良吏,曾擔任滄州刺史,開通無棣渠直達大海,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荊大都督長史。
薛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於騎射,他東征「白衣馳敵陣」,大敗高麗;西征「三箭定天山」,鎮住突厥。對鞏固唐王朝的邊疆有很大貢獻。
薛居正:北宋史學家。字子平(912-981),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紹彭: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豫機要。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畫家,名薛五,又字潤娘,一作潤卿,又字素卿,號雪素、素君,吳(江蘇省蘇州)人,萬曆(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姿容艷雅,詩、書、琴、棋、簫俱精妙,而馳馬走索、射彈等尤為絕技,以「女俠」自命。為李征蠻所嬖,畫像傳入蠻峒,傾動蠻中。善書,嘗書《黃庭經》小楷,殊工。長於畫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華題其所繪《花里觀音圖》有「慧女春風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蘭竹,下筆迅掃,韻復高勝,無不入神。中年長齋綉佛,數嫁皆不終。傳世作品有《吹簫仕女圖》軸,絹本,水墨,自題:「玉簫堪弄處,人在鳳凰樓。薛氏素君戲筆。」鈐「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現藏南京博物院;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作《蘭石新篁圖》扇頁圖錄於《名家藏扇集》;同年作《蘭石圖》軸藏上海博物館;二十九年(1601年)與馬守真合寫《蘭花圖》卷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著有《南遊草》詩集。從藝活動約在萬曆年間。
薛允升:清末律學家。字克猷,號雲階,陝西省西安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禮、工、兵部侍郎總計不過10餘年外,其餘30年均在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風腐化的情況下,他主持刑部,有嚴格的衙規,對賣法者從不寬容。執法如山,不媚權貴,甚至敢於冒犯慈禧太後。善於剖析疑難案件,任職期間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無辜,為人稱頌。著有《讀例存疑》、《唐明律合編》。
薛福成:江蘇省無錫人,清外交家、改良主義者,曾作《籌洋芻議》,主張維新變法。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贊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庸全集十種》。
薛時雨: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游者甚眾。光緒七年(1881年),任全椒觀察使,其時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s("content_relate");4. 薛的筆順
薛的筆順是:橫、豎、豎、撇、豎、橫折、橫、橫折、橫、點、橫、點、撇、橫、橫、豎。
基本解釋: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滕州南。
古書上指一種蒿類植物。
姓。
詳細解釋:
一種草本植物,即「賴蒿」
薛、莎、青薠(fán)。——司馬相如《子虛賦》
用莎草編制的雨衣
春秋時國名。戰國時為齊所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南。
薛姓,是中國一種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
先秦時期,薛姓主要活動於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地區。秦漢時,薛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東臨東海,南面長江。三國兩晉時,薛姓渡過長江南下,入江西,進浙江,西北直到甘肅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薛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薛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進而移民廣東。清初,薛姓進入了台灣。 根據2006年數據,薛姓的人口已近310萬,是全國第七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5%。根據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薛姓排名77。
5. 薛之謙當爸,喜得小雪糕!如何看待薛之謙的未來發展
當然是開始賣好丈夫好爸爸人設了,寫很多關於女兒的歌,以後還可以帶著女兒參加各類親子綜藝,賺個盆滿缽滿啦!
現如今生了女兒,更是取夫妻二人姓氏的諧音,叫女兒「小蛋糕」,多麼深情,多麼感人!順著這條路走下去,薛之謙的好丈夫好爸爸形象一定會深入人心。現在唱片業暗淡,雖然薛之謙總把自己定義為歌手,但也不得不開始各種跑綜藝掙錢。
而本來就很有綜藝氣質的他,在好男人形象的加持下,應該會藝路更寬,反正現在吃瓜群眾最愛看的不就是明星如何養娃嗎?所以,我非常看好他的發展!
From 夏子老師,一個接地氣的知識分子。 微信公眾號:夏子英文課
6. 姓薛的一共有多少人
薛姓是中國人的一個姓氏,發源於今山東濟寧、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現今,薛氏族人已廣布全國,其分布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全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約六百七十二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42%。
7.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薛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1],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征高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概述圖片來源:[2])
本名
薛禮
別名
薛仁貴
字
仁貴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河東道絳州龍門縣
人物關系
柳銀環
妻子
薛訥
兒子
薛岌
孫子
薛嵩
孫子
相關視頻
29.8萬播放|01:09
薛仁貴的生平簡介
15.2萬播放|04:55
薛丁山射死了親爹薛仁貴?別信!歷史上只有薛仁貴
21.3萬播放|04:26
盤點中國史上死得最窩囊的5大戰神:秦瓊作死,薛仁貴第一
8678播放|06:03
躍馬高句麗(4)
6407播放|03:10
羅成與薛仁貴都是白虎星轉世,兩人相比較,究竟誰更厲害?
1.9萬播放|07:25
薛仁貴馳騁沙場40年,創造傳奇人生,認為說他是白虎星轉世!
2.5萬播放|02:03
一代名將薛仁貴,戎馬一生戰績赫赫,卻死在自己兒子的箭下
8.9萬播放|11:06
毛賊打劫軍糧,連將軍都被他打落馬下,不料廚師才是高手!
4.8萬播放|02:41
千軍萬馬避白袍,為何千軍萬馬要對白袍如此忌憚
5864播放|02:04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上)
查看更多
相關星圖
中國隋唐時期名將
共16個詞條
11.7萬閱讀
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
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改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
查看更多
歷史事件—唐滅高麗之戰相關人物
共5個詞條
9084閱讀
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
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
蘇定方
蘇定方(592年/600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冀州武邑縣(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蘇定方少年
查看更多
唐朝幽州都督
共14個詞條
3560閱讀
龐卿惲
龐卿惲(594~628年),相州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人。唐初名將。隋朝末年,起家左翼衛府果毅都尉。參加晉陽起兵,授朝散
李祐
李祐(? - 643年),字為輔,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母為陰妃。武德八年,封
王君愕
王君愕(595年—645年),武安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唐朝初期將領,宰相王及善之父。沉毅有謀。唐高祖入定關中長安,與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主要影響歷史評價主要作品人際關系後世紀念藝術形象史料索引TA說
人物生平
應征入伍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於世。他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1],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其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薛家因薛軌早逝而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他准備遷葬先輩的墳墓,其妻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應允,於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征,自此步入軍旅。[3]
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真實的薛將軍到底如何?
寫乎
贊81
閱讀3.2萬
嶄露頭角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李世民命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分別率領水、陸兩軍,進攻高麗(參見高句麗)。[4]次年(645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高麗。[5]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邛被高麗軍圍困,無法脫身。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麗一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高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6]
同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境內,不斷擊敗高麗守軍,六月,唐軍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莫離支淵蓋蘇文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二十五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李世民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沖陣,所向無敵,高麗軍望之披靡。唐軍大舉跟進,高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余級。[8]駐蹕山大戰後,高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9]戰後,李世民特意召見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李世民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並升其為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10]
薛仁貴畫像
唐軍回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加之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唐軍久攻不克,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只得撤退。[11]回師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朕不高興於得到遼東,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宮城玄武門。[12]
永徽五年(654年)夏,唐高宗李治巡幸萬年宮,薛仁貴護駕從行,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沖至萬年宮北門(也稱玄武門),守衛將士盡皆逃散,身在萬年宮的李治處境危險。薛仁貴憤怒道:「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宿衛之人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後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李治因此得以躲過一劫。不久,大水淹沒李治的寢宮,李治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13][14]
從山西農民到大唐戰神:30歲的你,一切皆有可能
最愛歷史
贊80
閱讀1.2萬
戰功赫赫
顯慶二年(657年)閏月,右屯衛將軍蘇定方進軍西突厥,征討反叛的阿史那賀魯。薛仁貴上疏說:「臣聽說師出無名,所以戰事不會成功。明示天下敵人是賊寇,那麼才有降伏敵人的可能。現在泥熟依仗一向擁有的才幹,不願屈居賀魯之下,結果被賊寇擊破,妻兒子女都被俘虜。漢兵之中有在賀魯諸部落得到被擊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將要把他們充入賤籍,處置方式是妥當的取回並且送還給泥熟等人,仍然一樣賞賜。那麼既同情憐憫了泥熟等人無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讓百姓明白清楚賀魯等部性如賊寇,知道陛下恩澤廣布。」李治聽取了他的意見,派遣人搜索賀魯部的人送了回去,於是泥熟部的人請求跟隨唐軍效命。[16]
薛仁貴繪像
顯慶三年(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級。[17]
顯慶四年(659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將其生擒。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18]
三箭定天山
主詞條: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李治詔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臨行,李治特在內殿賜宴,在席間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李治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20]
三箭定天山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大敗九姓鐵勒,並坑殺降卒。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敗軍,擒其葉護(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21]
鐵勒有思結、多覽葛等九個部族,原先據守天山,等鄭仁泰率領部隊來後,他們恐懼投降,鄭仁泰不接納,俘虜他們的家室來賞給將士,敵人陸續逃走。有個候騎報告:「敵人的軍需物資牛羊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奪回來。」鄭仁泰挑選了一萬四千名騎兵,脫掉鎧甲輕裝賓士,穿過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沒有看到敵人,糧食吃光才往回撤。人們餓得相互廝殺吞食,等回到軍營時,剩下的騎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貴也把他部下抓來的鐵勒族女人當作妾,接受了很多賄賂贈送的財物,被有關官員向李治檢舉彈劾,李治因薛仁貴立下大功而寬恕了他。[22]
唐朝頭號「殺神」薛仁貴有著怎樣的另一面?
寫乎
贊116
閱讀2.2萬
降伏高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23]六月,李治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一同進討高麗。[24][25]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出任遼東前線最高指揮官。[26]薛仁貴也參與了此次征高麗之役。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並趁勢揮軍進擊,連陷十六座城。[27]泉男建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及時救援,擊敗高麗軍,斬首數百級。高侃進軍至金山,交戰不利,高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將高麗軍截為兩段,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余級,並乘勝攻陷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會師。[28]對此,李治親自給薛仁貴寫信說:「金山的戰事,賊兵非常多,你沖在士兵前面,奮力殺敵,不顧自己的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各部軍隊非常的有勇氣,才使得這次戰役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應該好好地建功立業,成全這美名啊!」[29]
薛仁貴東征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攜勝率三千人(《舊唐書·薛仁貴傳》作兩千人)進攻高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獲高麗軍一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唐軍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四十餘城,紛紛望風降服。[30][31]
之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大軍會師於高麗都城平壤外,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九月,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麗滅亡。[32]此戰,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於是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麗舊地[33]。起初由魏哲出任安東都護,魏哲於總章二年(669年)三月死於任上,唐廷遂命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留守平壤[34]。由於高麗遺民的叛亂,薛仁貴赴任後便從平壤移至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城),任內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35]
兵敗大非川
主詞條:大非川之戰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為了打擊吐蕃和光復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36]
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之子,曾為鄯城鎮守,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唐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將要趕往烏海,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必死之地,真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緩慢就會失敗。這里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里,留下一萬人守衛,我軍快速挺進,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滅了。」[37]
薛仁貴雕像
薛仁貴率軍先行,至河口遭逢吐蕃軍。薛仁貴擊破吐蕃,斬獲略盡,收獲其牛羊等萬余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郭待封傲慢,不聽從薛仁貴之命,領著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郭待封軍,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38]
再度起用
參見:雲州之戰
咸亨二年(671年),高句麗遺民叛亂,新羅予以支援,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負責懲戒支援高句麗叛軍並覬覦唐朝熊津都督府(百濟故地)的新羅人,並致書問罪新羅王金法敏。但到了上元(674年-676年)年間,卻因事被流放象州。[39][40]
薛仁貴畫像
關於薛仁貴被流放之因,中國史書並未記載。新羅方面則記載了薛仁貴在伎伐浦(今韓國錦江口)被新羅船兵打敗(該戰役發生時間有671年和676年兩種說法),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是薛仁貴被流放象州的原因。[41][42]
開耀元年(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貴舊功,召見薛仁貴,對他說:「以前在萬年宮,沒有你,朕都變成魚了。你還曾經替朕消滅過九姓突厥、高句麗,使漠北、遼東俯首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朕怎麼會忘記呢?但是,有人在朕跟前告你,說你在烏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敵人,以致失利,這件事讓朕非常遺憾。現在西邊不安寧,瓜州、沙州道路斷絕,你怎麼能安穩地睡在家裡,不給朕指揮打仗去呢?」於是,薛仁貴被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43]
永淳元年(682年),單於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投奔自稱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進犯並州(今山西太原)與單於都護府北境,又入侵雲州,薛仁貴奉命征討。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去見他們,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排隊拜揖,漸漸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斬殺上萬人,俘虜兩萬余(一作三萬)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余頭,取得雲州大捷。[44][45]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高宗冊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由官府提供車馬,護送靈柩返回故鄉,另一說埋葬於山東省嘉祥縣。[46][47]
主要影響
薛仁貴自唐太宗貞觀(627年—649年)末年投軍,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擊破高麗。[12]顯慶三年(658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再敗高麗軍。[17]次年,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18]龍朔元年(661年),大敗九姓鐵勒。[21]乾封元年(666年),參與滅亡高麗。[35]永淳元年(682年),又於雲州之戰擊破突厥。[45]
大唐傳奇名將,用三支箭平定一場叛亂,坑殺降卒十餘萬卻得以善終
文史磚家
贊70
閱讀1.1萬
大唐薛家將薛仁貴有哪些功績?除了他,薛家將還有誰?
說歷史的女人
贊230
閱讀3.8萬
歷史評價
李世民: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48](《舊唐書》引)
李治:①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舊唐書》引)[48]②往九成宮遭水,無卿已為魚矣。卿又北伐九姓,東擊高麗,漢北、遼東咸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卿雖有過,豈可相忘?有人雲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舊唐書》引)[48]
薛仁貴
賈言忠:薛仁貴勇冠三軍,名可振敵。[49](《舊唐書》引)
王棨:丑虜侵塞,將軍耀威。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驍騎來時,疊利鏃以連中;宮人祭處,收黃塵而不飛。始夫寇犯朔方,檄傳邊壤。高宗乃將鉞斯授,仁貴而君恩是仗。初持漢節,鷹揚貔虎之威;爰臂燕弧,肉視豺狼之黨。軍壓亭障,營臨塞垣。九姓猶憑其桀驁,六鈞亦昧於戎蕃。既而胡兵鳥集,賊騎雲屯。將軍於是勇氣潛發,雄心自論。拈白羽以初抽,手中雪耀;攀雕鞍而乍逐,磧里星奔。由是控彼烏號,伸茲猿臂。聲穿勁甲,俄駭膽於千夫;血染平沙,已僵屍於一騎。期後箭之中也,尚猖狂而背義。是用再調弓矢,重出麾幢。曜英琥於非類,昭雄棱於異邦。赤羽遠開,騁神機而未已;胡雛又斃,驚絕藝以無雙。斯二箭之中也,猶憑陵崦未降。且曰:志以安邊,誓將去害。苟犬羊之眾斯舍,則衛霍之功不大。又流鏑以虻飛,復應弦而狼狽。斯三箭之中也,遂定七戎之外。昔在秦漢,嘗開土疆。或勞師於征伐,徒耀武於張皇。未若彎弧手妙於主皮,大降虜眾;騁伎心同於偃月,遂靜沙場。故得元化覃幽,皇風被遠。鳥嶺之烽已息,靈台之伯斯偃。然知魯連雖下於聊城,豈定窮荒之絕番。[50](《三箭定天山賦》)
劉昫:①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協,以敗全略。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②五將雄雄,俱立邊功。張、蘇二族,功名始終。郭、薛、務挺,徼功奮命。垂則窮邊,兵無常勝。[48](《舊唐書》)
宋祁: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斗,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
張預:孫子曰:「將者,國之輔。」仁貴立功而太宗喜得虓將。又曰:「三軍可奪氣。」仁貴發三矢而虜氣懾。又曰:「上下同欲者,勝。」仁貴將帥不和而有大非川之敗。又曰:「天地孰得?」仁貴謂歲在庚午,不應有事西方。又曰:「將軍可奪心。」仁貴脫兜鍪而突厥遁是也。[52](《十七史百將傳》)
李綱:李大亮宿衛之忠,裴行儉、蘇定方術略之竒,秦叔寶、薛仁貴、李嗣業搏戰之勇,高崇文紀律之嚴,王忠嗣執守之固,李抱真訓練之精,張萬福樂善之篤,李光顏、愬謀慮之決,皆凜然有賢將之風。[53](《唐朝賢將傳序》)
陳懿典:世皆知仁貴為唐名將,而不知仁貴精於問學。其著《周易新注本義》四卷,蓋卓有經術矣。[54](《讀史漫筆》)
黃道周:天子征遼,仁貴應詔。兩國交鋒,正然相較。貴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實炫耀。天子見之,驚奇詫妙。問喜得人,總軍即調。泥熟妻孥,還明恩造。使知王仁,賀魯強暴。三矢三人,天山降報。往征吐蕃,地稱險道。請用輕兵,待封執拗。致敗王師,仁貴削貌。傳死象州,敵復作耗。脫兜示形,敵驚拜告。方識英雄,不宜顛倒。[55](《廣名將傳》)
谷應泰:軍若驚飈,彼同敗葉,遙傳仁貴,咋舌稱神。[56](《明史紀事本末》)
凌揚藻:仁貴每戰必克,名震異域,是知名將立功絕域,為敵人所畏懾,即國家之輕重系焉。《唐書藝文志》有薛仁貴《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殆名將之能文者輿。[54](《蠡勺編》)
蔡東藩:薛仁貴,將材也,李勣,將將材也,仁貴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實則勇敢二字,足以盡之。及從征高麗,破男生,救高侃,進拔扶余城,以少勝多,有戰必克,賈言忠所謂勇冠三軍,良非虛語。[57](《唐史演義》)
主要作品
薛仁貴著有《周易新注本義》14卷[58][59],今已佚。
人際關系
宗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河東薛氏為蜀漢蜀郡太守薛永之後,薛永之子薛齊因蜀亡而遷至河東汾陰。薛齊長子薛懿生有三子,分為三房,其中次子薛雕號「南祖」。薛雕的四世孫為北魏河東王薛安都。薛安都的六世孫即為薛仁貴。[60]
河東薛氏部分世系(薛仲孫支)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
薛仁貴
薛訥(左羽林大將軍)
薛徽(左金吾將軍)
薛直(綏州刺史)
薛暢(左羽林將軍)
展開全部
表格參考資料:[1]
妻子
柳氏,民間稱柳金花、柳銀環、柳英環或柳迎春,或出身於「河東柳氏」。[3]
子女
子:見上表。
女:在小說《薛丁山征西》中,薛仁貴還有一女薛金蓮。
後世紀念
主詞條:薛仁貴墓
薛仁貴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東北蔭山與橫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無墳跡可尋,現僅存石坊一座,東向而立。
石坊由三塊整石建成,兩邊石柱為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隻。坊額為一條石橫穿石柱,正面鐫刻「重修唐朝名將薛仁貴之墓」,背面有小楷鐫刻「山東兗州濟寧州嘉祥縣奉巡兗西道並撫兩院明文知縣王懷德、典史劉熙詔、儒學教諭彭允芳,訓導曲遷梧、張燕翼,大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歲次丁未夏六月上旬吉日立」等字。據當地群眾反映,石坊西10米處,曾有墓石露出,後被覆埋。
此坊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579年)建,全坊由三塊整石構成,兩邊石柱呈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隻,坊額為一條石,橫穿兩柱正面攜刻「重修唐朝名臣薛仁貴之墓」;背面寫著重修、人和年代。舊縣志有載。但不知前人以何據謂此墓為薛仁貴墓,待考。
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及《薛剛反唐》等。[62]
影視形象
合集為唐朝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名將」薛仁貴影視形象回顧
武俠大英雄傳
2.2萬播放
|
03:04
第1集 2014年,師小紅在古裝劇《薛丁山》中飾演薛仁貴
共3集
薛仁貴影視形象
時間
影視類型
劇名
扮演者
1985年
電視劇
《薛仁貴征東》
萬梓良
2002年
電視劇
《移山倒海樊梨花》
崔浩然
2004年
電視劇
《烽火奇遇結良緣》
石修
展開全部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三十三》[48]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51]